Show newer

mythcreants.com/blog/lessons-f

乱入一博客,看博主逐句吐槽纽约时报畅销Romantasy太好笑了。

> it feels like the hetero aspect is a defining feature of these books. They aren’t just romantasies; they’re heteromantasies. While queer romantasies aren’t immune to gender stereotyping, it’s typically not so overwhelming and oppressive.

异性恋Romantasy多的是把异性恋当特色的heteromantasy。酷儿Romantasy尽管也难免刻板印象,但通常没那么粗暴令人难以忍受。

刷到一个父亲讲怎么预防自己小孩被性侵,我以为要说绝对不许小孩去陌生人家过夜,教他大人不能碰什么地方之类的,结果他说一不拿权威压小孩,没有什么是因为他是大人所以小孩必须遵守必须做的。顺从权威的小孩是最容易的目标。二如果小孩做错事了家里不惩罚或者羞辱小孩,专家说过了惩罚是最无效的教育。而“如果你父母知道了你就完了”通常也是性侵犯让小孩闭嘴的方式。

听完这两条我:中国父母已完蛋,中国小孩只能自求多福

养儿防老实操观察
早婚早育->70多岁老人照顾90多岁失能老人
多子多福->子女们给老人哐哐喂镇定药物以求"别闹"

在豆瓣看到一本新翻译引进的女性主义书籍,搜了一下原版,封面是蓝色的,但中文版封面却是红色的,还使用了更加“婀娜”的女性身体图案,某种程度上也挺怪的……

感觉可以做个研究统计一下国内多少女性主义书籍是以红色、粉色、玫红色系作为封面的,我印象里《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语言恶女》《大众文化的女性主义指南》《性别打结》《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都是要么大面积使用红色系作为主色调,要么是画面中心的主要图案是红色系的。但它们的外文原版,或者较早的中文版本却并没有使用这样的色彩设计。甚至有的封面将原版封面中的主要人物图从黑衣完全修改成了玫红色……

我之前一直说女性主义现在更像是一种时尚和一门生意,从书封就不难看出,原本更侧重于科学社会学或者文学研究调性的封面设计,引进之后更像是一种特供年轻女性的“时尚轻读物”。

说说我这一行见到的文物造假:
大概三五年前,首都博物馆办过一个展,叫做《锦绣中华》。展出中国历代的纺织品。其中有差不多一半我都觉得不对劲。后来有的私下做了检测,就是假货。
青海一带文物造假是非常肆虐猖狂的。因为他们直接对接的是香港的文物黑市。

最大的数据泄露事件,暴露逾 40 亿用户记录

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信息暴露,据 Cybernews 报道,一个未设密码的数据库意外暴露于公网上,泄露了超过 40 亿条记录,总量达 631GB,涉及数亿中国用户的金融信息、微信与支付宝账户、身份证号、住址、通信记录等极度敏感的数据。

数据库包含至少 16 个数据集合,其中最大的一组“wechatid_db”含有超 8 亿条微信用户ID,其他集合还包括银行账户数据、三要素认证信息、地址定位、甚至于车辆、养老金相关的数据,几乎勾勒出一个人完整的画像。研究人员推测,这些数据并非零散采集,而是经过长期有组织地集中构建,很可能用于监控、社会画像或数据变现。

尽管数据库已在曝光后迅速被下线,但其所有者身份仍不明,也未有任何通知机制。这意味着受害者无法得知自己是否中招,更无从追责。

虚假的高考作弊:携带小抄,收买内应,找人代考,收发信息。
真正的高考作弊:加入外籍,自主命题,自主招生,降分录取。

低学历表达:别发外媒!
高学历表达:不要把我景观化!

我很久以后才反应过来
曲婉婷她妈其实是平账仙人吧

普通人上网暴露信息一例:
看人博客上传的图片名称都是 mmexport+32位数字.jpg ,那当然都是微信导出的……根据那串独特的32位数字,微信后台多半还能溯源这个人的实名微信号。

每年两度打开羊毛站,发现老哥们抱怨养娃的生活帖下都是冷嘲热讽的,讽刺楼主把娃生在不该生的地方,宣扬不婚不育好。

书籍没成为人类进步的阶梯,梯子成为了。

刚读完Chilly写发展、刘夙写绿发会,觉得在明白人那里,事情看得清楚、道理说得清楚,真的没有什么选边站的事。
我小时候读西北作家张贤亮,对里面一句话印象很深记到现在:
“狼孩也有狼孩的道德;我活,也要让别人活。”
当然现在更多是吃光占尽不给别人留,还要在舆论上占据道德上风的货色。只要自以为善于操纵舆论,狼孩的道德都显得古典了。
正如Chilly说的:他们长于偷来的财富,却不觉得自己跟偷字有什么关系。

#天国的陨落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社会,太平天国最早以法令形式推广西方的“礼拜日”概念。太平军“以寻常礼拜日为喜庆事,是日群下皆具禀奏,请安称贺”,庄重中洋溢着一种节日气氛,当天的伙食也大为改善。这就打破了以往只有逢春节等传统节日时才可以喜庆热闹一番的惯例。此外,由于每七日一礼拜,久而久之,“礼拜”便成为太平天国文书中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特指七天时间,“又如枷示,亦必以礼拜为断,或过三次礼拜、五次礼拜始行释放。行军各事,亦以礼拜之期为限,故伪诰谕有‘再过三次礼拜不能收复武昌,定即提京问罪’诸语。军中口粮油盐,亦必逢礼拜日始领”。太平军开辟苏浙根据地后,这一概念也随之散播开来。不少时人笔记都谈到这一细节。例如,浙江秀水人沈梓记新塍镇太平军张贴告示求雨,“禁屠宰一礼拜期,盖七天云”。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某塾师记当地太平军在民间摊派捐税购置火药,“大小户出钱不等,限三个礼拜缴足,名曰红粉捐。贼以七日为礼拜”。后来民间习惯用“礼拜”一词来表示时间概念,这与太平天国的首倡不无关系。

“川普就是美国的牛虻,每当美国人民过得太好了,或者世界人民嫌美国太坏了,牛虻就会来叮你们一口,稍微让你们尝一下美国坏起来是什么样”

@JOESTAR

首先,内网的舆论里面(包括各位作者的“自白”里面),都预设了国家暴力机关有惩罚写黄文的权力,并对作者挣了一份仿佛是“肮脏”的钱毫无疑问。内网讨论假设的前提都是,这些作者写黄文就是错的。然后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些干了错事的人有多么身世悲惨,多么可怜,多么值得同情,多么地逼良为娼。

这里面毫无真实的成分吗?当然有的。但是这种逻辑和叙事背后,就是一套压迫人权的机制。这套变态的压迫机制,让身处内网的人无法质疑我上面所说的这套逻辑背后的预设——国家暴力机关有干预写作、惩罚写黄文的权力。在这个前提下,说出来的所有事实,永远都符合这个预设。而那些不符合这个预设的事实呢(我免费写——因为我热爱、我穷我可以干别的但我还是写——因为我热爱、我写黄文写得又快又好——因为我最大的才华之一就是写黄文),都必须被埋藏,都不在讨论的核心里。忽视所有这些部分,被片面表达出来的,当然不是真相。

我们在墙外可以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指出这个事情里面最开始的那个假设,就是压迫,就是剥夺,就是不自由。所以,我就是要说内网人不能说出来的话:写作是权利,写黄文挣钱是公民的正当权利。

Show older
Qoto Mastodon

QOTO: Question Others to Teach Ourselves
An inclusive, Academic Freedom, instance
All cultures welcome.
Hate speech and harassment strictly forb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