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找到了!
然而我还是不知道这一篇的名字
希望有人能告诉我
“I loved a girl who loved me back, but I had to leave her.
Why?
I don’t know. It was as if she was surrounded by a circle of armed men, their spears thrusting outward. Each time I went near her, I plunged into the spears which wounded me, and I felt forced to back off. I have suffered much.
Was this the girl’s fault?
I do not think so, or rather, I am convinced it wasn’t. The analogy I have just made is not entirely accurate, for I was also surrounded by armed men, with their poised spears aiming inward, that is, against my body. Whenever I tried to approach her, I was first wounded by my own men’s spears and I could not go on beyond that point. Perhaps I never reached the girl’s armed men, and if I did, I approached them already bleeding from my men’s wounds, and almost unconscious from pain.
Did the girl end up all alone?
No. Someone else walked up to her, lightly and never finding any obstacles. Tired of my own efforts, I watched him with indifference, as if I was the air rushing between their faces as they approached for their first kiss.”
– Franz Kafka
也是blog写作的理由
https://twitter.com/RFI_Cn/status/1530496247601041409?t=s8pdjSbIl237Mx3JYOU9eQ&s=09
美国之音说,中国封杀美国驻华大使馆发布的文章曾一度被认为是稀有现象。但这种手段的频繁程度正不断上升。上一个类似事件发生在3月。当时,中国官方帮助传播来自俄罗斯的“美国生物武器实验室”的虚假信息。美国白宫和国务院对此进行反驳的微博和微信文章遭到中国审查。中国官方没有给出审查理由,并继续通过社媒和外交部推广这一阴谋论。
布林肯的讲话也正收获相同待遇。讲话全文被全网删除后,中国官媒、社媒博主、网民对讲话的批评和谩骂却随处可见。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对布林肯讲话的反驳被各大官媒全文转载,在微信和微博等平台上流通无阻。
据该报道,周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上连发21条推文,阐述了对布林肯讲话的11点反驳。推特没有审查这些推文。
下午和朋友讨论“民主”的训练量。
你不能指望一个从没走过路的人不摔跤就学会走路,那你只有继续瘫着和接受你会摔跤以及摔跤时也许比你坐轮椅时候更痛苦两个选择。
而说起训练量,前阵我爸妈小区更改物业这件事在我看来就很有趣。
我妈一个执行力巨强的中年女性,在过程中激发了极强的政治热情,言必称,“我是大家选出来的业委主席。”
更改物业涉及到很多细碎的利益纠纷。
大到是否物业费要涨价。
小到我妈的“政敌”跟门卫是一起抽烟的哥们关系不希望他们被换掉。
各种怀抱不同立场的人在小区里各自输出自己的理念。
从选票是每一户一张。
还是按面积来加权。
更换物业之后是否涨价,停车费怎么算,有哪些承诺,新物业有多少选择,各自背景如何,哪一家最好,怎么证明业委会和新物业没有利益输送,怎么建立监督机制。
