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phaseq boosted

#抑郁自救
时间管理有重要紧急四象限法则,情绪管理也可以以此类推。

建立坐标系,把事情分为「是否有用」和「是否快乐」。前者是社会价值判断,后者是个人感受。

1.有用并且快乐→立刻去做
比如帮助他人鼓励他人/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照顾家里的动植物

2.有用但不快乐→按计划做
对有些人来说是上班上学,对有些人来说是打扫卫生

3.没用但是快乐→抽空就做
比如发呆/追剧追番/吃顿好的/睡个懒觉

4.没用而不快乐→尽量别做
比如苦思冥想一个暂时找不到答案的问题/责备自己/怨恨世界

(没有图也懒得画图……)

发现自己沉浸在痛苦中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这件事有社会价值吗?这件事让我感到快乐吗?

如果两个答案都是否,不妨把自己拎出来一下,换一件事情做。

phaseq boosted

Someone had a granite headstone made for Internet Explorer and placed it beside a tiny church on the rooftop of a cafe in Gyeongju, South Korea: m.clien.net/service/board/park

phaseq boosted
phaseq boosted

A 10,000 Kilometer Galactic Bridge

Image Credit & Copyright: Maxime Oudoux, Jean-Francois GELY

apod.nasa.gov/apod/ap220603.ht #APOD

phaseq boosted

看包慧怡的采访。讲语言的这段特别迷人:

语言不只是一套符号体系而已,语言背后永远是理解世界的方式。多解锁一种语言就多一双看世界的眼睛。

比如古英语和古冰岛语中的“迂回表达法”(kenning)是非常美的,话不说直,完全以谜语去陈述:大海叫“鲸鱼之路”,战士叫“战斗的苹果树”,特别形象。而宝剑是“亮晶晶的葱”, :aru_1010: 这会有点陌生化:为什么?他们对葱有迷恋吗?葱怎么杀人?但是我能感觉到一种奇异的美。

他们对雪花也有几十种不同的说法。为什么不用snowflake(英语中的“雪花”)呢?其实snowflake本身也是一个复合词,但它比较直白,而冰岛语会用一些不相干的词汇组成复合词来指代雪花。

【当这些词汇密集出现时,
这种文体就像在你面前放烟火】

不光是修辞上的愉悦,你会想象这种语言背后是怎样一种心灵,怎样一种生活方式,使得他们围绕在篝火边时要用这样一种表达讲述他们的人和事。这么一想,这些人就都活起来了。你就立刻脱离了当下所身处的现实,进入语言中的“更为真实”的世界。

每种语言背后都是这样的奇妙世界。虽然波斯语我学得很浅,但也被迷倒了:它们的核心动词很少,就百来个,因此需要用许多动词组成一个动作,比如“站起来”这么简单的动作,在他们的表达中就成了pull yourself from chair,把你从椅子上拉起来。

其实波斯文难在它的字母书写体系,因为它使用的是阿拉伯字母,阿语我学过一个多学期,但我的图形记忆能力不是特别好。现在的确很多都忘了。但不是说忘了就等于白学了,即便最后没有熟练掌握,它为我想象力打开的口子也是很珍贵的。

我被语言中暗藏的思维方式迷住了。起先只是对异域文化的猎奇,之后它所描绘的艺术传统还有建筑形态我都想去进行整体把握,由此进入了一个不断求知的过程。

虽然我终其一生也没办法成为阿拉伯语言文学大师,但在这个过程中我被带着去了很多漂亮的地方,异域的历史、文化、心灵都吸引着我,而串起这一切的正是它们的语言。

这趟旅程无论如何都是值得的。

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能让你那么耐心而扎实地进入,给你特别平静的感觉,让你与生活重新发生连接呢?虽然是通过比较抽象的方式,但你会觉得【蒙在表面的雾气在一块一块被擦去,世界会一点一点亮起来】 。学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很开心的。
#狗の乱翻书

phaseq boosted
phaseq boosted

请区分 1.移情 2.共情/同理心 3.同情 /同情心 

移情是Transference
共情是Empathy
同情是Sympathy/compassion(还可以继续区分)。
三个概念全都不一样。

移情:
“Transference is a psychology term used to describe a phenomenon in which an individual redirects emotions and feelings, often unconsciously, from one person to another.”
*移情/转移(不能理解移情就直接把它直译成转移好了,因为区别重点在“转”字而不是“情”字上)* 用来描述一种现象,即个人将情绪和情感从一个人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
精神分析学派和心理治疗里用得比较多,比如移情可能导致来访者爱上自己的咨询师和分析师。生活里也很常见,比如,你对你某个同事有很大的好感,因为她/他某个方面像你的母亲/父亲,或兄弟姐妹(如果家庭关系比较和睦)。

