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ntButt 🤣 We never once had to worry about D.M.'s interrupting our daily French immersion experience.
This was the kind of image I was looking for with "seed" as the keyword. I have a weakness for grasses; I think they're beautiful. This one is almost as old as the dandelion image, though!
漂浮码头
位于意大利伊塞奥湖(Iseo)的漂浮码头,这是由保加利亚一名艺术家创作的超大型装置——一条长度超过3千米的游客路线。Andrea Belussi/高品图像 Gaopinimages
A powerful lesson - source unknown.
A teacher tells her students, "I'm going to come around and whisper to each of you whether you're a witch or a regular person. Your goal is to build the largest group possible that does NOT have a witch in it. At the end, any group found to include a witch gets a failing grade."
The teens dove into grilling each other. One fairly large group formed, but most of the students broke into small, exclusive groups, turning away anyone they thought guilty.
1 of 2
研究顯示,假訊息在社交平台上傳播的關鍵原因是「使用者的習慣」。
大眾普遍認為,社交平台使用者轉傳假訊息的主因是:缺少辨識真假的能力、缺乏批判性思維、強烈的政治信仰扭曲判斷力。南加州大學的研究顯示,以上皆為其中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來自社交平台鼓勵分享訊息的獎勵機制。
社交平台鼓勵使用者持續發文與分享,而通常發布和轉載聳動的消息最能引人注目和得到他人認可(讚、打心、留言、分享、關注)。使用者經由社交平台演算法及獎勵機制的訓練,學習了養成分享訊息以吸引他人注意力的習慣,習慣一旦養成,使用者的分享訊息行為會在沒有考慮分享後果的情況下自動激發。
該研究結果認為,社交平台要阻止假訊息傳播,除了限制發文,更積極的作法是改變平台的獎勵機制,鼓勵使用者分享真實訊息而非熱門訊息。
Study reveals the key reason why fake news spreads on social media
https://phys.org/news/2023-01-reveals-key-fake-news-social.html
美国医疗账单扯皮是一个全职工作
How I Reduced My $67K Medical Debt to $2,500 — My Bill of Health
https://www.goodrx.com/healthcare-access/medical-debt/how-i-reduced-my-medical-debt-andrea-tortora
这个十五分钟的油管视频好好看,简直就是一个微型纪录片。
这个油管主自己开了一块儿荒地,挖了一个池塘,撒了一些种子。然后花了一年时间来观察自然生态的变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LvaX748pVI
原来几根草就能保持一整个水池的干净,原来蜻蜓可以吃几百只蚊子……
I went to the Adventure Aquarium today over in Camden and saw a Mata-Mata Turtle. It legit looked like it was straight out of a Kaiju movie. Its back had vertical moss spots that looked like tiny little pine trees growing on a hillside. I could imagine it being hundreds of feet wide and happily nestled into a series of mountains.
看到韦布望远镜公布的第一批彩色照片,想起2022年普利策奖的释义性报道奖,就颁给了Quata杂志的Natalie Wolchover写的韦布望远镜。
那篇科学报道值得一读——
「要想回望宇宙的诞生,看见第一群恒星的星光,你必须先磨出一面和房屋一般大的镜子。它的表面必须光滑到如此的地步——如果镜子被放大到一整个大陆那么大,它的上面不会有超出脚踝高度的山峰或低谷。只有这么大这么平的镜子,才能收集并聚焦来自天空中最遥远星系的微弱光线……
即使有了这么特殊的镜子,依然远远不够。
没有人曾见过星系形成之时的样子,原因是几十亿年来,那些古老的星光穿越了不断膨胀的宇宙空间后,已经被大大拉长了。那些最遥远的恒星发出的紫外线和可见光到达这里时,波长被延伸了大约20倍,成了红外线。但红外线同样是原子振动时发出的光——我们称之为“热”。同样的红外线从我们的身体、大气和脚下的地面辐射出来。这些本地的热源,彻底淹没了远古恒星弱小的光芒。因此,要观测到那些远古恒星,望远镜的大镜子必须非常冷。它必须被发射到太空。
问题又来了。没有火箭能装下一面有房子那么大的镜子。于是,镜子必须被折叠起来。
为了被折叠,镜子首先必须被分割成由多个镜片组成的蜂窝阵列。
为了共同聚焦产生清晰的图像,镜片们在太空中展开后,必须排列到近乎完美的地步,这就需要精度极高的电机。这些电机能轻轻推动镜片,移动的距离可以精确到仅仅是病毒宽度的一半,以保证所有镜片安装到位。」
「Ball 航空航天公司提供的制动器能以10纳米的精度推动镜面,这个宽度仅为头发的万分之一。这些电机的工作原理是“弯曲”,即“将大的运动转化为小的运动”。」
