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上海女爱组织的书《她们的爱在说》,前两章是访谈,后两章是女同组织的演变和活动;也有了解到一些类似朋友组成的多元家庭的概念。
我也有对两个女生产生过迷恋与喜爱,但最终都不会转化为对身体的迷恋;但我很明确地幻想过并期待和朋友一起生活,也很喜欢宿舍这种集体生活方式;喜欢拥抱,但对接吻不感兴趣。我不能确定自己一直是无性恋,但暂时可以确定我不是有性恋;我不是拉拉,但很羡慕拉拉有组织。
至于多元家庭,了解到朋友家庭常常是一些可遇不可求的契机,但我线下社交很少。组织、网站、活动可能会增大这种可能性。很羡慕有一个人和我有共同生活目标,彼此支持,成为彼此的动力。
好奇中国有无性恋组织、网站等么,无性恋者们渴望无性恋者交流么,无性恋者的未来是怎么打算的
@board
想看《野性四季:珍稀野生动物在中国》
https://neodb.social/tv/season/0ZIdtlGrJjSIJlF9HaWJnX
想看《揭开面纱:好莱坞的跨性别人生》
https://neodb.social/movie/3aRfPxUbb1Ouwozv0KPop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B22dERkIQQ
我想就这则影片延申一下前面关于「性别定义」的议题。
前面我说「在传统的二元性别划分理念下,『什么是女性』『什么是男性』『什么不是女性』『什么不是男性』这四个问题被规约成了同一个问题」,这涉及到#女本位(#女性中心主义,#Gynocentrism)
在我看来,#TERF、#Radfem、#基进女权 这些分支的问题正是「并非女本位主义」的。祂们对待性别定义和#性别议题 的态度,恰恰是在围绕「男性」打转——关注男性欲求(如何阻挠和反对其实现)而非关注女性欲求;关注鉴别和排除「非女成分」(如「婚驴」)而非「女性成分」;关注父权维护自身的手段(如复刻「性羞辱」)而非创造维护女性的手段,等等。
二元性别理论试图将「什么是男性」等同「什么不是女性」,并且以为「什么不是女性」可以用来代替回答「什么是女性」,我认为这恰恰不符合女本位,而是男本位和屌本位,所谓#性别本质主义。
我觉得#最后的绝地武士 里对此有更好的表述——
「我们终将赢得胜利,不是通过对抗我们所恨,而是守护我们所爱。」
#blog 写作工具
https://blog.fivest.one/archives/6520
为了写长篇论文,整理各种散碎的构思和素材,尝试了一圈现有的写作工具。
先说结论。符合刚需,可供选择的,只有下面这几个。目前的考虑次序是:
- 思源笔记、Lattics、Scrivener(付费)、Manuskript、Joplin、CherryTree
参考过,因为不满足刚需被淘汰的:
- Effie、Flomo、Heptabase、Logseq、Notion、Obsidian、Onenote、QuollWriter、Ulysses、Writeathon、Zettlr、印象笔记
这次推荐给各位象友的网站旨在帮助受到裸照非自愿传播或将照片修改为裸照的人联系各大平台,以撤下他们的照片。
省流介绍:如果你的裸照被流传到网上,这个网站会帮你联系各大平台撤下:
该网站提供一个免费工具,通过生成图片的哈希值(数字指纹),将该哈希值与参与合作的公司分享,以帮助检测和移除在网络上分享的照片。
该网站由Revenge Porn Helpline运营,该组织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支持受到非自愿裸照传播的受害者。他们的成功撤下率超过90%,已经成功移除了超过20万张非自愿裸照。
通过这个网站象友可以创建个案并跟踪案件进展,以保护你的隐私。
我在微博上发起了一个评论抽奖的活动,就是中奖者可以指定一个科学史上的人物,由我来写篇相关文章。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参与一下。(请注意不要透露是毛象来的,注意保护好隐私!
#TinkeringCat
就着这个买硬盘的串分享一下之前一个稍微让我有点惊讶的fact,SSD存储作为flash memory的一种,其实原理上应用了量子力学里的量子隧穿效应tunneling effect。
(其实u盘,各种微电子闪存,手机里的存储空间等等也都是这个原理)
这篇文章讲的比较好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contributions-quantum-mechanics-flash-memory-anurag-john
附带的视频也不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QyKVU1IRZg
以后再有人问量子力学对现实生活有什么影响就可以甩这篇文章过去! 你能想象没有闪存(以及微电子以及电脑以及手机)的世界吗?
给有政治性抑郁倾向或喜欢看苏联笑话找乐子的友友们推荐一位作家:谢尔盖·多弗拉托夫(Сергей Донатович Довлатов)。他原本是出生在俄罗斯乌法的苏联人,70年代末移民美国。我的俄语老师曾在课上讲起俄语的灵活多变,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对我来说英法都有些不足以体现某种语言的美感,比如法语严谨的句式结构实际上也会限制顺序搭配的自由发挥,但是俄语这种“粗话”就不必在乎这些,也就更容易营造“诗意”。这一点在中文里的类比,远处有中国古诗词,近处有吴青峰写词喜欢词性混用比如“他夏了夏天”。在俄语里,“我爱你”可以写作“Я тебя люблю”和“Я люблю тебя”随便动词和宾语谁在前面的两种格式,区别是强调部分不同。更有甚者,叶赛宁在《给一个女人的信》里写“Меня вы не любили”(您当时不爱我),宾语“我”在句首,这在法语里会构成一个语法错误,因为宾语与宾语代词的位置甚至是一个考点……
扯远了,总之老师讲到多弗拉托夫的语言就很简单易读,但是你能从中读到非常强烈的感情色彩,非常好笑,但也不是完全好笑,有些内容很悲伤(她的原话是“triste”)。她有些无法描述那是什么内容,因为班里的法国同学没有类似于的记忆,在一阵手忙脚乱的尴尬后摆摆手结束了话题。在座只有我这个和她一样是“外国人”的人读过,但是我也只能看着她点点头。
我不知道普遍标准如何评价,但是我最喜欢他的《手提箱》。前面几乎每读一页都要停下来笑一会儿的程度,但是看完我扯开嗓子哭了很久,一个我从来没有想过会包含在这本书里的元素竟然在末尾出现了,并且是以一种难以想象的深度……这本书看完我惊为天人,手里的上上世纪阴沉老头一度都有些黯淡失色。
直到今天我依然觉得他是我读过最天才的作家,或者是有着最“天才”经历的人。《手提箱》很薄,很好读,完全可以当作玩乐的“闲书”,但是读完又会觉得它不只是闲书。在他荒唐的记述里,有某些我们很容易辨认出来的“共同记忆”。但是在他的描述里,你也许可以发现一些新的选择。“在刺激和回应之间还留有一些空间,这个空间允许我们以自己的意志去选择我们的回应方式。我们所作出的回应包含了我们的成长和自由。”(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对我来说,多弗拉托夫的书里就记载着一种智慧、幽默而十足有力的回应方式。
看过《饲养乌鸦》 🌕🌕🌕🌕🌗
https://neodb.social/movie/3lEB5QovBrk7vhnmbCUq3b
看过《攻壳机动队:SAC_2045 第二季》 🌕🌕🌕🌗🌑
https://neodb.social/tv/season/65E1YVrFZ9SZjlIGWAt4uk
看过《迷墙》 🌕🌕🌕🌕🌑
https://neodb.social/movie/5gLS4djxVa0Zn8XVdQGenK
全身糜烂时,生理恶心了
/ 呕吐式发泄
/ 性别也像一道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