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p 1087 Green Card Marriage | Unladylike

这期的嘉宾好神奇。作为美国人的她和一位叙利亚人相识,但是用了五年的时间他们才终于可以在英国合法共同生活。成功的方式也超级讽刺的!之后就做了各种研究和采访,写了一本关于婚姻绿卡,护照背后的种族歧视等等问题的书。

thepodluckclub.com/ep-1087/

订阅The Pod Luck Club, 在邮箱里收到每日播客推荐和每周播客推荐集合。
订阅方式:thepodluckclub.com/ding-yue-fa

The Pod Luck Club Playlist添加方式: thepodluckclub.com/playlist/

Show thread

我要向每一个想锻炼口语的人推荐cambly!与其说是上课更多像是和外教聊天,社恐也没关系,老师会非常耐心的引导你说话并且鼓励你,上了30分钟的课前十分钟本i人只会尴尬的说yeah,yes,后半段就开始慢慢的和老师聊自己的事情了。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老师也会抛出新话题让你来回答,同时会在过程中纠正你的用法或者补充你没想到怎么描述的单词,老师还给我分享了几个网站可以学习不同且地道的表述,总之第一次体验很好,想要锻炼口语又害怕收获糟糕体验的象友可以试试!

终于听到一个把code-switching (以及translanguaging)讲清楚的视频了!之前一直对于“用母语思考”、“学习用外语思考”之类的说法感觉莫名的不适/好像哪里不对,我的自我感知是自己就那么一个大脑,思考的时候没有那么清晰的语言界线,而这导致了我最自然的表达是一种我自己独有的“语言”,既不完美align普通话,也不完美align粤语,也不完美align英语(甚至有的词汇/拼写美式有的英式)。为了跟人交流,我得根据当时情况去再编辑成更“标准”的某一种语言(或者觉得对方能懂就直接保留了大量的“不标准”)。

Translanguaging vs. code-switching把这个事情讲明白了:对于我自己来说是translanguaging,是多种语言fusing后的连续输出;在别人看/听来是code-switching,是在多种语言之间切换。“用母语思考”、“学习用外语思考”之类其实是在试图把(social constructed)清晰的语言界线内化进多语使用者,不仅多余,还碍事。而且这也解释了“英文熟练之后中文退化”的myth:并不是使用者的中文“退化”了,而是新生成的个人语言不再与“标准中文”高度对齐了。

Mike Mena | Ofelia Garcia & Li Wei - Translanguaging: Language, Bilingualism and Education (2014)
youtube.com/watch?v=ybAS3lT6FL

多语使用对思考的真正意义或许是在于attention。看过一个TED Talk提到,不同语言的结构/词汇要求使用者对某些概念/角度有更清晰的区分或关注。我的语言使用体验也是这样的,当在利用语言去articulate、帮助思考深入的时候,我会下意识使用在当前问题上更sensitive的语言,让语言帮助我(shift) focus。

TED | Lera Boroditsky: How language shapes the way we think
youtube.com/watch?v=RKK7wGAYP6

据我观察 民主化来临之前一定会发生重大刺杀事件 这背后有很基础的逻辑:权力拥有者不再拥有不受制约的权力(刺客可以因为其重大失误和恶意而对其进行毁灭),这种不安全感是他们放弃绝对权力的重要推动力。

忽然想到初中历史课本上的一个词,叫“资本主义萌芽”,说明朝中国就出现了资本主义雏形,中国不需要西方的影响也能独立发展出资本主义云云。窝们老师上课时候还自豪地说,我们这个比西欧更早!是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现在回想一下这当然是滑稽的历史发明学了。于是窝好奇查了一下这个史观到底是哪个🀄 人发明出来的。然后发现就是毛泽东本人。你腊 伪史先锋了。
en.wikipedia.org/wiki/Sprouts_

【纯当我是发疯乱叫讲得不对请不要指导我】编了一本讲自闭症的非虚构,越来越觉得自己有些倾向,特别是里面强调了自闭症对“计划不能被打乱”的坚持,比方说没办法接受航班的更改,被许诺了要吃什么就会接连几十个小时什么都不做一直期盼、吃不到就会大崩溃。我对这些事情都很有共鸣,有点太有共鸣了。

书里说,和人们一般的认知恰恰相反,自闭症患者不是感受不到情绪,而恰恰是这个世界对他们太说too much。他们不是过于迟钝而是太敏感了。因为一切都太刺激了,他们早早就受不了,于是封闭了某些通路,来保护自己。如果你童年在比较适当的环境里,也许会有机会发展出比较健全的应对方式之后才开始经历too much,就不会彻底自闭,书里一位患儿的父亲也是脑科学家就是这样的,他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但在比如对迟到的不能容忍上保留着一点倾向。

