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在富士康所在的郑州港区事业单位工作,说富士康第一批工人出走后他们就被派去收拾局面了,做一些苦力,打扫宿舍整理环境之类。办公室头头一开始还当个光荣任务,吹吹打打的去了,打一面大旗“港区XX,抗疫有我”,还拍照发公号;当天就被命令撤下来了。
第一批河南工人就推倒护栏默默地走了,高速上和田野里的就是这帮人。第二批补招来的工人闹事闹得大,这批工人的构成是:湖南人、四川人、退伍军人,村干部。这个组合是不是听上去就一股水浒之气直扑面门,最接地气的组织者和最有革命传统的实行者都齐了,活泼金属入水,那还能有好吗,警车都给砸了。而且退伍军人还是专门动员的,村干部是河南省政府下命令每村必须去一个,有时候真是看不出来你党是害怕群众运动还是欢迎群众运动耶?
我那亲戚的男丁同事们就再一次被征用去维持秩序,她一同事回来说一到现场就被冲散,赶快把大白防护服脱了,苟在角落里。路过的湖南兄弟还招呼他:走啊带你去闹革命!
https://comfy.social/notes/9ewqj4m2cd #多邻国 真的是我语言学习生涯中用到的「看起来非常棒实际上并不好」top1……一直很欣赏创始人及其团队的理念:教育就应该是免费的、大家都能得到的。然而多邻国的学习方式和内容都不太利于语言学习。
1.句子没有清楚的语法解释
网页版以前是有的,现在不清楚,但app上没有。这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是非常灾难的。我经常看fb小组里很多人提问弱智问题,我的学生刷多邻国刷到一半也会截图来问我,就因为多邻国本身并没有对语法进行解释。如果有解释,他们就没必要问了,看一遍自己就懂。就算要问,也是问没那么弱智的问题。没有语法解释就学句子,简单句还好,稍微难一点的就越学越懵。
2.无法预览整个单元内容
和1.搭配,继续越学越懵。
3.学习模式提倡卷,非常鸡娃
排行榜也就算了,多邻国的催命推送真的令人不适。以嘲讽的形式督促用户学习并不是一种好方法。
最重要的一点:
4.例句很离谱,生活中用不到
就算离谱例句能加深人类对生词的印象,但日常生活中用不到,学了做什么?在fb小组里看到过学希腊语的用户调侃遇到希腊人,很想上前搭讪试试多邻国例句「水是粉红色的」……评论区一片欢声笑语。
我真的很不能理解,花时间精力做一堆练习学一堆生活中根本用不到的句子,图什么?图词汇量+1吗?
在这方面,语言学习类app #drops 和#memrise 都是做得很好的,尤其是后者。学到的句子都很实用,很生活化,日常生活中有机会用上。可惜的是前者免费版每天只能学5分钟,后者网页版免费app收费。(不确定现在网页版是否免费的,至少当年是免费的。)
之前说的revolut更新被锁账号国内无法登陆的问题,最后让我找到了隐藏的chatbox(真的藏得很深。。)进去找人工客服了。验证身份需要拿证件自拍,我的护照被没收了,不过用身份证也可以。但是问题是,洋人,看不懂身份证……我又花了一个下午教客服看身份证…和对方对账对到三年前我在哪个超市花五块钱买了一包烟的程度……
三个小时后,对方还是说无法确定我是本人。
那一刻我气急攻心,脑子里只有一句我要洋人死。
客服还是说:还有什么可以证明你是你的东西吗?
