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当时发生大饥荒的地区不光是乌克兰一地,在乌拉尔、西西伯利亚、北高加索、中央黑土区等地都发生了程度不一的饥荒。苏联当局不希望让消息透漏出去,认为那样会影响苏联的形象,也会影响西方国家对苏联的经济援助。西方国家当时对苏联正有好感,双方打得火热,他们也不相信苏联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当时的很多知识分子对苏维埃“伟大的社会实验”怀着无比美好的憧憬,琼斯抖出来的猛料冒犯了他们的理想,因此他们拒绝承认琼斯的报道,并且发起声势浩大的口诛笔伐。
以大牌记者杜兰蒂为例,他早在1931年11月15日第1页的《纽约时报》上说:“只有一些农作物歉收,没有饥荒或真正的饥饿,也不可能有。”
1932年12月9日,他又在《纽约时报》第6页上说:
“敌人和外国评论家可以说出他们想要的东西,在家里疲惫和沮丧的人可能会在负担下呻吟,但苏联人民的青春和力量与克里姆林宫的计划基本上是一致的,相信这是值得支持的!”
琼斯在揭露真相后,杜兰蒂又在1933年8月23日的《纽约时报》上说:“任何关于苏联饥荒的报道,今天都是夸张或恶意的宣传。”
但就是这个在公开场合宣称苏联从来没有发生过大饥荒的著名记者,居然在1934年,在同英国大使馆官员喝酒时,无意间说漏了嘴,他表示在大饥荒中约有1000万人可能因饥饿而死亡。
这说明杜兰蒂是知道真相的!他长期呆在苏联,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乃至全苏联正在发生什么。但是他就是睁眼说瞎话,因为他很清楚,如果苏联认为某位记者的报道不够友好,就会取消他的签证,让他滚蛋。但如果他们的报道足够积极向上,记者就可以获得额外的特权,例如豪华住宅与生活特供... ...
美国联合新闻的左翼记者尤金·莱昂斯曾经描述道:“杜兰蒂先生在苏联的生活是惬意、优待的。他住在专门为他提供的宽敞公寓内,配有专车,每日享受丰盛的餐点与性感女服务生的陪伴(她是老伙计在莫斯科的情妇,同时还身兼秘书与女仆的职务)。这是杜兰蒂在西方国家工作时所无法想象的。”
就这样,双方一拍即合,杜兰蒂被苏联政府奉为座上宾,杜兰蒂也用“权威”否定了饥荒的存在,为西方媒体定下了报道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