共情/同理心:
Empathy means that you feel what a person is feeling. 
em-进入 + path- 情感 = 你能进入这个人的情感或痛苦,设身处地地感受。


同情/同情心:
Sympathy means you can understand what the person is feeling. 
sym-共同 + path- = 你理解这个人的情感或痛苦,愿意表现出包容和理解力。

Compassion is the willingness to relieve the suffering of another.
Compassion一般也译作“同情”,但它不仅是理解,还有帮助的意愿包含在内。


Show thread
phaseq boosted

几乎适用于所有生在东亚、活在东亚的小孩。

phaseq boosted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有时候你去阅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欣赏一部作品,看完之后好像觉得很厉害,但是又不知道厉害在哪里,不知道如何讲出来,满脑子就只有一个词:「牛逼」。再问剩下的,讲不出来了。
其实这种事太正常了,这是一个如此普遍的现象,普遍到连李安在看完伯格曼的《处女泉》后都能讲出来那句著名的:「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这事情倒也没什么,去体会一部作品,第一次时似懂非懂也没关系。如果别人觉得牛逼但又不知道牛逼在哪,也是很正常的事。以我个人的体会来看,当一部作品的精神与你个人的精神越贴近,你就越更容易理解。杨德昌的《一一》被所有人理解,是因为杨德昌表露了现代都市行色各异人的困境,你很容易将自我放在放在NJ,放在敏敏,放在婷婷,放在简洋洋上(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这么想,笑)。你理解了角色,也就理解了自我。理解了自我,也就理解了作品。
除此之外,往往需要时间去沉淀,作者创作出来,花费了时间与精力,燃烧了自我去表达,不是花那几小时几天就能轻易弄懂。去体会一部作品所构建给你的精神世界,让你体会到的那个状态,也并非是像食欲或性欲般简单的刺激,如果你看完一部作品后获得的那种震撼在短时间内很快消散,那你真的需要好好想一想,你究竟从中获得了什么,为什么之后又会抓不住那种感受。
你需要长期地,反复地,从那部作品中不断获得新的感受,如果有什么东西在时间的长河中消散了,就尝试重新去抓取,而后,才能逐渐开始理解那部作品。讲过数次,第一次读完《百年孤独》时,正巧碰到雨季,那年秋天下了整整一个月的雨,最后合上这本书的那一刻我说不出一个字来,整座城市像是那个无穷无尽下着雨的马孔多,我有一整个礼拜没有张过口,和人讲过一句话。
但,虽然讲第一次读完后带给我如此的震撼,我仍在试图从中发现出新的内容,在尝试如何去理解每一个角色在每一个时刻所处的处境,而那些处境又是否和我有关。我看过无数尸体后,才明白那列运送着尸体看不到尽头的火车意味着什么。看过怎么洗都洗不干净的血渍之后,才明白那场下了无穷无尽地雨却怎么都洗不干净的广场意味着什么。还有最贴近我精神状态的一次,是在第一次读完这本书六年后。我一直试图去理解上校烧制小金鱼这个行为,直到有一刻,有一个冬天,当我的生活卡在那里走不出去,我将那个阳台想象成那个炼金房,为了不迫使我跳下去,我必须要反复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将金块炼造成小金鱼,再将其融化的过程。我才明白了为什么上校会在那个炼金房里一遍又一遍把金块熔炼成小金鱼,而后又重新融化,将自己刻在那里,创造,然后毁灭,然后重新开始这一切。
距离第一次读完这本书已经有十一年了,第一次读的时候,隐约会抓住到那种苍老的感受,像是站在山顶上看着村庄建起,人来人往,繁荣,衰败,复兴,毁灭。但直到今年好像才体会到那种命定的悲剧,那种不受时间控制,一眼望去结局的瞬间。而之所以最终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一切会发生,还是因为你终于从现实中看到了这一切,你也才终于明白,为什么马孔多的毁灭是个命定的事。
而这些,对于十年前的那个我而言太超前,没有想过那个我之后会看到这些,如果当年讲不出来话的震撼过去了,没有试图重新去抓一下,其实过去了也就是过去了。

phaseq boosted

转发豆瓣:

今天我在这一届学生最后一节历史课上说的话:

