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My heavenly favorite

既出格又规矩的一部戏。出格在人物关系可谓追求健康正确的“此地”的各大雷区蹦迪:因被母亲虐待诅咒而发展出恋童癖的中年男人一步步和有童年创伤(哥哥死了,自己受忽视)且精神状态不稳定的14岁少女发展出(性)关系,各自充斥着(被)施暴。
规矩在本应有强烈情感效果的手段几乎在ITA之前水平一般的戏里都看过了。血浆,裸体,性爱,唱歌,灯光设计等等。虽然我喜欢flashback呈现法,但有些频繁得掐断了让人足够理解人物情感强度的铺垫。我知道不健康,但没办法感受到痛苦。尤其一些模拟自慰和性交场景,确实有视觉冲击,像现场看porn,但是靠像porn来营造冲击多少也有点黔驴技穷的意思。人物的欲望是痛苦之源,而这痛苦继而变成被消费食用的仿真porn,感觉里面有种蠢蠢的东西。完全扭曲,确实没加一点美感。
女主在臆想里自己是撞了双子塔的第二架飞机,和弗洛伊德、希特勒对话。这两位也算是一时半会还无法逃出的诅咒般的叙事吧,一个纵向框住了个人精神,一个横向毁灭了群体生命。
有个小插曲,后排有人不知睡着还是真的一时失去意识,被边上的人叫醒,还正好是女主躺在男主解剖台上自残+男主对着她自慰的场景,虽然人很快清醒还自己走出去了,但剧院反应也很快,从观众有反应到工作人员拿急救用具来估计两分钟不到。
@syllistof

为什么想起来了了,因为有人在之前翻的采访留言说鹅说话怎么这么天真烂漫,我本来想挽尊说这七年前的采访了,一想七年前兄也35了,还在那想用玻璃罩限制拿破仑约瑟芬小人偶儿扩张帝国呢……

Show thread

这账号时隔一过多月更新一条,还以为给兄生日快乐呢,一看是宣传坠楼的dvd,附一条采访,我又乐了说好哇看看,一点进去是podcast,我:谢谢,看不到一点,听不懂一点

Show thread

卡夫卡浓密深色的睫毛下长着一双大大的灰眼睛。他棕色的脸庞总是充满生机。他用表情说话。
但凡能通过运动面部肌肉代替言词的场合,他都会这么做。展颜微笑,挤挤眉毛,皱起狭窄的额头,向前推动或努起唇尖——他就用这些动作取代言语。
弗朗茨·卡夫卡热爱手势,所以他对此使用得相当俭省。对话时,他的手势并不是对语词的重复,而是一种与之相当的、自成一体的运动语言,一种沟通方式。因此,它绝非被动的反射,而是恰当的意志表达。
把双手折叠在一起,或把摊开的手掌平放在写字台的垫片上,或在椅子上舒适却又紧绷地将上半身向后仰去,或在脑袋前倾的同时提起肩膀,或将手压在心脏上——这只是他质朴的表达方法中的一小部分。做这些动作的同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一丝歉疚的微笑,好像在说:“这是真的,我承认我在玩一个游戏,但我希望你们能喜欢我的游戏。然后——然后我这么做的原因只是想争取你们片刻的理解。”

Show thread

谢谢荷兰,我终于还是长成了小组作业组长的形状。

Show thread

姐又出现了姐……是不是研究cultural embeddedness of dreaming都会traceback到她

Show thread

日光匮乏,不怎么能记得吃维d,但能记得听歌并心情速度切换,音乐怎么不算一款维生素呢

Show thread

又要转出来这条,真是很神奇的,最后未必当thesis做,但小project里都粗糙探索了最初想做的几个话题。从语言到游戏到疼痛到梦境到钩针分散得到处都是,因此自知非常粗浅,非常直白简单的attempt,有一些也为了fit课程要求而做改变,但是天呐,居然真的做了。

实验楼磷酸盐  
虽然冬天上课痛苦得很,贵项目的教学水平也堪忧,但是暂停下来一看发现还是在做当初申请时写的想研究的内容,还是开心的

也喜欢这位的这种观点:
At that time, my generation of artists were not at all exposed, or invited, or noticed by the European festivals, museums, and art centers. Only the international media were interested in Lebanon after the war. Journalists and some art curators were fishing for melodramatic stories about the horror of the wars and its atrocities, which reduced us to either victims or terrorists. Of course my generation was not interested in this, so we were trying to find our own way of producing works without sponsorship and funding. The lecture-performance is a form that does not need much money or can even have no budget.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n-academic lecture is its flexibility. It liberates me from the market, it frees me from any authority that is above me. I’m free to do whatever I want, wherever I want: in a theater, in a house, in a hall, in an art center.

