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wlislost Elon Musk can do anything he wants with Twitter, including ignoring your blocks.
Gifts from anyone in any amount is NOT reported on an INCOME tax return since you did not EARN it.
我有一个疑惑,为什么总觉得消费者手里的钱有什么选择权?
东哥强奸案一出来,说实话,之后还是在上面买过2次东西的。
走路上看到京东快递的小车车第一反应是“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拼多多做了什么坏事我已经不关心了,虽然我经常在上面买便宜水果,但有了别的性价比更高,合我心意,也很方便的平台,根本不介意随时转出去。
我并非不在意自己的数据安全,不妨说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太一样。
A:抗议,不使用,督促整改,传播真相。
B:感谢A,然后多看防骗指南,研究收到的各类诈骗短信的逻辑。消息被卖是注定的,重点是如何不起作用,对方达不到目的(骗钱)那不就算还可以。
C:在B的基础上传播分享防骗技能,CPU大家掌握各种被动主动的技能,努力减少傻白甜,傻白甜没有错,错的是这个世界。
A最适合讲法律的国家,B的逻辑普通老中适用,C的做法老中A做不到可以考虑一下。
willy-nilly
= without choice
rote
= 死记硬背
最近有一搭没一搭听了一本有声书,叫Have You Eaten Yet? 讲的是世界各地中餐馆的故事。南非、秘鲁、阿根廷、以色列、土耳其、马达加斯加、巴西的亚马逊丛林里、印度的喜马拉雅山上,世界各个角落。
提起中餐馆,大多会想到纽约唐人街或者旧金山的老华人。这本书特别的地方在于,作者去探访了各个对于华人来说”非热门移民国家“的中餐馆,寻找他们曲折的迁徙故事,和他们因地制宜在菜式上做的各种改变。比如印度中餐馆会给各种菜加上gravy,中国菜不这么吃,但是老板说,当地人喜欢,这样做来钱,那么干嘛要追求”正宗“。在南美开中餐馆,门槛也很不一样,春卷,beef and broccoli, sweet and sour chicken,本地人最认这几样,只要会了它们,就相当于拿到了中餐馆入场券。
因地制宜之外,也有惊人的传承。作者在各种意想不到的中餐馆里,吃到正宗的清蒸鱼、虾饺、银耳羹、甚至全牛宴。一位从没去过中国的厨师,做得一手正宗粤菜,只是因为感兴趣、从小跟在大人身边学。
还有各种各样的混血儿,也许从没去过中国,也早已不会说中文,但是提起自己的identity,还是会说I'm Chinese。包括作者自己,香港出生,新加坡和日本长大,移民加拿大,在美国上过学,天南海北,身份认同这件事变得更加灵活和零散,Chineseness可以穿透狭隘的国籍、护照、甚至肤色的桎梏,在食物、文化和各种微妙的角落存在。
书的第一章,写到一个在加拿大中部省份小镇Outlook的中餐馆。这个小镇,大概多数加拿大人也没有听说过。然而在20世纪初,排华法案的年代,有人坐着轮船、转火车,手里拿着一张假冒的身份,以paper son的方式来到小镇,投奔开餐馆的同乡。慢慢的餐馆变成小镇居民日常社交的地方,随便叫一点零食、几杯咖啡,气氛随意,和几个朋友一待就是一下午,几乎成了community center。读到这里,头脑中几乎能脑补出那个画面,直到今天,在各个小镇,依然有爷爷奶奶们周末去过教堂,在中餐馆聚餐。而直到今天,也依然有华人为了移民、为了子女,在小镇开起一家家中餐馆,像是历史的河流连接百年。
刚刚在看一个幼儿园的介绍,差点儿把我眼泪看出来。
前两天出门散步,看到北镰仓幼儿园在招生。今晚顺手搜了搜,结果一看就惊呆了,天呐,这些孩子到底在过什么日子啊。
幼儿园一年级的小朋友,需要学习的功课是在草地上躺着玩儿,和老师一起在泥里打滚儿。
镰仓古寺多,于是老师每天带着他们在寺里探险,玩累了就在佛堂前吃便当。
春天在古寺里放风筝,坐车去摘草莓,
夏天的夜晚,在幼儿园小院子里看烟火,
秋天散步去看枫叶,再把枯枝落叶聚在一起点燃烤红薯,
下雨天就在教室里跟和尚下棋,学校也会偶尔组织去听交响乐团。这种日子真是太疗愈了。
我看了一下他们的招生简章,差点把我看哭了。教育目标和内容一栏,写的不是要学会多少加减法,掌握多少词语。
而是——培养起基于爱和信任的交流,拥有感受美丽事物的能力,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动,可以传达给他人喜悦,培养出一颗明朗沉稳的心。
我看完心里特别难受,堵得慌,想要哇哇大哭,我们为什么一辈子都那么累啊,我也好想这样重新长大一次,我也好想这样被爱一次。
原文链接:http://m.weibo.cn/status/4889841421255176?
