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捡个乐儿:猎奇一下紫禁城里太监们的工作效率。

变态恶心呸!
为啥让年轻人理解大爷的性需求?想干嘛??!!

@CDTChinese

【404文库】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对中国疫情的几点担忧
CDT 档案卡
标题:对中国疫情的几点担忧
作者:Y博的科普园
来源:微信公众号“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发表日期:2022.12.31
主题归类:新冠常识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正文: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过去三年全世界都长期笼罩在新冠疫情阴影之下,不过三年间,我们对新冠病毒、新冠疾病的认识有了长足进展,也积累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应对工具,例如在降低疾病烈性程度上极为高效的疫苗、药物,对监测病毒变化也有不少经验。
在上述背景下,告别2022本该是充满对2023的期待,应该是对一个即便谈不上不受疫情影响,可也大概率是受疫情影响较小的世界的期待。但中国疫情在岁末完全不受控地暴发,更未看到任何切实的准备、应对之策。在2022的结尾,很难不对中国的疫情感到诸多担忧。
第一个担忧,我们对疫情状况毫无了解。中国在12月初的防疫转型中没有做到疫情检测的转型,而是没有更新感染病例收集方法的情况下突然放弃绝大部分检测。导致如今没有任何可信的感染病例数据。
感染人数低估是全球三年疫情的普遍问题。例如美国刚记录了一亿例感染,但实际感染可能有两亿。从构建有效的防疫体系考虑,我们可以允许病例数有低估,甚至严重低估,但不能检测能力弱到与现实偏差至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步。如今疾控中心播报的病例不是低于实际感染多少的问题,而是根本反映不了疫情走向、趋势、扩散范围中的任何一点。如果说中国正在和疫情作战的话,我们等于在战场上毫无情报支持。仅这一点,就应该让我们恐惧。
第二个担忧,我们对病毒的变化毫无把握。三年疫情,如果有什么经验教训值得铭记,那突变株对疫情走向能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这一条最不该忘。从阿尔法到德尔塔再到奥密克戎,每一个主流突变株的出现,都对全球疫情走势、防疫措施有效性产生了巨大影响。
病毒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会积累各种突变,增加新突变株涌现的几率。是的,过去一年全球观察到的都是奥密克戎内部的亚株变化,主要体现在防感染的免疫逃逸加强。这种变化谈不上惊天动地,带来的也只是很多国家感染病例的反复,而重症、死亡等逐渐与感染脱钩。但不要忘记,2021年11月初——仅仅13个月多一点之前,我们都认为新冠会在德尔塔内部慢慢演变,最后却迎来了奥密克戎的横空出世。
对病毒演变的监测在疫情越是严重时越不应该放松。但如今中国对突变株的监测做得如何呢?整体疫情检测都成了笑话时——我相信有些人认识的新感染的人,完全可能超过疾控中心报出来的某个省的新增感染人数,何来有效的突变株监测?
有效的突变株监测需要建立在对整个国家、地区感染病例的科学抽样之上。根据12月20日公布的中国新冠病毒株监测计划,每个省选三个城市,每个城市选一个医院,每家医院每周在全部的死亡病例之外,测序25例感染病例。如果认为一个省每周测来自三个城市的75例+死亡患者可以代表这个省的病毒株流行情况,那么可以去申请搞笑诺贝尔奖。
可这并不影响专家们头头是道地说某地流行哪个病毒株。起始现实是我们只知道少数测序病例里有哪些突变株,根本不足以推断实际流行的突变株是什么,流行范围在哪里,流行程度是多少。即便有新突变株出现,按当下的情况,国外的一些机场海关的病毒基因组监控可能比国内的监测还要早发现。
第三个担忧,我们把一切的防疫责任都推给了医疗工作人员。过去三年,全球积累了多个有效的防疫工具,这些防疫工具共同点是什么?就是让人不用去医院。高效的疫苗即便面对免疫逃逸严重的奥密克戎,也能一定程度上减少传播,并且长时间大幅降低重症风险。高效的口服抗病毒药物如paxlovid则能帮助高危人群进一步降低重症死亡风险。
和新冠共存的关键不是到了医院后神医妙手回春,而是利用有效的工具,让我们感染后不需要去医院也都平平安安。
而国内的工具是什么呢?如果说疫苗,灭活疫苗证据是很充足,但属于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其有效性显著弱于国外主流mRNA疫苗——包括降低重症风险的起始有效性、持久性,巴西、新加坡等地都有证据表明灭活疫苗更弱。灭活疫苗以外的几个疫苗,数据量又显著少于灭活疫苗。这让中国的人群免疫基础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抗病毒药物方面,准备不充足显而易见——最近刚批了默克口服药,之前仅有paxlovid,实际上瑞德西韦早就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有效性,但已被中国遗忘。考虑到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三个药不仅应该在开放前批准,还需要在开放前储备充足,做好相关使用培训。如今不仅是储备不够,连怎么用都是糊里糊涂。网上平台每日抢购,倒爷炒作上万一盒,应在感染早期使用却常常等病情重一些才用,医学药学基础说好听点属于层次不齐的社区培训存在多种药物冲突的paxlovid。如果说当下的有效抗病毒药储量肯定不足以弥补免疫基础的弱势,现实中的用法恐怕连有限的丁点作用消除了。
疫苗、药物两端不足,又不管不顾地撤出一切疫情监测、物理防疫手段,结果就是把一切防疫责任与疫情冲击压到了一线医疗机构。我们可以更改新冠住院乃至新冠死亡的定义,但改变不了医疗系统承受巨大压力的现实。这对所有有医疗需求的民众来以及所有医疗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一种危险也是一种不公。
第四个担忧,我们在提供权威但不真实的信息。国内有很多机构以及专家不断提供各种说法,遗憾的是其中不少部分存在问题,还有一些是明显的误导。
以疫情状况为例,不断有省市报道估计多少人感染,报道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夸张。可问题是这些估计的基础是什么?就算是模型估计,也必须要有一定量的可靠数据为基础才行。其它国家的疫情建模估计,是大量感染数据输入,得到一个误差范围不小的区间。国内的报告,明明什么可靠的感染数据都没有,估计出来的数字反倒极为“精确”。
如果不知道疫情是什么状况,那么就老老实实承认。信口开河,胡说八道是什么意思,想故意误导民众吗?
提供误导信息的自然少不了权威专家们。国内多位专家——包括一些不容置疑的专家,均说过某个奥密克戎亚株R0是18或21,让人深刻怀疑这些人到底知不知道R0是什么,以及是以什么样的认知水平在提供防疫指导。