我发现自己完全应对不了突发。我的心理状态不允许。任何突发的可能性都会一瞬间击溃我,比如刚刚老板跟我说周末的一场活动他或许不能出席了,虽然最后证明是虚惊一场,但我已经被彻底打败,整个人像是摊在地上的肉酱。

可生活到处都是随机和意外,真要命啊。

对德国没什么信心的原因 

看了个经济学人的视频讲为什么发达国家的人都不愿意生孩子了,德国在每项福利上都遥遥领先其他国家,但是在消除母职惩罚上做得最差。我真的一点都不惊讶,这个国家拥有几乎最好的产假制度,但根本不强制父亲休息,直接导致我在任何高收入的职位几乎看不到女性,就这样明显了还有德国男生对我说“德国不需要妇女节了,我们已经做到平等了”。

@nantian1zhu @lily1998225
不删但做批注、删改后批注里加上原文,两种办法我都可以。不接受只纯删改但无批注加上原文的做法。

许知远采访蔡澜那集十三邀,许问蔡享乐主义能否解决政郁,话刚问出口就自问自答说也许能解决一部分。结果转移了一整集话题的蔡正面回答:解决不了。

这是真痛苦。不是许这种还在享受痛苦表演思辨的自恋人格能够体会的

近日最后一次键政 

中国为什么会是今天这样,我感觉也不需要做什么学术研究了,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各届大牛从解释系统的各个角度进行精辟论述最后是不是都得到了同一个不喜欢的结论。只需要平心静气地跟身边人聊一聊,你的同学,老师,亲戚,家人,他们是怎么想的。我试过,吓死了。

如果说这十年我自己真的有什么深切体会,那就是我以前真的发自内心觉得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但不是的。人和人之间,是不一样的。

而且我如今也真的认为,这鸿沟无法调和,也不需要调和了。

这大概是理想主义者最不愿意面对的一个现实。但是真正接受之后,反而拥有了行动的自由。

关于六四,我自己最想说的有三点。一是最讨厌当年“学生被利用”的说法,这话不仅侮辱了他们人格上的自主性,而且有一种自以为成熟但实际上弱智的政治观,潜台词是在要求所有政治运动所谓“本质”上的“纯洁性”,说这话的人以为政治是什么?把民主化的成功寄望于既得利益者一夜之间突然良心发现还是所有运动参与者个体都达到统一水准的他们自以为应该具备的“思想水平”?假设民主“该来的那一天自然而然就会到来”所以不需要任何人付诸行动还是其实想说一切政治进步都是虚无的?

二是我反对使用“平反”这个词。什么叫平反?把政治犯放出来,让老干部重新复出,这和古代皇权贬官追封有什么区别?不还是把历史的话语权交给始作俑者CCP吗?他们拥有的历史义务,难道不是交代真相、问责罪犯、道歉赔偿吗?一个根本没有执政合法性的政权有什么资格取代人民对六四进行定性和审判?我认为起码应该是正名。而且朝他们喊什么话呢?为六四正名本来就是每一个有朴素良知的人都可以做的事情,记录、纪念、传播都是正名。

三是我虽然觉得毛时代特别是文革其实比六四罪行更深重,但六四为何是很多人觉醒的起点也是我最痛恨极权的,就是对是非标准的颠倒,对美好事物的毁灭摧残。

河南本地的村干部我是没想到的,去了富士康那就跟中行说入匈奴一样(以下摘自维基:

前174年,匈奴老上单于继位,汉文帝派皇族公主前往匈奴和亲,又派中行说随同辅佐公主。中行说不愿接受这个任务但被强迫前往,临行前他说:“如果一定要让我去的话,我将成为汉朝的祸患。”果然中行说一到达匈奴后立即投靠老上单于,并深得单于的信任。

匈奴人十分喜欢汉朝进贡的缯絮和食物,中行说向老上单于指出:匈奴的人口数量不及汉朝的一个郡,之所以强大的原因在于匈奴人的衣食习俗与汉人不同。如今单于喜欢汉朝进贡的衣物食品,他们所进贡的物品不超过国内总数的十分之二,那么匈奴早晚会完全臣属于汉朝。希望单于把汉朝赠送的缯絮做成衣裤,让匈奴人穿上然后在杂草棘丛中骑马奔驰,让衣裤破裂损坏,以此显示汉朝的缯絮不如匈奴的旃衣皮袄坚固完美;把汉朝赠送的食物都丢掉,以此显示它们不如匈奴的乳制品方便味美。中行说随后教授老上单于的亲信分条记事的方法,以便他们统计人口、核算牲畜数目。