这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节历史课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讲点什么。我和大家相处时间挺长了,大家肯定发现我这个人有点蔫,很丧,脾气好像很好,同学们怎么惹我我都不大生气,其实这是因为我这个人呢,非常悲观,甚至有点绝望,我一直觉得所有学历史的人肯定都很绝望。为什么呢?我之前看过一本书,书里有整整一个章节非常详细地讲述大跃进的时候哪个地方哪个人在哪一天吃掉了他的儿子,他的妻子,或者互相吃之类的。作者没有用任何感性的语言,就是最简单地罗列。后来我又看了一本书,上面也是这样罗列土改和镇反的时候,谁,在哪里,怎么被杀掉的。我非常喜欢的作家波拉尼奥在小说《2666》的最后一部分记录了很多凶杀案,他记录那些凶杀案时没有加入任何主观情感的描述,他只是写某个女人在什么地方死去,怎么死的,她的尸体是怎么的状态,凶手找到了还是没有。我刚刚看完这些书的时候非常痛苦,晚上睡不着觉,白天神思恍惚的,那之后我就变得很悲观了,我不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像我这么悲观,可是我确实想说,这才是历史。历史不是丰功伟绩,历史不是杰出历史人物怎么推动历史的发展,历史不是一个向上的阶梯,我们不断进步最终实现完全的幸福,可能未来是这样吧,可是历史不是,历史是一个一个死掉的人,历史是母亲怎么埋葬儿子,人怎么吃人。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里面幻想了一种情况,假如世界上绝大多数女人失去了生育能力,那么还有生育能力的那部分女性她们会被囚禁起来,被强迫生育,我并不喜欢那本小说,但是那本小说的最后,一群研究这段历史的历史学家们聚集到一起,他们在开会,他们说,联想到当时普遍失去生育能力的情况,我们不能过多指责当时政府的行为。很多时候我们学到的历史就是这样,分析原因,分析结果,分析动机,辩证思维之类的,但我想说,这样的历史学是无耻的。历史只有一种正义,就是记住死者。我有时甚至觉得,我人生的意义就是牢牢记住这些死者,乔伊斯说,“雪落在每一个生者和死者的头上”,可是生者应该记住死者。我知道大家可能高中会选择物理,我觉得很好,科学指向未来,相比于过去,我们肯定更需要未来,可是我希望大家去看一点历史,我说的那种历史,多一个人记住那些在宏大历史的缝隙里死去的人,就多一个人守在文明的底线上。

http://www.douban.com/people/momothinking/status/3897286081/

phaseq boosted
phaseq boosted
phaseq boosted

东京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给 GPT-3 加上一句咒语 “Let’s think step by step” 就可以让做算数题的正确率从 17.7% 猛增到 78.7%,看来各神经网络应用都有类似的魔咒,画画是 “trending on artstation”,写代码是 “this is a more elegant solution“,心理学也有类似实验让被试做题前想象自己是个教授…
arxiv.org/abs/2205.11916

满怀期待地点开新歌,皱着眉头切到下一首… 感觉自己好像总是:一旦开始关注一位歌手或演员,ta发行的下一个作品几乎无一例外都会失去水准…:welp: (当然这牢骚也只是我过度关注自己才有感而发,但还是不免有些捶胸顿足:angery:

phaseq boosted

上野千鹤子《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中文版序言有一段话,原始译文为:
「曾经的中国更接近于北欧等国所采取的公共化方式。原则上,共产中国之下,并不存在劳动市场,也不存在所谓的“失业”,所有的毕业生都会被“分配”到各个企业。(正如“公司”一词的字面含义,企业曾经意味着公营企业。)所有孩子都会被送到日托(当天的托儿服务)或周托(每周回家一次的托儿服务)等企业附属的托儿所。而日本女性所苦恼的“兼顾劳动和家庭”的问题并不存在。不仅如此,在全体总动员的体制下,对中国女性而言,她们没有“不工作”这一选项,而被送到企业附属托儿所的孩子更像是“人质”。」译文来源为豆瓣用户「绿林社Agora」(即本书简体中文版引进方)的豆瓣日记。

而绿林社正式出版的译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经过删节,批判意味全失:
「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并不存在劳动市场,也不存在所谓的“失业”,所有的毕业生都会被“分配”到各个企业(正如“公司”一词的字面含义,企业曾经意味着国营企业);所有孩子都会被送到负责日托(当天的托儿服务)或周托(每周回家一次的托儿服务)的企业附属的托儿所。而日本女性所苦恼的“兼顾劳动和家庭”的问题并不存在。」

Show thread
phaseq boosted
phaseq boosted

『激进的被消灭了,那温和的就变成了激进的。』
删帖让这一表达变得更加完整。

Qoto Mastodon

QOTO: Question Others to Teach Ourselves
An inclusive, Academic Freedom, instance
All cultures welcome.
Hate speech and harassment strictly forb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