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看了«香水»之后看到豆瓣的评分如此一致我还有点小惊讶呢(难道是因为电影有名吗?)。高分评论里有一个“如果为他的杀人行为感到气愤,那是你自己世俗、不纯洁”,我只想给他回个流汗黄豆。打高分的评论除了这种的还有网易云式堆砌词藻无脑吹,我就想知道网友啥时候才能明白,影评不是必答题,懒得码字可以不码啊。
我觉得视觉上和听觉上没有太突出的部分(褒义,因为做得美并且不喧宾夺主很难),所有不适感与思考来自内容。不管我打高分还是打低分那都只能是出于一个原因:男主彻底变态(我认真的)。说实话我看电影的时候想到一句俏皮话:王守义十三香。那么我就把男主叫做王守义了。
我不同意高分评论那种“对杀人感觉反感是你的错”“美战胜了道德”的观点,因为我觉得从头到尾这就不是表面的现实。比起现实的画面它更像意识流的文字,甚至可以说从头到尾只有王守义一个人,其余角色只是物——可是现实里除非死得就剩一个人了,美就不可能战胜道德,因为别人是人。如果这电影非要去掉所有隐喻的可能性从表面理解不可,那我绝对会问为啥豆瓣不能打零分。
我看到的隐喻:香味之于王守义——认识世界的途径;王守义的第十三香-地球人的第十三香——欲望驱力的化身。即使在影片里也并不是美战胜了道德,而是它们的冲突被悬置了——王守义以及其他人的欲望驱力都变成了十三香。十三香-性欲-欲望驱力互相构成转喻。所有活人在合谋中高潮,在活人的共同体的狂欢面前,道德问题被回避了。
寻找自己的味道——比起存在过于关注证明自己存在的表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自己的味道”也许并不存在,这个“自己的味道”在现实中的对应物也不存在。
如果王守义是个真人,那我就要对他说:“王守义, 你这货咋这么自我意识过剩捏?”然后把他的神性洗掉,跟尼采和杀人前的拉斯克利尼科夫关在“争不出超人就没法出去”的小房间。
然后我要说,为啥我觉得不适呢?因为这个电影依然是赤裸裸地从男性视角出发的。女性被定义、被凝视、被作为客体、被用于满足男性欲望、被不公的性别权力结构所压迫的地位总是能在男导演/编剧对性别议题毫无反思的作品里直接暴露。
最后我还是要说:王守义你最后反思了个寄吧,你知道不知道别人是人啊?你不知道。你还是去死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