图. 某专家的新冠变异株R0分析
R0方面的胡说八道或许还能当个笑话看,专家们的另一些说辞危害则更为致命。例如宣传90%以上无症状,宣称奥密克戎没有后遗症,这些不仅与当下国际上的医学共识冲突,对民众也是更为直接的误导。
第五个担忧,我们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可能有太多盲点。当我们的专家信口开河说估计北京有80%的人已经感染的时候,小城市、乡镇、农村的情况是怎么样的?这些地方的防疫准备又是什么?
有些地方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讣告的频率猜测。可那些讣告少的地方和没资格发讣告的人呢?
就算是北京这类不缺专家估计疫情的大城市,所谓60%感染甚至80%感染,又有多少靠谱程度?在检测消失的情况下,真能如此断定绝大部分人都感染过了?还是我们忽略了很多高危人群可能仍面临威胁?
第六个也是最大的担忧,是我们在虚构现实,抹杀真实的记忆。某些专家不久前还在宣称奥密克戎致死率比流感高六七倍,如今却大言不惭称一直跟踪病毒变化,奥密克戎致病力已大幅下降。至于打有准备之仗的说辞,更让我怀疑准备二字是否有了新的定义。
新冠去世的人,还能否得到公开明确的死因承认?如果新冠被认为没有后遗症,那些恢复慢一些的人,还能否得到必要的救助支持?
如果说奥密克戎疫情终能过去(这点专家们确实没说错),只是代价高低,过了寒冬就是春天,对于疫情或许是真的。可是这种抹杀现实的危害呢?是否会止于2023年春?
这一切让我在岁末想起电视剧切尔诺贝利的开场独白:
What is the cost of lies? It’s not that we’ll mistake them for the truth. The real danger is that if we hear enough lies, then we no longer recognize the truth at all. What can we do then? What else is left but to abandon even the hope of truth and content ourselves instead with stories? In these stories, it doesn’t matter who the heroes are. All we want to know is: "Who is to blame?"
在这2022的最后时刻,只能希望一切担忧都是杞人忧天。
参考资料
wsjkw.hebei.gov.cn/html/zwyw/2
nejm.org/doi/full/10.1056/NEJM
pubmed.ncbi.nlm.nih.gov/354126

