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做英语翻译作业的时候负责的材料是论述人对图标的认知,其中讲对图标的认知和对文字的认知具有某种相似之处。以汉字(象形文字)为例会更容易理解(想想自己如何认字),那么可以说图标是作为一种语言的存在。
于是联想「设计语言 Design Language」,妙啊。(串起来了!)
视线回到眼前的各种现代用户介面设计,过度抽象的图标、按钮、布局、反馈等等对于我们这些熟悉「原本的语言」的人来说是容易掌握的,反之,比如长辈们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会有很多困难,这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们的自私」,制作和使用电子产品的主要人群共同的自私。好笑的是有时候连我们都不知道如何上手,很多人只用到软件可能 1/3 的功能。
当我初步了解 iPhone 4 时候 (iOS 4) 的用户介面设计理念(比如滑动解锁),我觉得奇妙,后来 iOS 7 至今(实体按键也被移除),我会觉得这是专属我们老手的产品,其他新手(比如长辈们)被抛弃了。评判两种设计风格的优劣似乎是不好的,但我仍然认为拟物的包容性、适应性更好。现在 iOS 就是矛盾的集合体,过度抽象的交互设计和「你不需要知道闪存是什么」的产品设计。
我原本以为触屏介质意味着更强的掌控感,更低的学习成本,因为介面元素是抓手的,「哪里不会点哪里」,结果现在的介面根本无法传达这样的意思,只会让新手觉得迷惑。手势操作真是极致。再举一个普通的例子,我见过一个可滑动的列表没有任何关于此的暗示(比如滚动条或者被挡住一半的元素),相信我们能知道它是可滑动的纯属习惯、尝试或者运气。抽象其实是复杂化。当我们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操作」并分享到社交网站的时候,应该觉得可耻而不是高兴。(除非它是彩蛋,是真的而非公关话术。)
用户介面设计应该向那些老派的实物用品设计学习。
(外行人不必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发言,有时是 naive,有时也是提供一种角度的可能性。)
年轻人在电子产品和新闻资讯两个方面都如愿成为专家,夺取家庭的话语权。这是年轻制造商和年轻用户的合谋。
#阴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