我妈在小区主导过几次绿化更新门头更新的工作,颇受居民们信赖,但要涨不少的物业费对以中老年为主的小区还是颇为困难,于是就需要一一游说各个击破,过程确实是可以拍电影的有趣程度。
天才如我妈的切入点是:好物业和房价相关性例句,最后拿到了60%以上的支持率,心满意足地在家庭聚餐上炫耀。
这大概就是我所谓的:训练量。
传播一些盗版资源
分享这种东西我心理上会有一些压力!所以折叠起来偷偷地
我之前在象上有分享过“云上报刊亭”telegram频道,可惜这个频道和它的备份频道在本月初都被telegram封了。不过作者又开了个小频道,还在更新:https://t.me/newmagazinesclub
现在新频道的报刊种类少了很多,只剩下几种主流杂志,没有以前那么五花八门了。
如果只看《经济学人》,另外有个TE的专门频道,提供多版本下载,而且每期都有mp3音频: https://t.me/sharingte
最新一期刚出,热乎的!封面又是习近平
我爱我家里有一集是和平办了一个纪念祖先和珅的和氏宗族联谊会,那集结尾的时候贾志国他们贾家不甘示弱,也办了一个纪念贾似道的贾氏宗族联谊会,结果杀出来一个全身戏装的女子,号称是李慧娘的后代,要找他们贾似道的后代报仇。
这个是出自六十年代著名的由昆曲李慧娘引发的批判鬼戏的运动。当时剧作家孟超创作排演了一个新的昆曲叫《李慧娘》,讲的是南宋时候的大奸臣贾似道强抢民女李慧娘,阻止李慧娘自由恋爱,将李慧娘迫害致死,而李慧娘化为鬼魂复仇的故事。这其实是改编自一个传统故事,京韵大鼓《红梅阁》讲的也是这个故事。
结果李慧娘的剧组人员不知道的是,当时在中南海里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事儿。太祖的一个文工团宠妃,请求太祖放她出宫,允许她跟她的男朋友结婚。太祖不同意,两人在卧室里大吵一架,据说女的骂太祖“资产阶级玩弄女性”,太祖则直接把这个女的从龙床上一脚踹下去了。
就在这时候,太祖看到了李慧娘这个新戏,脸色立刻就不好看了。这特么分明是借古讽今诽谤今上啊。太祖很生气,但又不能明说原因,就批判这个戏有鬼魂,是宣扬封建迷信。这一波反鬼戏的运动,直接导致众多传统戏曲不能再公开上演。
天朝的历史,就是这么荒诞。
香港乐坛爆炸式蓬勃发展离不开罗大佑当年因政治运动离台远走香港,组建“音乐工厂”。
而罗大佑的事业迎来第二个高峰,也离不开香港音乐人对其的支持与追随。
音乐和人的政治追求自始至终都是绑定的。香港与罗大佑算是互相成就的。
如今罗大佑老了,他从怒吼“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愤怒青年,变为一个笑呵呵的随和老头。他的政治追求呢?是不是也老了?
一边是昔日华语乐坛教父在线上唱着改良版的《明天会更好》*,另一边是流离失所的香港人,以及上街大喊要生存、要斗争的京津学生。
明天真的会更好吗?或许是,也或许不是。
*原版《明天会更好》是罗大佑写来讽刺台湾政府腐败的,因为歌曲被台湾政府挪用乱改,以及一系列政治运动,继而导致他离台远赴香港。
一些爱和恨
说实在话,对爸爸妈妈的感情非常复杂,很爱也很恨,不过我国80%的小孩应该都这么想的。
因为小时候被性侵,每一次回想起当时爸爸妈妈没有教我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向大人寻求帮助,导致一个人扛了十几年。又因为他们异常自信,根本不觉得性侵这事可能发生在我身上,伤我颇深,那时候病得厉害,每次哭起来都会说:你们根本不配拥有我,这个世界上当爸妈没有考试就他妈是个天大的漏洞。
是的他们在我小的时候疏于防范他人,但是等我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他们也陪我一起流泪,一起痛打犯罪的人。他们从前做了很多不及格的事,但是现在确实比以前进步太多。
生病厉害的时候有一阵心里难过得不得了,每天梦里是无数闪回,醒来时绝望地狱,想过要在他们面前跳楼让他们这辈子都后悔。最后还是放弃了,并不是因为不恨了,而是因为我长大了,知道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让他们体验到同样的痛苦,他们也学会如何弥补当年的错误。
本学期的一个不是很顺利的组其实有给我重大的提醒。就是很多我感受到的外界hostile的信号其实不是真的,我感受到的对方不喜欢我其实是false positive,是我自己的臆想。而因此伤心地离开,对方反而会莫名其妙并且觉得是我不喜欢TA。
相信自己的感受和mind reading之间的界限又多么模糊。如果什么时候能把网上交朋友的勇气拿到现实中去的话,就不会这么不善社交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