@CDTChinese

【404帖子】知乎|答问:2023年,会不会是很艰难困苦的一年?
01/03/2023
CDT编者按:以下是知乎匿名网友对于提问“2023年,会不会是很艰难困苦的一年?”的回答,目前该回答已经遭到删除。

原提问:身边朋友所处行业,从IT,医药,到传统行业,最近听到裁员的消息太多太多了。另外在上海,街面房店面关掉的,转让的明显比往年多了很多。我自己所处的服装行业,工厂,特别是没能力接一手单的小工厂严重缺单,艰难生存。国外经济不好,外贸出口滞胀。听深圳的朋友说,深圳常住人口从2500万降到1700多万,不知道数字准不准。是不是我太悲观了?有什么行业2023会比较红火?想听听知乎知友们的看法。
CDT 档案卡

回答如下:
我发现,再聪明的人,也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
2020年,我看到武汉解封新闻采访,一些武汉人逛街逛着逛着就哭了。
我当时心想,就这?
同年,我看到美国新闻里,因为大量亚马逊员工被开,在街头抗议哭诉失业的悲伤。
我当时就随便划过去了。
直到今年,我去了人民广场和南京路。
我开始害怕了,真正的,从骨头里散发的寒意。
上海并不只是上海,而是整个中国几个地理位置最好的良港之一,又承接着极其发达的长江内陆水系,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沿海城市,它是熊的掌、驼的峰、猩猩的嘴唇、鲟龙鱼的鱼子……
可今天跟发小看数据,发现上海下半年的早晚高峰地铁人次直接掉了10%。甚至前阵子我爸也吐槽,居然连地铁口房租都下降了。
我不知道怎么说,我总以为我是经历过寒冷的人。
我父母是上海最后一代工人。
我小时候见过一些人,他们没有成为空姐,也没有下海成为老板,甚至没有投资成功。
有的人在花坛旁摆了一个摊,修自行车补胎。那时候一条马路上有三家修自行车的摊子。
有的人在小区里摆一个摊,给别人配钥匙。
也有的人在学校门口卖烧麦,我记得很清楚,一块钱六个,拇指大小,用小馄饨皮包肉汁调味的糯米。因为老师一直叮嘱我们不要吃路边摊。所以我买烧麦的时候非常犹豫,傻呵呵地问这个到底算不算卫生,那个阿姨就急忙打开那个铝制蒸笼,给我看下面的滚水,说放心,我这个都是高温消毒。
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女孩子,家里是没有爸爸的,妈妈是下岗的。一个男孩子跟我吐槽过去她家玩,妈妈很热情,弄了两盘菜,一盘是榨菜拆包,一盘是火腿肠切成很薄的一片片摆盘。后来她交错了朋友,一群小流氓把她玷污了,她为此休了一年学。为什么我会知道呢,是我们班主任暗搓搓说出来的。
实际上我都不能算认识她,她是隔壁班的,只听过很多人说她笨笨的,很老实。
多年以后我才觉得很难受,一个少女的最悲惨的两件事,我却从两个旁人玩笑般的闲谈里得知。
我初中一直有群小流氓活跃,而我那个初中也被称为流氓学校。有天晚上,一个女流氓进我们班级,把我们存班费的储蓄罐给砸了。班主任还拿那个破掉的肯德基小屋举给我们看,意思小流氓连这点钱都要偷,品格是如此下贱。
过很多年我才想,为什么附近那么多学校,却只有我们初中是流氓中学呢?
因为那一片都是老工人新村。
那些小流氓总有着相似又不同的身世,无非是离异、残疾、重病、疲于奔命、放任自流的家长。而这些家长来学校的脸色总是憔悴的、充满泪痕、带着尖叫辱骂的,脸上总是黑测测的。
现在回想,那好像就是失业人的脸。
因为高中的时候,我爸爸也被大下岗了,脸上也开始黑测测。
当时他假上班了三个月,一天早上特地带我吃我最喜欢的鸡粥油条,才微笑着告诉我和妈妈真相。
实际我们家过渡的日子并不那么长,后来我在看《钢的琴》的时候,就想,这群伟大的工人如果是上海的工人就好了,在上海找活干真的容易多了,那个年代下岗去开出租的,后来都挣着钱了。