Show thread

Rabih Mroué

Guest lecture应该也能算在这个list里吧. 黎巴嫩艺术家。开始前放了短片集,在其中一部末尾看到Hito Steyerl, 果然之后的(他称之non academic)lecture思路极类似,从基于图像的蛛丝马迹中找到可以贯穿更大领域的线索。听这种灵动的argument就明显感受到很多其他论述只是懒惰的拼凑。

从manifesto开始--How to film a demonstration,不要拍人脸,要拍标语,拍冲突,用现场声音和时间,等等可以保护抗争者、忠于现实的方式。幽默里有血,你笑,但是知道是真的有人死了。

然后从一个拍摄者被射击的视频切入,视频前段是一直抖动的居民楼画面,只有一两秒闪过持枪士兵,最后士兵正对镜头抬起枪,枪响。之后还有一个类似的视频,只是士兵换成坦克。Double shooting--三脚架的是固定、平稳的权威,绝对纯洁不朽,正如一把有固定枪架的机枪;而抗议者必须在动态中,是不稳定的手持。枪与手机镜头,几乎是两个世代的对立。

最后是一个对我而言新而有力的解读。你认为视频拍摄者还活着吗?在枪与手机镜头的对立背后,再加入一层观者。如果子弹打入镜头,那么也应打入与拍摄者站在同一视角的观者的屏幕。如果观者仍然活着,那么他们就应该活着。区别于图像亦可作为武器的胜利者论调,而是提问,如果背后拍摄图像的人被杀害,图像为什么没有能成为杀死观者的武器?或者其实是的。

还有图像如何进入官方渠道,艺术机构对这种战争画面的“需求”,图像被传播的前提,等等问题。我其实想问他的影片在母语者间放映反响如何。

@syllistof

会遇到这种事情其实很微妙。我和中国女同事处在德国最高薪的行业之一,面对的是掌握着这个国家财富和权力顶层的一群人,他们不像极左极右那样高调,但是他们无声地左右着这个国家的走向。在路边的女装店,超市里,你会看到更多的女性,外国人。但是在我们这种公司里,无论是乙方还是客户,都是清一色的白男和未婚的白女,还有一小部分我们这样overqualified但是隐形的外国人。我和同事一直在问,德国的育龄女性在哪里?你看不到汽车,金融,IT 行业的女性,她们因为种种原因,莫名其妙地从这种高薪行业消失了。在工作里被歧视被边缘的时刻多了,才能慢慢理解为什么afd在德国崛起。别看媒体很多政治正确做的很好,但是德国金字塔顶端是销售白男和工会主席这样的人。他们是打从心底里觉得德国人这样处理事情没有问题,德国的制度也没有问题。所以在组里其他的同事面前我一个字都没有提,因为我觉得他们的态度和工会主席还有经理都一样,都觉得我在小题大做。

但是我不在乎,你们怎么想是你们的事情,但是我必须要为自己发声。 I need to lift my people up。我有勇气,敢把事情闹大。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不是新人,我工作能力也比较强,素以我知道我的存在和我的工作对组里非常重要。另一个是因为我已经拿了永居,没有签证问题。这两点让我有了很多底气,不怕自己找不到工作,我也不怕他们报复我,或者对我说难听的话,大不了就开除我,我还可以拿退职金和失业金,再也不干这个行业。总之,生活不会比现在更糟。

就算这样,我开完这个会还是觉得好累,回想职场里我学到的最多的东西其实是怎样正面处理冲突。现在我觉得在管理冲突这条路上,我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我在家庭生活中学会的是错误的处理方式,在我父母身上我只看到了歇斯底里和passive aggressive这两种经典模式,我不想自己以后也这样,用伤害自己的方式伤害别人。如果没有人可以站在我这一边,至少我自己还和自己站在一起。总之,今年我最大的进步就是我非常重视自己的感受,并且再也不会委屈自己了。

Show thread

#备餐
我现在也尽量每周末集中处理食材,虽然不会一口气做一周的饭(不想被自己剧透接下来一周吃啥😂 )。
主食如果打算吃米饭🍚我就会煮一大锅杂粮饭(大概三天的量),看心情加入红薯或者玉米,然后放冷藏。如果打算吃米线🍜、Pha Thai之类的,可以把干粉泡凉水然后冷藏,吃的时候直接炒或者烫一下就好。

