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交流的感想:
从小和几个姐妹一起长大,一直都是很要好的朋友,我们共享了很多经历。但当我们回忆起童年时,我们的记忆却毫不相干,经常a记得的事b不记得,b记得的事c脑海里空空荡荡。
之前我对这件事没太在意,但最近发现这是和我们对自己人生的叙事模式有关的。
像我的一个朋友,她对于她童年的叙事模式是游乐场,于是她记忆中的自己都是开心的,肆意的,鲜活的,她记得很多我们共同经历过的快乐的过往,记得自己是如何被爱,记得自己轻松愉悦的心情。但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描述是不被爱的,那她虽然经历了同样的事,却因为自己的解读,而忽略这些快乐的往事,遗忘的干干净净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她的记忆中则充满了争执,排挤,冷落和孤独。
我们记忆中的事都是为了佐证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中,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它们是可以串起来的,自成体系的,有偏向的,像是自己为自己写的一份传记,代表了我们对自己和对朋友的看法,而不是真正的现实。
虽然一早就知道认知模式相当于在真实世界以外构建了新的世界,但我不知道认知模式可以扭曲变形现实到这种程度。再一次为人类忽略现实,沉醉于自己小世界的能力惊叹。
以及,沟通的必要性。昨天敞开自己和朋友聊天,然后发现形影不离的几个人竟然对共同经历过的事有着完全不同的记忆和解读。像是经历了同样一个游戏,我们组队刷了同样的副本,却因为每个人面对了不同的巨兽而拥有了截然不同的体验。我们几个人的记忆就像拼图,多个人的记忆碎片拼在一起,才能还原童年的原貌。同样,多人视角的记忆碎片拼在一起,才能还原我们每个人真实的样子。
昨天深刻意识到,我的生命有一部分是存在于我的朋友的记忆中的。是一个和我认识中的自己截然不同的自己,但她真实存在,而且我很喜欢她。不夸张的说,我觉得自己有一部分被填满了。
@aftermath 好漂亮呀!!好怀念下雪天
快过年了,我正好有一些非常悲观的关于对话和沟通的观点,可能有助关注我的朋友平静地熬过节庆聚会场合,分享给您。
首先,这年头没有人要跟您沟通了,大家不过是礼貌地、不礼貌地轮流发表高见。就算是面对面的「对话」,也大多是看似「听您说话」,其实是「等您说完」。
带着这样的预期再开口,比较不容易失望一点。
请您一定记得,您的情绪是非常宝贵的,是需要时刻留意小心呵护的。
因此在参与任何消耗情绪的讨论之前,我都强烈建议您退一步,掂量一番,问自己,这个值得我费劲吗?
请您相信,一个在网上偶然路过您的发言,留下让您想要反驳、回应的评论的对象,或者是聚会圆桌对面几年都见不到一次、说话像是背诵抖音热门评论的亲戚家大儿子,能够因为您的回应而改变、修正观点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
因此任何时候我都不建议以「纯粹沟通」为目的去回应这样的对象,因为这是纯粹的浪费情绪,对自己有害无益。
那么如果您决定参与这样的一个讨论,这个讨论就必须能够提供比「纯粹沟通」更多的价值。
比如,如果对方是您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那么您可以考虑为友情搞搞自我牺牲。
再比如,您决定借此机会发表更多的高见,看似回应对方,实际上是自我表达,也是不错的。
大体上,使用简体中文的朋友,平均来说,都可以稍微培养一下「自恋」「自大」的情绪,把被原生家庭、学校、政府以及工作消磨掉的自尊养一养,不要怕矫枉过正。
然后虽然不需要大声说出来,但是私底下记得,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上,大部分试图与您对话的对象,都不配与您对话。
您的情绪、精力、时间,都是很宝贵的,当然有时候您也可以搞搞挥金如土,或者像我一样,搞搞社会服务。
但请一定记得保持觉察,保持 mindful,有意识地保护自己,避免 burn out 和情绪过劳。
最后祝您新年好:)
@fatelab 塔罗
@fatelab 本月竟又有我?!欢迎喵大仙回来正好再看看塔罗!
明早吃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