我像打了三个小时的擂台一阵脱力的头晕目眩,甚至恍惚觉得她的工作很哲学。如何证明我是我,我是我身份证上的福建籍贯女人,我是2020年下午在布瑞小镇海边买的一包烟,我是tesco的折价厕纸和牛角包,是换汇的两笔1+999磅,复习半途而废退款的雅思,23节尊巴课,一辆骑了三个月摔伤腿又卖掉的旧自行车,二手沙发。
我最后说:注册的时候,我记得那是我到学校的第一天……我很饿,没有钱吃饭,也不认识任何人……你们公司刚开放邀请,说免费注册,会送新用户五欧,然后我那个中午注册了,接着一直在等,一直在等一直等……凌晨三点半,我的账户上有了那五欧,我在一个便利店买了果汁和四块大蒜面包,花了4.98欧
客服过了五分钟说great thanks!点击下列链接以更换你的密码。
事到最后我还是那个夜里又饿又冷,身无一物只有那点不必要的自尊,也不知道未来要怎样才能活下去,只是一脸茫然狼吞虎咽吃大蒜面包的女人。
冷知识:阿婆名著《无人生还(And then there were none)》中反复诵唱的昭告各人命运的童谣现在流传版本均以ten litter soldier boys开头(十个军人流落荒岛),但是这本书在英国最开始是以《ten litter niggars》为题出版的(见图),”And then there were none”是童谣的最后一句,被美国出版商取用作为标题(同时把正文改成了ten little Indians),而英国直到1985年才改掉初版标题,此时距阿婆离世已经十年。
也就是说在她活着的几十年间这本书就以这个极具种族侮辱性的标题流行、被改编、甚至成为全世界最畅销的几本书之一。
总说伟大的作品能超越时代的局限性,但伟大的作品也会被后人刻意掩盖其局限性,比如现在再次改编时没有人会提起《无人生还》的最初名称,比如很多名著再版时都会对其中刻板印象或种族侮辱的描述作改动(描写种族歧视的存在和使用种族侮辱性的语言进行描述完全不同),往好了想是为了让读者不受无关紧要的细节牵绊影响对书核心内容的观感,但从另一方面讲,美化作者自身存在的偏见和狭隘是否也是对读者的欺骗呢。
↑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我发现城市里多了很多新疆人的店。
依旧分不清具体是哪族人,只知道不是汉族,因为ta们的汉语带着浓浓的口音。
在听闻了一大堆当局如何压迫新疆的少数民族的事情(包括但不仅限于强制绝育、限制人身自由、办“学习班”,殴打和虐待,百般为难在内地租房的人)之后,先是惊觉整个城市的新疆店铺变少了,再是过了很久又惊觉店铺变多了。
但压迫是不会变少的。
所以,现在这些内地的新疆店铺,该不会是中共用来掩人耳目的吧?如果城市里的新疆店铺逐渐消失,国际媒体和独立记者也许会注意到,并且记录下来。现在一切表面看起来安然无恙,很蹊跷。
想起来赵紫阳被软禁时有一次受邀去打高尔夫(这是他最喜欢的运动),但他意识到这样的邀请很可能是为了做给访华的外国人看的:让外国人看见赵紫阳还能打高尔夫,中方就可以反驳说软禁前最高领导人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所以他最后拒绝了邀请,坚持待在家里。
我很怀疑现在我能看到的新疆店铺,也是中国政府刻意安排的。总不能是中共想开了,要放别人一条生路吧?看着不像。
有象友了解情况吗?
@Lucifuer 我能理解这个女生。我以前提出过类似的关于监管的东西。当我提出这个东西的时候,想象中我是去监管别人的,以及,我是被监管系统保护的。直到我被社会毒打以后,我才意识到,我只是被别人监管的,而且这个系统也保护不了我。
当然,如果我一直都处在监管别人的幻想里,我应该也会一直大力支持各种监管的政策的。
又是一年六四。今年还是想再次给大家推荐这本摄影书《A Day in the Life of China》。当年柯达与中国政府合作,雇佣了两百名摄影师在中国多地同一天拍摄各种题材的照片,以纪录下中国普通一天的样子。那一天是 1989 年 4 月 15 日。这本书的最后一张照片摄于凌晨时分的北大校园,胡耀邦去世的新闻流出,学生们纷纷走入校园张贴大字报。这本摄影书在阴差阳错之下,纪录下了八九学潮的第一天。每次看到最后一页,我全身都会起鸡皮疙瘩。
这本书是我在本地的旧书店无意中买到,看到拍摄日期时还没想到什么,直到看到最后一张照片才意识到这本书的沉重之处。依我看来,这本书不仅记录下了八十年代末普通与不普通的中国人的一天,还无意中记录下了当代中国的第一日。真的是非常推荐。
@aw @board @worldboard 64大学生的根本属性,是“预备役共产党官僚”。中南海前期有部分所谓开明派对学生宽容,就是基于以上判断。
但是中南海还有波兰团结工会的前车之鉴,所以看到学运出现工人联盟,就直接认定“运动性质变了”,并like father like son坚决镇压。
只能说当时北京完全不认为冷战要结束了------苏联要放加盟国自由退出联盟,两极世界格局解体了。所以觉得镇压也不是什么会被整个世界唾弃的事------或许华盛顿考虑到北京对苏的战略价值,会像对待光州事件一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莫斯科也会因为共享污点而缄默。
在李老师那里看到的,疑似一名女子在五月天演唱会场外撒传单,右图是传单中致同胞的话。
https://nitter.net/whyyoutouzhele/status/1664969713682726912
有点 ”王国之泪“ 的味道了~
RT @EricLiu_USA:
海拉鲁王国决定对反革命暴乱采取果断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