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读了一本人类学的《如何做田野笔记》,觉得其中的一些技巧,对于平常的非虚构写作也很有用——

「“人类学家就是在晚上记录下当天事情的那种人”(Jackson 1990b:15) 」

▎“尝试-错误-尝试”
通过“尝试-错误-尝试”的方式,来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比如——
选择速记工具。
一套自己的符号与缩写系统,快捷+私密。
观察完尽可能及时撰写笔记(当晚就写,或者睡一觉起来第二天早上写,一小时的观察需要额外花费一小时来撰写。)

▎“以写作为目的”的参与

1记下“最初的印象”:
对物理环境的味觉、嗅觉和听觉,以及对所关注的场所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所做的观察和得到的感受。这些印象又可以包括对物理场景的描述,诸如大小、空间、声音、颜色、设备、运动;或者是对当地人的描述,如人数、性别、族裔、外貌、衣着、行为、举止和气质。

2关注“核心事件”
自己预料之外的事件
遇到突发事件时,先记录下自己的感受,接着后退一步,带着自己的感受来更好地观察被研究者是如何对这一事件作出反应的。

3 当地人认为“重要的”事件
能够吸引当地人注意的行为、互动或者事件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提示他们内心关切所在的线索。
关注那些对“被研究者”来说意义重大的事件。

4 注意细节
记录言语、姿势和动作

5 可以写自己的总体印象和感受
感受是很重要的启示
未来再将细节连贯成有意义的画卷

6 录音可以用,
但还要观察、聆听语言之外的东西;要进行追问,记下获得的信息。

7 写完笔记后写备忘
分析性的旁注、评论
实际操作问题,方法问题,提出新的阐释
接下来我应该在哪里进行观察?就这个事件我还应该问什么问题?
推进分析进程,同时收集更多的数据

「 像演员那样记住对话和动作,像画家或者摄影师那样观察颜色、形状、材质和空间格局,像诗人那样体味情绪、韵律和语气的起伏;在把生活细节转化成速记的文字时,尽量使用活跃的而不是了无生气的动词,体验性的而非分析性的形容词,逐字逐句记录下来的而非高度概括的对话。」

▎编码
编码=将田野笔记逐行分析和归类。
把田野笔记当作一个数据库,从而重新回顾、体验和检查记录下来的一切。
要从自己的数据中“发现”原创理论,而不是去验证已有的命题。
通过不断分析、比较收集到的数据,提出、完善并扩展出最切合数据的理论

针对田野笔记提出问题——
*当地人究竟在做什么?他们的目标是什么?
*他们到底是如何做这些事情的?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或者策略?
*当地人如何谈论、界定和理解他们面前发生的事?
*他们有什么假定?
*我看到眼前发生了什么?通过重读田野笔记,我又有了什么收获?
*我当初为什么要将这一内容写进田野笔记?

▎刻画人物

描写人物的日常生活 > 仅仅描写某人的特点

人物的性格特点不是孤立的个人气质,而是在人物与他人的互动中体现出来的。

▎故事

生活中大部分事情的发展是没有方向可循的。

▎被研究者的意义世界

×将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归纳成某些变量
×以非此即彼的两分法予以解释
×剥离背景信息的极端状况
×自己所用的概念范畴与当地人认定和使用的概念范畴之间出现偏差
×运用那些现成的、在学科内部被奉为圭臬的理论方法来描述观察到的事物与所处的环境
×忽视、边缘化或者掩盖当地情境下人们对事物或者事件的特定认识

√关注当地人在那些生活片段中是“怎么说和怎么做的”
√当地人在这些日常互动中使用的词句、表达方式以及概念范畴
√当地人相互介绍和问候的方式
√日常提问与回答
√被研究者在日常互动中使用的术语,日常的、通俗的而又富有启发性的用语,形象生动却又朴实自然的术语
√应该意识到人们对于某一事件可能给出多种解释,而且这些解释在研究者看来有可能是“互相矛盾的”。
√人们会随着社会身份、情境、语言的变化而随时调整他们的叙述,因此要写明人们是在什么时间、面对哪些听众、怎样解释
√被研究者如何谈论和理解自己与外界(社会)的联系

(美)埃默森,(美)弗雷兹,(美)肖著. 如何做田野笔记.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04.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Qoto Mastodon

QOTO: Question Others to Teach Ourselves
An inclusive, Academic Freedom, instance
All cultures welcome.
Hate speech and harassment strictly forb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