还有这种打法….
让子弹飞里面好像出现过
https://twitter.com/jason27873170/status/1648722572387790851
爸妈来这里一周了。观察他们日常交流方式,都是靠吼叫吵闹以及互相责怪。平和交流几乎没有。
任何小事都可以吵起来。比如讨论晚上吃几个菜,南瓜是要蒸还是不煮,蒸的话是放在饭上直接蒸还是单独拿锅蒸。每一个问题都是用争吵来表达。“你不要觉得三个菜就够了,XXXX”“我不像你喜欢吃XXXX,我不爱那么吃。”“你也太奇怪了,谁说要你吃了?XXXX”或者是“你就是这样的XXXX”开始互相指责。在一连串的大吼大叫后才能结束商讨。
又比如纱窗门有次忘了关,我随口问纱窗门怎么没有关?我爸马上说你妈忘了关。我妈反驳是你让我不要关。我爸马上像是被极大冤枉一般倒在沙发上回复说“你这个人怎么回事?我明明说的是让你别关玻璃门。”总结起来就是我妈理解错了他的意思,我爸要在地上打一圈滚跟她吵。我看到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起来就迅速躲回房间了。
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好好商量事情?理解错了就说理解错了,想要四个个菜就说我觉得三个菜不够就行了,为什么要拿出全部力气来进行争论芝麻绿豆的事情?并且伴随无数个不能用语言描述的语气词、动作、表情。这导致我精神总是无意识紧绷。只有在跟H单独外出的时候,才会感到轻松。不知道他们自己处于这样的关系里不觉得难受吗?我跟H说希望这几个月他们看到我们两个的相处方式可以有所改变。想想也很好笑,父母最后得向儿女学习。
@board
最近一两周内精神状态很差的朋友,尤其是坐标南方的朋友,近期的身心症状很可能是空气污染导致的,而非自己本身有什么问题。
我又来呼吁大家关注空气污染了。在花钱看精神科/心理咨询师之前可以先自我观察下,自己emo的时间段是否可以与所在地的空气污染指数飙升相对应。
推荐app:
在意空气,AirVisual
推荐网页:
aqicn.org
MSN天气(有按时间变化的空气质量地图)
没有制止大家寻医问药的意思,只是有时候门窗紧闭并且在室内戴口罩就可以达到减轻痛苦的效果,省心省力又省钱。有净化器是最好的,没有的话试试室内戴口罩(不用特别厚的)。
空气污染诱发精神问题是真的,拜托大家重视起来。
极度不敏感的我妈现在也变敏感了,开窗会呼吸不过来和头痛。关窗开净化器就舒服了。复工复产加上沙尘暴,真的很可怕。
往期回顾:
https://m.cmx.im/@xunhuan2046/109786294373808539
https://m.cmx.im/@xunhuan2046/109846477304728400
https://m.cmx.im/@xunhuan2046/110037317581762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