肉类(1)如🐔鸭胸/腿🍗,洗净,擦干,然后用粗盐+香菜籽+花椒+茴香籽+沙姜粉腌制,一半冷藏,一半冷冻。吃的时候按自己胃口大小适量取用。冷冻的可以提前一天放入冷藏化冻。吃的时候先冲掉表面的调料,蒸也可以,我常常用微波炉的蒸盘叮一下就好,搭配各种蘸料或者就这么吃就很美味。经过盐腌制,普通的鸡肉会变得结实一点儿。

(2)猪🐷、牛🐮、羊🐑肉或者鸡肉不想那样吃就可以先改刀切成片。牛肉想要嫩滑可以在切好后放入加入小苏打(大致一茶匙)的凉水里浸20分钟,然后捞起再用清水漂洗。其他肉类不用这个步骤。然后按自己口味加入姜汁、生抽、料酒和蚝油腌制15分钟,最后加入水淀粉上浆(也可以不加)。这里可以分成两个做法,天气热胃口不好的时候可以在做前面准备工作的时候烧一大锅开水,然后把上好浆的肉片少量多次投入开水烫熟,然后加入自己喜欢的调料和蔬菜做成凉菜,然后冷藏。或者分一半冷藏,一般冷冻,可以做快手肉片汤或者炒肉片。我自己冬天喜欢用一小罐意式番茄膏+一罐番茄先烧成比较浓的汤🍲,然后把肉片下进去烫熟吃,热乎乎,舒服!

(3) 鱼类🐟和海鲜🦐🦞🦀🦑🐙🪼,还是现吃现买吧!

蔬菜(1)叶类🥦/豆类🫛,洗净晾干/擦干,保鲜盒底部铺一层厨房纸巾放入叶类蔬菜,顶部再加一层,可以吸附一部分水汽,然后冷藏。包菜、大白菜可处理可不处理,包起来放冷藏就好。球状生菜如果想要脆口,可以学中餐馆用大个保鲜盒装入凉水把生菜泡进去然后冷藏。

(2)根茎类🍠,放在遮光的地方。或削皮按自己习惯切割后泡水放冷藏。
调料,大蒜🧄、洋葱🧅、姜🫚一类都不需要冷藏。葱可以洗净按叶类蔬菜处理,如果很多可以切成葱花,晾干水汽放入密封袋冷冻,随用随取无需解冻。调料用的新鲜辣椒🌶️也是一样,切不切都可以,洗干净晾干水汽,冷冻。

这么做每天/每餐还是要动火,但适合我这样每天想法都在变的人😉

@ShaunOne@bgme.me 烤箱刚用完的时候打开是真的暖和……

@syllistof

最近课上课下看了挺多片,比较神奇的是地点相同

上周有个ENFF,东边的领居电影节,都是东欧片

Kaymak
比较神奇的3(富裕夫妻找乡下亲戚代孕) vs 3(拮据夫妻男出轨被撞破后结果女女变成真爱)并置,议题其实复杂但被幽默淡化了。what comes down goes up,羽毛变为子弹。

The Cremator
这演员好典型的长相,剪切出普通人变成纳粹好瘆人的氛围,看到西藏部分还是有点好笑

All men become brothers
抱歉实在不了解这段历史,但共产主义元素大家都很熟悉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当街被人骂的镜头,和最后重返故地的Sasha. 和大家多多少少被困在一种叙事里的凉意。

