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漢尼拔的國家制度改革

因為一提到漢尼拔,他給人天才將軍的印象實在太過強烈,以至於第二次布匿戰爭後他的後半生往往很少被提及。不過他具備的優秀政治家資質,也在擔任最高政務官後於西元前一九六年進行國家制度改革時,充分展現無遺。

關於這個部分,日本的羅馬史泰斗長谷川博隆氏已經有過縝密的先行研究。

漢尼拔進行的政治改革,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後影響及於迦太基的各個方面,不過最重要的有兩點。

第一,把當時握有莫大權利的百人會成員任期,由終身制改為一年。

第二,斷然進行財政改革,減輕苦於支付戰爭賠款的一般民眾負擔。

這個前文已經提過的自古便存在的百人會,到這個時代仍舊保有莫大的權力,依舊是國家的最高監察機關。換言之,位在最高地位的貴族階層之上的就是百人會。將任期限制為一年剝奪他們的恆久權利,目的在於削弱貴族階層的政治發言權。根據與奧古斯都同時代的歷史學家蒂托.李維(Titus Livius)的說法,當時與漢尼拔正面持反對意見的就是負責處理財務問題的財務官,而他讓財務官任期屆滿後,便有加入百人會的資格。長谷川氏分析道,為了斬斷惡之源頭,他先著手改革百人會制度,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從根本解決財務問題。

這個時期漢尼拔所依靠的是公民大會,如亞里斯多德已經指出的一般,當最高政務官與元老院意見相左時,存在一種協商機制,即可向公民大會諮詢該議案。正因為如此,他身為國家領導者,就以公民大會為後盾,跨出大膽的行政改革步伐。

第二次布匿戰爭後的和談條約中,迦太基被強取了五十年的年賦,也就是總計白銀一萬他連得的鉅額賠償金。這些賠款在西元前一九九年第一次償付時發生了困難,但至西元前一九一年的時候,經濟狀況竟好轉到可向羅馬提出將剩餘八千他連得一次償清的提議。漢尼拔的財政改革,在於將為了支付戰爭賠款而設立直接稅的徵收對象限制在富裕階層之間,免去了對一般民眾的徵收;為了促進商業進行了關稅改革,這兩大做法獲得了成功,所以能完成改革。能夠做出這樣的決議,也讓我們可以觀察到自古存在的迦太基公民大會,在漢尼拔的時代擁有了至高的發言權,而且在此之前或之後都沒有出現過這樣的高峰。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Qoto Mastodon

QOTO: Question Others to Teach Ourselves
An inclusive, Academic Freedom, instance
All cultures welcome.
Hate speech and harassment strictly forb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