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黑暗三联征(dark triad)是人格心理学中的一个框架,它包含三种不同的人格特质。分别是自恋、精神病倾向和马基雅维利主义。

自恋(narcissism):很多人会对自恋比较熟悉,这是一种自我优越感、以自我为中心和夸大自我重要性的表现。

精神病倾向(psychopathy):表现为残酷或冷血,对他人漠不关心。

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表现为策略性利用与欺骗,相信“目的为先”,认为只要能达成目的,操控和欺骗就是可以接受的。

然后是暗黑四联(dark tetrad)。这是提出的第四个附加特质,尽管人格心理学家之间对此仍有争议。第四个特质是虐待性倾向(sadism):对他人痛苦的积极愉悦,这与精神病倾向不同。

精神病倾向是“我不在乎你发生了什么。如果为了得到我想要的我得把你碾过去,那就碾过去;如果不用,也无所谓。”而虐待性则是“碾压你就是目的,我从中获得快感。”

大约有1%到5%的人口(取决于测量方式)在这些特质上评分较高,这些人在现实世界的不当行为和恶行中占比不成比例地高,包括暴力、实际犯罪,以及日常的操控、背叛和颠覆性行为等。

在线上,有研究将Twitter用户与Facebook用户比较。需要一个参考点或对照组,所以他们把Facebook当作“普通社媒用户”。结果发现Twitter用户在黑暗三联征特质上的得分高于Facebook用户。

Follow

为什么X会奖励这些有这类特质的人?

负面信息天生更能吸引注意力。如果我发一条中性或正面的推文,通常不会像挑衅性、惊人或带侮辱性的内容那样吸引人。这是我们大脑的自然反应:我们对负面信息比正面信息更敏感,因为负面信息可能意味着威胁,可能导致生命损失或伤害,而正面信息虽好,却不具同等威胁性。因此我们更注意负面信息。然后,如果你是倾向黑暗三联征的人,已有一种愤世嫉俗、消极的世界观并发布此类内容,算法会奖励你。

我知道很多人想责怪算法,但算法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反映人类心理。如果我们天生被正能量吸引,算法就会感应到并给我们更多正面内容。但我们本来就更被负面吸引,算法(确实需承担一定责任)会强化并展示更多这类内容。我们的进化让我们必须注意负面信息,即使对生存而言有时是“误报”。它像快餐业利用你对垃圾食品的欲望一样,社交媒体利用我们的心理特点:短消息、更少细节、需要点“展开阅读全文”的设计,会激励信息保持简短并去除细微差别,而这正是更易走红的内容形式。

黑暗三联征与进化生物学

关于黑暗三联征,有一篇论文几年前发现反生育主义者(anti-natalist)在黑暗三联征特质上的得分倾向较高。也就是说,认为不该生孩子的人在三种特质上得分都较高。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仅一项研究,我希望看到复现。一种可能性是这是一种生殖干扰策略或交配干扰策略:如果我能说服或操控你不生孩子,那么你会减少竞争,从而给我的后代带来更多资源与机会。你可能并非有意识地这么想,但进化关注的是结果——是否拥有更多后代——而不是你的意图。

我想看到的后续研究是这些人在现实中是否有更多或更少的孩子:他们对其他人主张反生育,自己是否也不生?另外有研究表明,黑暗三联征高分者倾向短期交配策略,不喜欢承诺与一夫一妻制,喜欢多性伴侣和寻求新奇。现代社会中他们可能有更多性伴侣,但不一定有更多孩子;在祖先环境中,这种交配策略可能会带来更多后代。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Qoto Mastodon

QOTO: Question Others to Teach Ourselves
An inclusive, Academic Freedom, instance
All cultures welcome.
Hate speech and harassment strictly forb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