但又后来,大概是前几年,18年的样子,那年我正怀孕,记得是在福州路吃小馄饨,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上海老太在跟年轻的服务员吵架,为了五毛钱的硬币。错其实是老太的错,我也觉得她莫名其妙的。只是我要走的时候,看到她在狭窄又车水马龙的路上自顾自的放声哭诉着,她以前也是优秀工人,熬过了下岗,拿着那么少的退休工资,日子那么苦。
她是穿得是很不好的,她说她没退休没几年,可她看上去比我外婆还老,那时候我外婆快都90了。
我到现在还记得她乱糟糟白色腈纶一样的头发,血一样的眼眶,黄莲一样的哭腔、皱巴巴的皮肤和精瘦的骨架,一下子就让我回到了那个黑测测的时光。
我就才发现,其实总有很多人是没爬出来,被凝固在那个悲苦的时光里。
当然,真要说有多苦多苦,也未必见的,那好歹也是上海,至少也有上海的房子,有低保,有退休金。像三线及以下城市许多没有退休金的老年人,很多七十多岁的也不敢生病,还在扒食。最近降温那么多,可能开个空调,都要被子女和老伴奚落。
收入两个字,很可能是许多人一辈子都讨不回来的尊严,也是很多孩子养废的开始。
当然,我也见过了不起的单亲母亲,把小儿麻痹症的儿子养成了我们初中班里的三好学生,可三好学生之所以可以作为榜样,就在于它的稀有,许多人终究是没有变成那个稀有的样子。
这些记忆交织起来,组成了我对萧条的害怕。
实际上萧条没那么晚才出现,起先是四五年前的四川北路,整排整排的店铺,被砖头砌墙起起来。
再没有顾客,再没有招徕,马路上只有风吹过的落叶。
我记得当时韩寒也在网上愤慨过这些,下岗潮的时候,明明是呼吁居民破开底层房子做铺面生意自救的,现在别人靠这个做生计习以为常的时候,又给人家封了。
我倒是还好,只是一种淡淡的悲伤,在我的理解中,那是一种人为裁剪掉的繁华,也许某条重要的脑神经通了,铺面一开,生意就又来了。
直到我最近在B站上云逛街。
起先是地下广场的歇业,弹幕说那些都是低端消费,本来就该淘汰了。
后来是田子坊的歇业,弹幕说那些都是骗外国人和游客的,也没什么好心疼。
直到成片成片的七浦路店铺也陆续停业,偌大的批发市场里,老板比顾客还多,看顾客的表情就像狼吃肉一样。弹幕说都是因为电商的兴起把他们干没了。
最后是南京路步行街,原本这个繁华到一坨狗屎都能卖得出去的地方,从专卖店到成群结队的结业,弹幕说置地广场早就没什么可以买的了早就该被淘汰了,时代的眼泪而已。
其实单拆每一条,我觉得都对,铜陵路、襄阳路也都是曾经是新陈代谢里掉在地上的皮屑,但陈的凋谢,总是伴随新的诞生。以往都是许多旧事物没能来得及凋谢,新的已经长得显眼鲜亮了,可现在我只看到凋谢,没看到新的长出来。
我只觉得这是一场无可避免的萧条,只是上海先寒冷起来,剩下的地方还没被传导。
也许这么说会得罪一些人。有些人被凝固在大下岗的时光里,自然也有人被凝固在工人时代光鲜体面的时光里。尤其是许多非沿海的省份,又不种地,又不做生意的家庭。
诶,可能是我比较要脸,我其实已经写了一堆,却又删了。
总之真的是结合了很多那个地方来的上中下层的老中青男女的交流后,我感觉到的东西。
中国很多地区,其实还凝固在工人时代里,尽管这个地区有些大城市也是top10里,但奢侈品也好,CBD也好,更像是整个城市供销社的配套,大部分人的阶层是凝固的,崇上而贬下。尤其是类似三线定位一样的国企和延伸企业内的人,阶层的流动都在内部派系的风起云涌,于是对政要新闻便异常敏感。他们关心上面,但对下面却没有同情的。
他们对人际和政治敏感,对商业和民生却是迟钝的,甚至冷漠的,他们不知道底层人到底是靠什么维系尊严的,又是如何度过一天又一天的。也许他们知道,但根本无所谓。
你要说上海这个地方的企业,虽然说白了也是白手套和批条的产物,但是商业丛林足够宽阔,食物链足够长,老虎和蚂蚁之间,还有许多小型动物、中性动物、杂食动物的空间,要往食物链上爬一点位置,虽然困苦,但概率确实高一点,而且也总是吃得饱。
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我遇到的这些地区的姑娘,明明出身已经不差了,也还很想留在这里落地生根。实在是因为丛林里的氧气比戈壁滩要浓多了。
可我的害怕,也正是因为丛林。
那种久治不愈的萧条,微博上报道的地铁人次,和大批关了就再也开不起来的卷帘门,都让我想起《幽林公主》大批大批落下的树木,和从树木上一个个掉落的小精灵。