「整个韦布望远镜的重量,只有一个大型地面望远镜重量的2%左右。」
「镜子由铍制成,这种材料轻、结实、坚硬,呈粉末状,有毒,是一种令人头疼的东西,但也是唯一可行的东西。铍粉在俄亥俄州被压成块,然后在阿拉巴马州被切割。镜片上再覆一层黄金,因为黄金能极好地反射红外线。最后,加利福尼亚一家专门为这个项目而建造的工厂为镜面抛光。」
但这样依然还不够。
「即使被发射到外太空,地球、月球和太阳仍然会向望远镜辐射出太多的热量,使它无法感知宇宙中最遥远结构的微弱闪烁。
除非,望远镜指向一个特定的点——第二拉格朗日点。在那个点,月球、地球和太阳都位于同一个方向,架设起一个网球场大小的巨幅遮阳罩,望远镜就可以同时挡住这三个天体。通过这样的方式,望远镜终于可以进入极度深寒的状态(-223℃),从而探测到宇宙黎明的微弱热量。
遮阳罩既是红外望远镜的唯一希望,也是它的致命弱点。
展开时又要足够大,重量又不能超出火箭的承重,遮阳罩只能由薄织物组成。工程师们心知,薄织物是“不确定的”,它的运动不可能被完全控制或预测。如果遮阳罩在展开时被钩破,整个望远镜就会变成一坨太空垃圾。」
「遮阳罩的材料,研究小组选了Kapton,这是一种光滑的银色塑料,看起来很像薯片袋的内层,厚度只有人类头发的直径。Kapton的撕裂风险不低,因此需要很多层作为冗余ーー研究小组决定安装五层。一个由吊臂、电缆和细绳所组成的系统,将把这五层遮阳罩都充分展开,分离并系紧。」
首席工程师迈克尔•门泽尔(Michael Menzel)形容这件事有多难,「如果是刚性的东西,比如一扇门,你安上一条铰链,就可以预测它的运动方式。小菜一碟。但现在给你的是一条软的毯子。在床上推一条毯子,然后试着预测它会变成什么形状?太可怕了。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绳子上——每一根拉紧遮阳罩的绳子,可以有一百万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更糟的是,在零重力状态下,这些东西可以跑到你不希望它去的地方。」
「大约在2004年,2位NASA工程师来到门泽尔的办公室,说他们有办法。其中一人拿起门泽尔桌上的一张纸,把它折成Z字形。遮阳罩可以折叠成许多这样的Z字形,也就是“手风琴式折叠”。门泽尔觉得这个办法行得通 。
下一个问题是,如何保持遮阳罩处于手风琴折叠状态,直到做好准备时再展开。另一位工程师安迪找到了解决办法:107根固定针,可以像猫的爪子一样缩回。
固定针又带来了另一个棘手的问题:针会造成针孔。如果在展开后,所有五层Kapton上的针孔恰好排成一条直线,就会让阳光通过,加热望远镜的光学器件。
门泽尔说:“这是个之前根本想不到的小细节,直到你开始做了才发现,天啊,五个针孔有可能排成一列,这事听起来不大,但把安迪搞到借酒浇愁。谢天谢地,他后来想通了。”安迪勤勤恳恳测试了许久,终于找出了一种方案,使得五层大小各异的Kapton遮阳罩不论怎么展开,上面的针孔都不会排成直线。」
……
一个又一个小难题,不断出现。结果是,韦布望远镜比原计划迟了14年,预算超了20倍。
在发射之前,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人依然提心吊胆。
因为韦布望远镜是一锤子买卖。
当年哈勃望远镜在低地球轨道上,离我们也就559千米,望远镜“近视”了,宇航员直接拎一把扳手就飞上天去修了。
但是韦布望远镜离我们150万千米。出了任何问题,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只能抱头痛哭,别无他法。
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诺奖得主、天体物理学家约翰·马瑟( John Mather)说,「我们已经尽力去发现所有的错误,进行测试和演习,此刻,我们将把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望远镜放在一堆爆炸物上。」
在成功发射之后,望远镜还要再用一个月,才能抵达第二拉格朗日点。在此途中,它还要花数百个步骤去把自己的镜子一点点展开,遮阳罩一点点展开,直到巨大的镀金镜子“花朵”,盛放在一片更为巨大的遮阳罩“银叶”上。
坎坷之路,终抵群星。
此刻,韦布望远镜静静漂浮在黑暗寒冷的太空中,它背后是太阳、月亮、和所有人类生活的暗淡蓝点。它未来带回的信息,将推进甚至颠覆人类对宇宙的理解。
以上,就是那张彩色照片背后的一小部分故事。
The Webb Space Telescope Will Rewrite Cosmic History. If It Works. (2021). www.quantamagazine.org/why-nasas-james-webb-space-telescope-matters-so-much-20211203
I’m reposting this publicly, so that anyone who needs to hear it, sees this post.
Even if you only compare focal length, which is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lens, you will get very different results.
Photography is not an objective view of reality.
Smart phone focal lengths are generally unkind.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792053.html
郊区化与去身体化:是什么让美国人几乎告别了步行?
「这世界不再依身体的尺度而建,而是依机器的尺度而建。」
「现代美国人的休闲时间比三十年前明显减少。换句话说,就像增加的工厂生产速度并未减少工时,增加的运输速度将人连接往更分散的场所,而非将人自旅行时间中解放出来。例如,许多加州人如今每日花三四小时往返于工作场所和家之间。步行的衰微是关于缺乏步行空间,也关于缺乏时间——产生许多思考、求爱、幻想、照见的幽静、自然空间已消失。机器加速,而生活已与机器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