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情商这个概念的扭曲在于,按理说,只要足够尊重人,就算拙嘴笨舌,也不能算是没情商;然而在现实中,所谓情商高,通常指的是“能够灵活应对不尊重人的场景”。也就是说,你得打心底里觉得不尊重人不算啥事,才能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

此番跟中国密接后,我发现,跟三年前比,现在人们随口就是一个脊背发凉的恐怖故事。

快车司机:“封城的时候我去接了一个女孩子。整整三天没吃饭。”

在大巴车上,司机“你认识小区的xxx吗?他啊,封城期间夫妻拌嘴,想不开在家里上吊了。”

跟朋友们一起吃早餐,朋友随口问老板“你们家可爱的小猫呢?”老板:“哦哟,它误吃了对面羊肉店的东西,被踩死了。就埋在前面那个树下。”

当今10后们有无数个梓涵,紫萱,欣怡,子墨,说明他们的父母是被琼瑶式取名美学统治的的一代。对比60后们的国强,建华,红兵,这背后似乎说明了很多好玩的事:

1. 文字的确可以唤醒脑海中美好意向。当看到“雨馨”的时候,一下子就有我见犹怜的感觉。
2. 琼瑶式的浪漫爱,也是一种席卷当年中国社会的“解放”。虽然润物细无声,但力度不亚于建国和援朝。
3. 当代女性有了更多给孩子,按照自己喜好来命名的权力。我猜,给孩子取名叫建军的人,大概率不是孩子妈。但叫诗涵的,应该是。

衹要大多數人還有飯吃,就不要指望人類集體覺醒。而且這種沒吃的了才醒的覺醒,充其量衹能叫狗急跳牆。真正的覺醒,是豐衣足食時便有的良知。沒有良知,衹是單純因為自己的眼前利益遭受巨大損害而發出所謂的反抗,衹能叫恢復了動物的本能,談何覺醒?這種人,衹要給他點好處,立馬就俯首帖耳,恢復他那個死奴才樣了。如果人類當中有1/10的人有良知,那麼人間就不是現在這个樣子了。大部分人,其實都是不如動物的人形生物。還是那句話,眾生易渡人難渡,宁渡眾生不渡人。我現在沒法對人類升起希望。因為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墮落史。美好的東西往往被摧毁殆盡,留下的大多都是那些野蠻的、暴力的、低劣的、蠅營狗苟的玩意儿。正義從來沒有戰勝過邪惡,文明也從來沒有戰勝過野蠻,而是恰恰相反。否則的話,人間就不叫人間,而叫天堂了。衹要人類還被武力統治一天,就羞有文明可談。

網友:我之前就听过一个学新闻的姐妹说过,新闻标题是很重要的。假如标题是“xxx被投毒”,那大家会思考xxx是谁,为什么被投毒,是因为xxx做了什么而被投毒的吗?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把矛头指向被投毒的这个人(受害者);如果标题是“xxx投毒”,大家就会思考xxx是谁,为什么投毒,是因为xxx的一些个人经历导致的吗?这时候大家就会把矛头指向投毒的人(加害者)。而现在很多标题都是突出受害者,忽视加害者,这也给受害者带来了更多压力,让他们更难以发声。​

Show thread

【现在的热搜是越来越看不懂了-哔哩哔哩】 b23.tv/B3j9FdY

我想宰了拐賣我狗的那一窩子。祝它們老的不得好死,小的早晚被拐賣,中間的半路被車撞死。

網友:穷则不婚不育,富则去父留子。所以,要男人干嘛[思考][思考][思考]。

我永遠無法忘記她。她是我不再關注社會問題以後,再一次重新關注社會的起點。一想到現在都不知道她人在哪裡,就感覺屈辱憤怒悲傷。我還記得我是在2022年的正月初一那天,打開電腦的時候知道這件事的,平時我很少上網。在此之前,我已經有5年不再為社會事件發聲了。

