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品、厕品是社交媒体流行的审美力评判话语,也是不同的族群区分和确认彼此的标签。如果我喜欢 A,你也喜欢 A,我就会说你有仙品。如果我喜欢 A,你讨厌 A,甚至只是对 A 无感,我就会说你有厕品。而且因为我喜欢 A,所以我首先且首要具有仙品。简单明了,易于操作。如果一切都只停留在审美游戏的层面,倒是并无大碍,虽然“厕品”听上去比“差品”更具侮辱性。现实情况是,仙品/厕品的划分往往策源审美之外的争论,骂战,甚至仇恨,成为人格侮辱的便宜工具。
自诩仙品的人不仅满足于自己品味的卓越,还沉浸在更大的人格升华的幻觉中;被贬为厕品的人分外恼怒,因为他们觉得不仅自己的品味,还有自己的人格都受到了不公允的冒犯。如此一来,原本单纯甚至稍显细枝末节的审美差异很快会演变成争夺道德高地的战争,以及谁的人品更无可救药的诽谤与诅咒,誓要分出个高贵与低贱,成熟与幼稚,美好与卑鄙。
这类纷争可怕之处在于,一旦升级到人格层面,就很难再退回去,审美分歧作为缘起和焦点也会被模糊。审美活动可能是最接近爱的体验,而同他人分享审美经验理应是爱的交换,传递,倍增。当这一切被泛道德的激情沾染,人们对彼此曝露最龌蹉不堪的一面。即使纷争最后终于平息,曾经被裹挟进漩涡的人,无论仙品还是厕品,他们的内心无一例外被破坏,他们或多或少失去了对人类的信任,对沟通的依赖,对审美的兴趣。
话说回来,真正享有审美品味试金石地位的作品屈指可数。换句话说,绝大部分作品,因其平庸,或者说不够杰出而不值得我们用它们来进行普遍的审美能力的评鉴。你没有充分的理由说别人是厕品,说自己是仙品。否则你就是在超出校准范围滥用艺术作品,结果很有可能是以自我神化的方式进行毫无根据的评断。这是极其疯狂和危险的行径,是人格和审美的双重危险品。
@inward_secret_creatures
!!!
“审美活动可能是最接近爱的体验”,感觉解释了好多事。
@pearl @inward_secret_creatures 我刚好不明白这句,意思是感观是纯粹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