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thecat@twitter.com
昨天跟客戶聊天才知道原來台灣職場談薪水的新常態如下:
員工開價年薪 150 萬,但人資會說計算基準為 15+n,也就是 150/15 = 10 等於月薪十萬領 12 個月,年終再發 3 個月補滿 150 萬,至於 n 則是多給的年終,例如今年年終 5 個月就是再多發 2 個月薪,但如果年終是 1 個月等於就虧了 2 個月薪🤗
2000年前后的《科幻世界》杂志上有一篇以围棋为主题的短篇,叫《唯美》,写得很棒,印象超深,但后来就再也没看到有人讨论了。
在这个顶级棋手都承认无法打败AI的年代,我还是常常会想起这篇里抓住了机器的算力虽然远超人类,但只有人能判断什么叫「美」这件事。
@fournoas 其实我以前搜过文献,没有确凿的研究表明马兜铃酰胺有显著的致癌作用。记得有一篇是香港某个大学的研究。有文献的请踢我一下
利益相关:对中医中药无语,反对看到什么不是市场化蔬菜的植物就想吃
看到有人探讨“人矿”这个词的恶毒之处,我再分享一个和它类似的令人不适的词——湿件(wetware)。以下有点长
我在国内一家颇具规模的药厂实习的时候,讲师给我们讲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这是一个应用于食品药品行业的生产标准。其中分为三大部分,硬件、软件和湿件。湿件原本来自科幻词汇,它指的是人、大脑(想象一下机甲里放个大脑,大脑操控机甲),很有股赛博朋克味。然后中国抄美国FDA出的GMP标准时就把这个词用上了。现在我查了一下FDA的CGMP,人家已经用personal 指代人了,至于当年用的什么,没查到。
最让我恶心的是那时讲师说的话,他说“湿件,也就是人。本身就是个大污染源,一进车间,每一个毛孔都在发散n万微生物,一低头头发眉毛眼睫毛就往下掉,都会造成污染,说话呼吸,带不带口罩的都往外喷脏东西,更别提打嗝放屁了。”听他的形容我觉得他不是在讲什么湿件,好像在形容一口吐车间的老痰。我在底下听着恍惚以为机器人革命成功正在洗脑人类。
啰啰嗦嗦写一堆,其实就是想说从这个词可见,没有一个规则设定者把车间里的劳动者当人,只是一个经常犯错、很不好用、但取代成本暂时有点高的,湿件。
《中国的算法注册暴露出什么样的人工智能管控》https://yibaochina.com/?p=248965
「通过查阅用户手册,我们发现,注册机构对中国公司的要求,比我们之前所了解的,既有更多的一面,也有更少的一面。更多的一面,是因为该手册揭示了重要的新的披露要求,而这些要求并未出现在文件的公开版本中。列举数据集的要求是不言自明的,而算法安全性的自我评估,既可以粗略,也可以全面。关于要求更少的一面,是因为有些人曾经认为,注册备案的要求,意味着中国政府现在可以直接获取算法或底层代码。但情况似乎并非如此,进一步的报告支持这一结论。」
「“网信办”可能还缺乏体制内的专业技能,无法理解公司提交给算法注册的信息。一份报告描述了“字节跳动”的代表和“网信办”之间的会议,在会议中,字节跳动的员工“不得不依靠比喻和简化语言的组合 “,来与官员沟通。」
早起西方教会在似乎有从希腊而来的理性思辨的传统 想要一个人有真实的信仰常常需要有比较可靠的推断或有智慧的分辨的
他们的推断虽不可企及神的真道 甚至在我们看来也有很多明显受时代所限的地方 但是够在那个时代的他们用的
虽然我们的知识和工具过于那时候的学者 但是也许思辨能力常常不及的
也许不是思辨的能力而是思辨的意愿也有可能 他们很多论证篇幅都很长
也许不是意愿而是环境 因为我曾经在中国偏早期的互联网上见过那种类似的思辨氛围和思辨意愿
也许还有别的原因 可能受我语言和经历所限 欧洲现在是怎么样的我并不知道
以前听说德国的一些教会里神学很严谨但是太晦涩了没有多少人愿意来听 美国的教会找了很多人来但是人们更愿意听娱乐性的故事分享性的和最近热点事件有关话题的讲道 神学和思辨提到的分量很少
中国的地下教会有谈问题的方式我很喜欢的
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shiorireads 如果你的写的东西大多是文字而且喜欢极简风格的话可以考虑 bearblog,不用自己搭,使用很流畅
https://bearblog.d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