树木的焚烧,意味着很多离家来生存的小动物,要失去居所,面临对生存危机。
有人死了吗?
没死啊,是啊,没死。
回家种地啊。
我只能说,各位真的种过地吗?
我有个大学同学是江西的,每年最怕过暑假,家里太穷,他一回家就要帮忙割稻子。每次9月开学,他都会躺在寝室感慨,终于开学了,他解脱了。
何况,很多人还有地吗?
我记得汪曾祺《黄油烙饼》里最让人心碎的一句话。
饿死的人,不是一下子就饿死的,而是一点点饿死的。
先是面黄,再是乏力,最后浮肿,脚上一按一个坑。一个不好的天气,人就没了。
人也不是一下子就穷死的。
先是住的差,从单间到床位,再差就学三和大神睡网吧。
我犹记得高三在麦当劳通宵复习的时候,见过带着棉被的母亲来睡觉,那孩子还很小,也就三岁上下。他们一整晚什么都没点,脸皮算什么呢,脸皮可以换孩子不吹风。
而一到上海的夏天,早上八点可以看到上海书城门口睡满了打地铺睡得横七竖八的外地人,远远看去,像大理石蛋糕上堆满了隔夜油条,我只能猜测也许那个地方比桥洞舒服。
再是慢慢吃的差,排骨不能吃了,就开始吃红烧茄子。
很多小夫妻打工的,自己带着冷饭或者馒头,去合点一份菜吃。
到后来,菜也省了,带点很咸很咸的酱菜,逼多多地咽下便宜的馒头。
最后是活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差。
从长工,变成散工,再变成临工,最后连活都抢不到,还会被奇奇怪怪的人开始骗。
这些事情,并不全发生在底层,很多大学生会去保险公司得到一个“岗位”,等业绩榨干了人际关系,又会被开掉。
末路的端倪往往是借贷,还不上后走向道德沦落,或者演变为血酬。
跟天保浪人一样,一个“坏天气”,人可能就没了。

他们是某一刀被杀死的吗?
不,早就死了。
在树林被烧掉又长不出来的时候,死亡就已经开始了。
赛博青楼也好,血酬雇佣也好,都是残存的游魂罢了。
黄油烙饼,黄油烙饼。
我就感觉故事里那两瓶黄油一直就在我眼前晃着。
还是不说了,再说就难受了。

@CDTChinese

【404文库】兵叔评说|退休高官的去世暴露多次器官移植秘密
CDT 档案卡
标题:退休高官的去世暴露多次器官移植秘密
作者:兵叔评说
来源:网易号“兵叔评说”
发表日期:2023.1.4
主题归类:器官移植
CDS收藏:真理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正文:
2022年12月9日,一87岁的退休高官去世,一个颇具身份的教授后来写了篇文章纪念他。
其中有段文字写道:这些年来,XXX一直在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身上的脏器换了好多,他戏称许多零件都不是自己的了……