Shorts比较普通

Christina和Bread and Salt,两部东欧lgbtq片,意外没看成,mark在这里

在英国工作久了逐渐注意到一个怪象。先说个前情状况就是,英国的工签条件非常苛刻,起步33k英镑以上的年薪要求和五年起的雇佣期就让大部分雇主没有任何理由给职场新人出工签,而我毕业那阵不幸赶上英国PSW签证取消的那几年(这个签证可以允许毕业生在这边合法找工作两年),所以留在这边工作的大陆背景华人本就不多,在电影行业里的更是少之又少。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的确算是“幸运”的少数。于是工作中闲谈时经常会被问起个人情况,我倒也不是很介意透露,但是我发现,当我和对面的(通常是本地白人)做出以下对话“你结婚了吗?”“我有伴侣。”“他也是中国人吗?”“不是。”之后,对方的脸上往往会露出一种了然的神情。这种了然背后的含义非常简单,那就是对方自以为了然了,一个亚裔女性之所以年纪轻轻就在英国电影行业干得小有眉目,不可能有别的原因,自然是因为她嫁给了一个英国人。他们当然不可能想到,我的民事伴侣并不是英国本地人而是欧洲人,而他也是直到去年英国脱欧之后才不得不去换取了英国护照,他们更不可能想到,我留在英国之后的整个过程中没有借助任何我伴侣的身份来获得在这里合法工作的机会,疫情之前我和他之间甚至没有法律认可的关系;这些“了然”的人不会想到我获得当下职业状态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超乎常人的时间和精力,独自编写完整商业计划,和学校的相关部门pitch,注册并成立公司,一边寻找专业不对口的临时雇主解决生计问题,并且还要运营公司,在获得青企签证的两年中实际运营业务,每年三次向学校为我提供签证的部门提交季报。在这个过程中,我还经历了英国政府强制执行的我所拿的那个签证类型的转变(从T1青企变为Start-Up签证,也就是说我一开始通过商业计划申请到的签证只用了一年就被完全吊销了)、雇主的数次改换;我在全职为中国人比较容易入职的房地产公司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利用业余时间兼职接制片项目,我什么都做,广告、音乐电视、微电影、TVC……直到我有能力和经验全职从事影视制片之后,我离开了房地产公司……总结下来可以说,我留英这些年之间,没有一年没有在为签证的事情奔波。当然,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一句“你‘老公’是中国人吗?”“不是。”当中被轻而易举抹去。我当然不会指望本地人对一个中国人在英国合法工作的签证获取和持有过程的复杂程度有深刻的了解,然而让我无奈的是,一个人,尤其是一位亚裔女性,数年来凭一己之力所做的所有努力、经历的困境、面对的压力,都可以在一个简简单单的“她的‘老公’不是中国人”这样的身份标签面前,从任何一位受教育程度良好、思想相对平等开放也无需面对任何强烈的阶级矛盾的普通英国人面前一笔勾销。甚至不单单是英国本地人,我在这边的任何情况下遇到的任何人,几乎都会在了解到这样的“内情”之后,脸上露出那种我很熟悉的了然的神情。随后这个话题就不会再继续了,人们不会再问我做到如今这样付出了什么,他们不再视我为一个有趣的值得了解的优秀的人,自然也不再视我为某种竞争或是“威胁”,或是怀着焦躁不解的心情继续打探我“成功的秘诀”,因为他们都自以为已经挖到了最能够为他们带去舒适感的真相。次数多了,有时候,我为了省力,干脆直接抛出这一条来结束对方的探问。到目前为止,百试不爽。

突然间看懂了Haribo包装上写的一句法文(你不是德国牌子吗

Show thread

烦的了……荷兰申请入台证不仅线下而且入学证明还“需經荷蘭外交部驗證”,查了一下法国线上可申且只需要学校开具入学证明,我现在跑到法国跟老天鹅说pls adopt me还来得及吗

Show thread

【專訪《石門》導演:通過電影,把那些難受、恥感的痛與經驗拍出來】全文:bit.ly/3uC1Z5J

今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大獎由《石門》爆冷奪得。它由黃驥和大塚龍治共同執導,講述湖南長沙一名女大生未婚懷孕的故事。

它介入了中國現實、掀開女性之痛,而它在中國豆瓣電影網站也早已被刪除頁面。

整部片誠懇而扎實,有如家庭作坊的拍攝方式,拍了足足十個月,最令人詫異的是,整個攝製團隊只有三人;演員全是素人,包括黃驥的家人。

這對導演夫妻檔已經用此法炮製了三部長片,每部都和黃驥的成長背景緊密相關──包括留守兒童的時光、遭親戚性騷擾的創傷、不愉快的初次性經驗……

「因為實在是太難受了,堵在心理,又不能去傾訴,這在當時還是很恥感的事。我通過寫劇本,想把它拍出來。」

端傳媒專訪到兩位導演,聊聊他們的童年經驗、兩人成為彼此的創作夥伴和人生伴侶的路途、還有那些不為人知的「痛」:bit.ly/3uC1Z5J

然后之前找到过的比较符合期待的研究全是一个德国曼海姆的researcher做的...很震撼的,搜来搜去都是他

Show thread
Show older
Qoto Mastodon

QOTO: Question Others to Teach Ourselves
An inclusive, Academic Freedom, instance
All cultures welcome.
Hate speech and harassment strictly forb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