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民並非在所有事情上都能達成共識,但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形成集體認同。臺灣人透過與世界各地的交流,內化各種價值,融合本地傳統,創造自由進步秩序,並形成臺灣人的特質。

這份認同的關鍵就是臺灣人民在歷經數十年的威權統治後,努力爭取民主,並選擇擁抱民主,臺灣的民主不走回頭路。民主或許不完美,但已成為臺灣人民認同中不容妥協的一部分,這份堅定讓臺灣挺過21世紀的挑戰,也築成一道防火牆,防止內外勢力試圖破壞臺灣得來不易的民主體制。

臺灣人民選擇擁抱民主,其中主要的因素是堅信臺灣的未來由臺灣人民透過民主的方式共同決定。儘管人民對於臺灣的未來想法不一,但是我們團結一致,堅守民主、價值和制度,共同對抗想要破壞我們的認同、改變我們珍愛生活方式的外部勢力。大多數的臺灣人民認為民主是最佳的治理形式,都願意竭盡所能捍衛民主。對我們理念的挑戰接踵而來,但無疑的是,一旦臺灣的生存受到威脅,臺灣人民就會奮起守護。"

president.gov.tw/NEWS/26237

Follow

台灣民主是許多人前仆後繼爭取而來的:

「在盧修一最後十年和他有過交接的濟濟民主運動前輩(含學者)都已經離開我們了。我隨手摘記下這本書提到的人士(應有缺漏),以離開人世先後為序,他們是:陳翠玉、鄭南榕、王康陸、張忠棟、黃信介、江鵬堅、李鎮源、陳定南、林山田、柏楊、林二、蔡同榮、蔡有全、戴振耀、楊國樞、黃爾璇、高俊明、史明、陳定信等人士。親愛的讀者,您認得幾位呢?本書沒提到的民主前輩在這段期間過世的,還有很多,如魏廷朝、周治維(文治)、田朝明、黃昭堂、張炎憲、黃晴美、周烒明、許曹德、謝聰敏、宋重陽(宗像隆幸)等人。這是過去二、三十年間的事情,離當代並不遠,但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大都不知道他們的貢獻,甚至連名字都沒聽過。臺灣的自由民主化不是天降下來的,更不是黨國統治者恩賜給人民的;如果你了解戰後的臺灣歷史,就會知道這是歷經三、四代人犧牲奮鬥所獲致的。但願這些為臺灣打拚,甚至捨棄生命的人能成為我們集體記憶中的人物。這是我們回報他們的微薄方式。」

telltaiwan.org/?p=3532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Qoto Mastodon

QOTO: Question Others to Teach Ourselves
An inclusive, Academic Freedom, instance
All cultures welcome.
Hate speech and harassment strictly forb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