这段话初看好像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细品才发现,这里面暴露了一个对方多次器官移植的秘密。
怪不得人家87岁高龄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声音洪亮,完全不像一个病人,或许也和他多次器官移植有一定的关系吧。
在国内,器官移植是一种合法行为,医院所使用的器官移植的供体,主要来源于捐赠系统。
常规操作是这样的:一个人在生前签了器官捐献意愿书,死后其捐献的器官就会被移植到符合配型的病人身上。
当然,普通人是不可能享受这种医疗待遇的,只不过可以成为需求者的供体罢了。
但谁会在生前就愿意“死无全尸”呢?
所以生前愿意签订《器官捐献意愿书》的人,是少之又少,与庞大的需求相比,缺口是非常之大。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会有市场;哪里有市场,哪里就会有伤害;哪里有伤害,哪里就会有杀戮。
于是,黑市器官市场的犯罪链就应运而生了。
2022年11月,中国科学报公众号曾发表过一篇文章称,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郑树森等人发表的一篇与肝移植有关的论文被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国际肝杂志》撤销了,理由是“论文中有563例肝移植器官不能说明来源”。
为此,郑树森等人还受到了“终生禁发论文”的处罚。

这篇文章,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个情况通报,实则在里面蕴含了一个惊天信息:563例肝移植器官不能说明来源。
既然不能说明来源,就说明有可能是来自于黑市。
每一枚来源于黑市器官的背后,或许都伴随着一场犯罪甚至一个生命的消逝。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球每年的非法器官交易,器官买卖已经发展成一个年产值超过百亿美元的行业。
另据《中国走失人口白皮书(2020)》统计数据显示,在整个2020年期间,我国失踪人口达到了100万。
由此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测:那些来源于黑市的人体器官,有没有可能来源于失踪人口?
我虽然没有证据把当前的人口失踪和器官移植联系起来,却又有无数可以猜测的细节证实这种客观存在。所以,人口拐卖并不仅仅是被拐卖去给人做妻子做养子,亦可能被拐卖去成为手术台上的供体。
2014年,媒体曾报道过一宗非法买卖人体器官案件。包括组织者、中介、掮客和医护人员在内的被告人,在出租屋内进行活体肾脏摘除,再通过北京一家有资质的三甲医院的泌尿外科主任,实施肾脏移植51枚牟取暴利。

而这起案件中的51枚肾脏,又有多少来源于失踪人口,不得而知。
早年间曾听一位医院的朋友就说过,肾移植如果不想等,只要跟某些人谈好价钱马上就能安排进度,踏实等着就完了。
观察发现,2022年8月份国内有十家三甲医院被颁发了器官移植许可证,从八月到十一月,有据可查的青少年失踪案就有三十余件,无一破案,大部分失踪案都发生在体检之后。
个中原因,不得不让人深思。
希望有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彻底堵死人体器官非法移植的所有渠道。
也希望全社会都能重视起来,他人的不幸就是我们自己的不幸,生活的尘埃,落到谁的头上都是一座大山。

