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听播客就能知道贝女士是一个精神独立、聪明的女人,她不依附于编程随想。把她当成家庭里的受害者实在有些小瞧她了……倒也不止是说编程随想对家庭亏欠不够当英雄这类的评论,中推下还有什么“把弱女子逼上梁山”这种,看着也让人好无语
推上很多人明显不看他博客的,还有不少自作聪明说他就应该润的。他被塑造为英雄不是因为他被抓了(而且说不同种类的风凉话也给我一种他虽然因为煽动颠覆坐了牢,但他可是不完美的人啊的本末倒置的感觉),除去他传播网络安全的知识,写对党国官方叙事的批评之外,他是拒绝出国的,以他的经济条件和智慧,他能“润”早就移民了,但他坚持要留在国内做抵抗,他人都被捕了两年,博客竟然还在,你国技术高手难道少吗,普通人搭个梯子都难,他的博客存在就是一种证明党国不是万能的反抗。
要批评他好歹看看他的博客吧,别的不说能去学点安全知识也好……我自己根本做不到他说得那么多注意事项,只能远隔重洋夹着尾巴做人。他能做到在党国追捕下藏住身份十多年,这件事本身就是传奇了
偶然看到这篇关于asker vs guesser的文章,生活中很多奇葩现象一下就有了名字。
https://medium.com/redhill-review/navigating-ask-and-guess-cultures-in-a-modern-world-30b167f8ab09
Ask culture人群在社交中,想要什么就直接提出来,即使被当面砍价或拒绝,也不会觉得怎么样。
Guess culture人群非常害怕被拒绝或者拒绝别人,认为这种情况是对人际关系极大的损伤。他们习惯通过旁敲侧击和情绪暗示,让对方主动提供解决方案。
当这两种人相遇的时候,就会产生严重的文化冲突。Guesser觉得asker不通世故、爱占便宜、不关心别人;asker觉得guesser在暗搓搓地考验人,说的跟想的两码事,不高兴又不说为什么。Guesser感觉总是被asker强迫做不喜欢的事,最后忍无可忍原地爆发,asker则感觉莫名其妙。
Guess culture尤其常见于东亚文化。这两种人在自己的圈子里生活都完全没有问题,但越是多元化的环境,ask culture越有优势。
另外也很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象友@shawxx@m.cmx.im 给我留言,提到了宗城曾经有一篇文章发表在端新闻上,还非常讽刺地是以《藝術神話下的道德豁免與性別暴力》为名,写金基德: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1216-opinion-kim-ki-duk-death-sexual-violence/
考虑到他性骚扰多名女性的真相,这样的文章如果仍然原样保留,实在是对受害者太不尊重了。
所以随后我也联系了端新闻方面的工作人员,他们立即积极回应了我,目前也对这篇文章进行了处理。
考虑到直接删除,其实反而可能会让施暴者的所作所为消失,未必是一种足够好的处理方式,端新闻选择了在文章的前面添加一段按语,并给出与#宗城性骚扰 相关的报道作为提示的方式,来重新处理这篇已发表的文章: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1216-opinion-kim-ki-duk-death-sexual-violence/
我个人也非常认同这样的做法,而且端新闻也获得了宗城性骚扰受害者们对这种处理方式的同意。
而且很巧的是,前几天分享的那篇《同意》的作者瓦内莎·斯普林格拉的访谈中:https://douchi.space/@ziwendong/110337417235924780
她也特别谈到了自己对于“下架”施暴者的作品这种做法,是怎么看的。她说——
”一方面,下架书籍意味着一种“审查”,而我被动地成为了审查者;另一方面,出版商的这种做法让这些书好像从来没有出版过,不曾存在过。从法律的层面来看,这就是在推脱举证责任。这样一来,就没有人知道法国出版业多年前曾纵容这些恐怖行径,而这对所有人都有利。
这种做法确实承认了这些书带来的误导与伤害,但就我而言,我却从中看出它有走向“修正主义”的危险。你不能抹去已经写好的东西。我认为与其禁止有问题的书,不如在未来重新发行,并加上背景性的序言和注释,解释这些文本为什么和如何会存在。”
我认为她说得非常有道理,这也是端新闻对宗城这篇文章的处理方式。虽然未必所有人都会认同,但我们也需要看到,这同样能够成为一个选择,而且,或许对于希望“记住”的人,还会比“删除”更有力量。
强烈推荐Andrej Karpathy讲解GPT model和neural network的视频,清晰易懂,是我见过的讲深度学习最好的教程了,适合初学者或者虽然会train一些model但是一知半解的人群(比如我)。
他的Neural Networks: Zero to Hero视频系列,正如其名,从零开始讲解neural network是怎么回事,不需要高深的编程和数学知识就能看懂,就像他介绍的,"It only assumes basic knowledge of Python and a vague recollection of calculus from high school."
他会对code逐行讲解,看完视频后你不仅能理解理论,还会知道如何在Python中实现,当然如果能跟着他边看视频边跑代码,效果会事半功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Cc8FmEb1nY&list=PLAqhIrjkxbuWI23v9cThsA9GvCAUhRvKZ&index=7
This. Is. Amazing.
Montréal suburb Brossard has a traffic light in a school zone that defaults to red, and only turns green when an attached speed camera detects a car driving under the speed limit.
The light is on a 90-day trial, on a 2-lane residential street. Similar signals are widespread across Europe.
Before it was installed, average vehicle speeds of 40 km/h. But in the past week, average speeds have dropped to 29 km/h.
朱家安:
對你來說,異性戀不需要鋪陳,但同性戀需要,為什麼?因為你是這個世界對同性戀的歧視機制的一環,你預設人人都是異性戀,所以當你看到某角色有同性戀表現,你覺得超突兀、自己還沒做好心理準備,並認為作者需要給你一個交代。
你認為自己是很中立的玩家,「我不是歧視同性戀,我抱怨的是缺乏鋪陳」,但其實你就是歧視同性戀,因為毫無鋪陳的異性戀滿地都是,而你從未抱怨。
(有些異性戀的感情線會因為鋪陳不夠而受批評,我同意。不過抱怨某人跟某人的感情線沒鋪陳,跟抱怨某人的性傾向沒鋪陳,這是兩件事,大家可以看一下這次發生的是哪件事,尤其是許多批評不是聚焦在編劇上而是聚焦在性傾向上的時候)
update|我把這段意見重寫成比較完整的文章了,大家可以參考:
https://game.udn.com/game/story/122090/7130302
Be inclusive as a person.
Be quantitative as a learner.
a graduate student in biological sciences
「生活方式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