說到底還是成王敗寇,慕強心理,個個都想當強盜頭子,所以就會以此為楷模。一個個都以為自己是強盜頭子呢,還覺得統一六国造福了今天的自己。要是自己活在當時,被敵国侵略,家破人亡,被活活殺死,餓死,還會這麼歌頌他嗎?世界上現在有那麼多的小的國家,有幾個不比中國好?一個個的把自己當成強盜頭子,覺得疆土越大越好,越統一越好,可笑。你覺得統一好,怎麼不把自己全家人的財富性命都獻給別人呢?這樣這個世界不就多了一份統一,又多了一家親了嗎?看樓主其他視頻還覺得樓主挺有才華,看了這個,再次感受到格局的重要性。衹是站正在某個帝王,某個國家,某个群體的立場來看世界,而不是站在整個人類以及生命本身的立場來看世界,真的就是再有才華,也就衹能那樣。事實是,世界上沒有秦始皇這樣的人,就沒有那麼多災難。現實正是因為這些想要侵略,掠奪別人,騎在別人頭上的人太多了,世界才這麼壞。up主自己都講了那麼多秦始皇為了表現自己瘋狂的自我,壟斷“朕”的稱呼權了,還在那裡瘋狂地為他洗白,這也太自欺欺人了吧。評論區裡還有把現代的臘魔頭奉為偉人的,就更加可笑了。這些人的腦子是從來都沒用過嗎?強盜頭子怎麼宣揚就怎麼信,豬都不帶這樣的吧。

有什麼錯呢?祇不過是單純想要和人談心聊天戀愛罷了。祇不過這種desire 比常人晚了很多年而已。

【日剧《两个不恋爱的人》 06-哔哩哔哩】 b23.tv/s94yhis

我觉得2022年应该被记住的话不仅有“这个世界不要俺了”,还有“这个世界没有不要你,姐姐,妹妹来了”。
因为乌衣也消失快一年了。

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

英国是怎么逐步放开的:
1.英国的“必要设施”,医院、超市、加油站,一天都没有关闭过。
超市曾下架“非必要用品”,只售生活必需品,以免人们在内逗留。但是关门?超市不会关门。封小区?英国人不住小区,家家户户门朝大街开着,你封也封不住。国内“封小区”的行为让我反思:选择入住小区,好像确实意味着你让渡一部分自由,把自己的决定权交给了小区的围墙、防盗门和物业,躲进一个安全的假象。
2.中小学第一批开放,教职工成为“关键工作者”。
小孩长期封锁在家会引发心理问题、造成社交、认知等障碍,因此中小学早早放开,保障一代人健康成长,免得以后出现一代从小缺管教的疯批。
3.封控期间政府为人民的损失买单。
中小企业减免税,给个体户补偿。小商户只要遵守规定封控期间不开业,就可以去政府那里按天领英镑。英国封控期间,多项税款免缴,连房产交易税都免税。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第一人民不会绝望,人人得到救济;第二,解封之后经济迅速回升,逐步恢复真正的正常。
4.保护弱势群体。
两件让我印象深刻的小事:一是BBC电视台以封控期间妇女遭受家暴的现象做了一起新闻,并以此要求尽快解除封控,并为受害妇女提供庇护。二是封控期间,房东不得驱逐房客,即使房客无法按时交付房租。我所住的郡,水电费可延迟两个月缴交,即使过期欠费也不会被停水停电。Covid期间经济衰退,房客交不上房租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房东经济上有损失,但不至于损害生命安全,房客如果被驱逐流落街头,他们有可能会死,这就是人道悲剧。
我说这些,不是想赞美英国政府做得多么好,它只是做到了在一个文明国家执政的基本:讲科学,科学不为政治让道(你现在让政治抢科学的道,明天科学就反手给你一大逼兜);讲人性,救济工作细致从未躺平。它不是滴水不漏,它也有很多漏洞,它可能是个漏勺,但它至少不是个废物。

有两条政治常识是中共千方百计要遮掩的:
1. 不关心,不谈论政治。政治和普通人无关。
2. 普通人就算关心谈论政治,也无法做出改变。
这两条都是中共长期洗脑要中国人接受的。

政治就是公众治理。公众关乎你我。能不能出家门,生几个孩子,都是政治。你不关心政治,政治就关心你。
在恶政面前,谁回避政治,谁就主动放弃了公民的责任。权责对等,责任和权利是相应的。不愿意负公民责任,就不享有公民的权利。

说到公民政治意识改变,会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许多人一提到效用,就泄气。
首先,这些人忽略了价值。我们坚持做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是对的。这件事是对的,所以我们要坚持。
其次,事实不是民众无法改变政治。中共最重视意识形态和舆论宣传。如果说没用,必然中共不会花大力气,大价钱去营造“水不能载舟,不能覆舟”的假象。

Show older
Qoto Mastodon

QOTO: Question Others to Teach Ourselves
An inclusive, Academic Freedom, instance
All cultures welcome.
Hate speech and harassment strictly forb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