西坡原创|越抢越慌,越慌越抢
CDT 档案卡
标题:越抢越慌,越慌越抢
作者:西坡
来源:微信公众号“西坡原创”
发表日期:2023.1.5
主题归类:上海疫情
CDS收藏:真理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正文:
据说一个修打印机的人发了条朋友圈,让一款叫做蒙脱石散的药物脱销了。在此之前,一个自称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病毒学博士的便利店员工,说自己五天内连续两次感染不同新冠病毒毒株,把许多人吓得够呛。
我们由此得到的启示是不是,增进科学素养,不要听信网络谣言?不,许多人知道真相之后,也并不后悔抢药。而且他们的逻辑是难以驳倒的。
他们说,一款药也没多少钱,即便买错了,也就浪费几十块钱而已,可是万一买对了呢?之前专家还说不用抢退烧药呢,结果呢?
这是一种无比强大的生存逻辑,不抢白不抢,谁的话都靠不住,把东西弄到手最安心。
经过这几年的大规模、高强度的国情教育,一整代年轻人重新认识了前几代人的“抢抢抢”生活方式。从前,年轻人以科学理性自诩,认为抢购、囤货是过时老土非理性的习惯。而今他们收起了当初的傲慢,越来越自动自发地加入“抢抢抢”大军。
“抢抢抢”是可以自我循环、自我论证的,只要抢的人足够多,那么任何一个荒唐的东西都是值得抢购的。参与抢购的人越多,参与抢购的理由越充分。比如说,假如有人造谣说,大米出问题了,所有人都开始抢购大米,那么即便不相信这个谣言的人也不得不加入抢购的队伍,如果你不抢,你可能真的买不着大米。因为市面上的大米供货量,并不会随着人们的恐慌,而迅速膨胀,一段时间内的短缺是必然的。
对每个个体来说,当谣言风传的时候,抢了再说都不能说是非理性的。当然,如果抢的是药,不要乱吃,乱吃的话,付出的成本就不仅仅是买药的钱了。
但是对于一个群体而言,所有人像无头苍蝇一样,什么都不相信又什么都相信,今天抢这个明天抢那个,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的局面。财富的损失是一个方面,抢购风潮还会让真正需要的人买不到东西。
亿万个个体“不得不抢”的强大理由,加起来就是巨大的集体非理性。
再大的生产能力,都无法解决全民“抢抢抢”造成的结构性匮乏。只要人群足够恐慌,撒哈拉沙漠都是可以缺沙子的。
抢,只是表象,根源是一个社会的信任问题、公正问题。
在流言的裹挟之下,人们本能地渴望把所有可能紧缺的物资弄到自己手上,这是思维上赤裸裸的原子主义。究其实质,人们对社会上现存分配机制的公正性是极端怀疑的。人们从心底里认为,假如不把东西弄到手上,那么到了关键时刻,自己和家人一定会被忽略,被无视,被牺牲。
所有人不相信所有人。不相信媒体,不相信专家,不相信医院,不相信市场。人们只相信现货,就像毒瘾发作的瘾君子。人们的安全感是一个无底的黑洞,再多的物资都填不满。
告诉人们去相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你要相信媒体,可媒体值得相信吗?你要相信专家,可专家值得相信吗?你要相信医院,相信市场,医院和市场值得相信吗?
这些中间机构、专业机构的公信力,早就垮塌了。每个机构、每个人为了所谓的大局,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时候,就是在抛弃人们的信任。在大局面前,名誉值什么呀,可是最终的结果就是,所有人不再相信任何抓不到手的东西。
治疗恐慌的解药不是更多的物资,而是重建信任。在一个良性运转的社会,人们遇到疾病,不会第一时间去抢药。因为人们会相信医院,相信医生,相信即便出现短缺,也会按照公正合理的规则来分配。
假如在一个社会,每个人都必须时时刻刻做个人精才能生存,从早到晚不是在抢药就是在抢食物、抢卫生纸,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出了大问题。没有制度和规则的约束,人们只能凡事都亲自动手。
如果每个人都没有安全感,我们就会为了获取最起码的安全感拼尽全力,哪还有功夫去培育美好,创造繁荣?
每天看着朋友圈、微信群涌动着无数专业高深的问题,我都感觉深深的无力。每次发言的冲动,都会被预想中的回复击退——“如果这个截图不可信,你告诉我什么是可信的?”
归根结底,我们是靠对彼此的想象结成一个共同体的,每次与现实碰触,想象都会调整一次。所以大体来说,每个人都是依据自己的经验,来选择信任或者怀疑其他成员。所以,一代年轻人加入“抢抢抢”大军,就个体而言属于无奈,就群体而言,却是一场社会信任的大败局。

@CDTChinese

前天和昨天能打开链接,今天就又不行了。幸好我留了备份:

【404文库】历史逆时针|余茂春称“中国的疏忽让世界付出高昂代价”
CDT 档案卡
标题:原标题:被称为“当今汉奸第一人”的余茂春,又出来坐实自己的这个“名号”了
作者:历史逆时针
来源:今日头条
发表日期:2023.1.3
主题归类:余茂春
CDS收藏:真理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CDT编者按:该文是今日头条上一篇攻击前美国国务院中国政策首席顾问余茂春的文章,由于文内大量引用了余茂春的个人观点,反倒为读者提供了大量被屏蔽的信息/观点,成为了“高级黑”,有网民在评论区提醒“批评对方时不宜展示其观点”。目前该文已在墙内遭到删除。

正文:
被称为“当今汉奸第一人”的余茂春,又出来坐实自己的这个“名号”了。2023年1月3日,他以《中国的疏忽让世界付出高昂代价》为题,接受美媒采访,大放厥词。
余茂春活灵活现地说:
“2003年的非典(SARS)大流行,把中国搞得蒙头转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于是,搞大跃进的劲头又来了,发动了一个急功近利的大工程,就是全国动员起来研究病毒,去找出非典病毒的根源和疫苗。随后中国生化实验室之多,令人惊讶。全国上下有好几十家研究病毒的生物研究所,都来搞这个东西。但是,如同1950年代的大跃进一样,这样的急功好利、不求实际,造成了另一次巨大灾难。”
余茂春特意指出,依据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和央视在2019年联合出品的电视节目《科普中国》中所说,中国科学家在10年多的时间里,发现了将近2000种新病毒,而全世界花了200年才达到这么多。这么多病毒,放在那么一个生物安全管理粗放、漏洞百出的国家里进行研究,这种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事故是难以避免的。我们的重点不是病毒产生于自然或实验室,我们的重点是中国的生物安全系统非常不健全。这是中国自己也承认的,从上层到基层实验室主任,都认为中国的生物安全是不够标准的,条件差,资料缺乏,实验室资金和地区资源分配不均,上面也不重视,等等。
余茂春还造谣说,2020年1月初,就在武汉疫情爆发的几乎同时,中国农业大学院士李宁因贩卖实验室动物和牛奶被判刑12年。有人曾当面指出武汉病毒研究所的实验动物管理不善,包括很多实验用的猴子,很多实验动物用完后拿出去当宠物卖,还有实验人员吃实验中用过的蛋,这些现象和指控很多。
余茂春故意把矛头指向武汉:“中国引进了法国里昂生物实验室的机构蓝图,用法国的技术帮助设计。2015年建成,当时法国一名高级官员到武汉去剪彩,之前中法双方达成协议,规定法国派至少50名研究人员到武汉病毒所参与研究。结果武汉病毒所建成后连一个法国人也不让进去,建好之后就撕毁协议。法国方面非常不满,一位负责人辞职抗议中方的做法。武汉病毒研究所标榜是国际透明的标兵,它确实有很多国际上的合作,它跟美国至少6个大学的实验室和其他研究所有合作,但是这种国际合作主要是‘取’不是‘给’。武汉病毒研究所所有的三十多位全职研究人员全部是中国人,只有一个他们信得过的在德克萨斯大学任职的华人例外。这种合作是皮毛的,它的核心研究都是高度机密和排外的,没有受到国际上的监督,是很不透明的。”
“武汉病毒所获得了P4的最高生物安全级别后,美国驻华大使馆的两名官员,其中包括一位生化专家,前去武汉病毒所访问,接触了很多人,了解了病毒所的很多情况。美国的这位生化专家参观后,觉得问题很大,向美国国务院报告,认为他们的安全管理程序不佳,人员素质不好,生化安全方面有很多问题。”
……
12月23日,中国外交部公布了《关于对余茂春、托德·斯坦恩采取反制裁措施的决定》,余茂春这个原先藏在幕后的“狗头军师”,却变本加厉地站到前台,充当反华鹰犬。
学历史出身、编故事见长的余茂春,不顾世卫组织专家对于阴谋论的辟谣,三番五次炒作所谓‘新冠病毒从实验室泄露的说法,以抹黑中国。但是,谎言重复一万次也不会成为真理,数典忘祖的余茂春之流,必将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接受正义的审判!

中房集团原董事长孟晓苏劝百姓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买房,
荣登

扫描图2二维码、查看这条微博的编辑记录,亦相当有趣……

【河南商丘一储户称5万元存款不翼而飞 信用社:监控数据被覆盖】

评论摘抄:
“没有监控就查不出来吗?到银行,尤其是信用社,得小心,有些员工是会耍心机的。我有一次,就差点被骗走1000块钱,还好立马回去找了,一开始也不承认,我说查监控,然后他们就承认了。”

“当你深入了解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时,你会发现,他们的思想,配得上他们所受的苦难。”

随着空气、水、土壤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体免疫系统崩溃引发的怪病会不会越来越多。 ​​​

物业这会儿想起《消防法》啦?那会儿大铁皮封锁消防通道的时候呢?

哟,很久看不到一丁点儿消息的人又出现啦?被老公推出来平民愤吗?

高占祥自称身上许多零件都不是自己的了。
引用尚在,链接已完。

Show older
Qoto Mastodon

QOTO: Question Others to Teach Ourselves
An inclusive, Academic Freedom, instance
All cultures welcome.
Hate speech and harassment strictly forb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