中行说日夜教唆老上单于寻找有利时机进攻汉朝。

在中行说的教唆下,前166年,老上单于背弃与汉朝的和亲政策,亲率14万匈奴骑兵攻入朝那(今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西北)、萧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杀死北地郡都尉孙卬,劫掠大量人口及牲畜,一直到达彭阳(今宁夏回自治区彭阳县)。老上单于派奇兵烧毁回中宫,匈奴的巡逻骑兵甚至到达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的甘泉宫,逼近汉朝首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附近)。汉文帝急忙派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调集兵车千辆,骑兵十万驻守于长安,又任命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宁侯魏遬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前将军,调集大量兵车和骑兵攻打匈奴。汉朝在调兵期间,老上单于率军在塞内劫掠一月后撤离,汉朝军队无功而返。此后匈奴每年都前往边境劫掠,其中以云中郡和辽东郡的受害最为严重,代郡也有万余人惨遭杀掠。直到前162年匈奴重新与汉朝和亲,两国才罢兵休战。

Show thread

亲戚在富士康所在的郑州港区事业单位工作,说富士康第一批工人出走后他们就被派去收拾局面了,做一些苦力,打扫宿舍整理环境之类。办公室头头一开始还当个光荣任务,吹吹打打的去了,打一面大旗“港区XX,抗疫有我”,还拍照发公号;当天就被命令撤下来了。

第一批河南工人就推倒护栏默默地走了,高速上和田野里的就是这帮人。第二批补招来的工人闹事闹得大,这批工人的构成是:湖南人、四川人、退伍军人,村干部。这个组合是不是听上去就一股水浒之气直扑面门,最接地气的组织者和最有革命传统的实行者都齐了,活泼金属入水,那还能有好吗,警车都给砸了。而且退伍军人还是专门动员的,村干部是河南省政府下命令每村必须去一个,有时候真是看不出来你党是害怕群众运动还是欢迎群众运动耶?

我那亲戚的男丁同事们就再一次被征用去维持秩序,她一同事回来说一到现场就被冲散,赶快把大白防护服脱了,苟在角落里。路过的湖南兄弟还招呼他:走啊带你去闹革命!

comfy.social/notes/9ewqj4m2cd #多邻国 真的是我语言学习生涯中用到的「看起来非常棒实际上并不好」top1……一直很欣赏创始人及其团队的理念:教育就应该是免费的、大家都能得到的。然而多邻国的学习方式和内容都不太利于语言学习。

1.句子没有清楚的语法解释
网页版以前是有的,现在不清楚,但app上没有。这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是非常灾难的。我经常看fb小组里很多人提问弱智问题,我的学生刷多邻国刷到一半也会截图来问我,就因为多邻国本身并没有对语法进行解释。如果有解释,他们就没必要问了,看一遍自己就懂。就算要问,也是问没那么弱智的问题。没有语法解释就学句子,简单句还好,稍微难一点的就越学越懵。

2.无法预览整个单元内容
和1.搭配,继续越学越懵。

3.学习模式提倡卷,非常鸡娃
排行榜也就算了,多邻国的催命推送真的令人不适。以嘲讽的形式督促用户学习并不是一种好方法。

最重要的一点:

4.例句很离谱,生活中用不到
就算离谱例句能加深人类对生词的印象,但日常生活中用不到,学了做什么?在fb小组里看到过学希腊语的用户调侃遇到希腊人,很想上前搭讪试试多邻国例句「水是粉红色的」……评论区一片欢声笑语。

我真的很不能理解,花时间精力做一堆练习学一堆生活中根本用不到的句子,图什么?图词汇量+1吗?

在这方面,语言学习类app #drops#memrise 都是做得很好的,尤其是后者。学到的句子都很实用,很生活化,日常生活中有机会用上。可惜的是前者免费版每天只能学5分钟,后者网页版免费app收费。(不确定现在网页版是否免费的,至少当年是免费的。)

Show thread

之前说的revolut更新被锁账号国内无法登陆的问题,最后让我找到了隐藏的chatbox(真的藏得很深。。)进去找人工客服了。验证身份需要拿证件自拍,我的护照被没收了,不过用身份证也可以。但是问题是,洋人,看不懂身份证……我又花了一个下午教客服看身份证…和对方对账对到三年前我在哪个超市花五块钱买了一包烟的程度……

三个小时后,对方还是说无法确定我是本人。
那一刻我气急攻心,脑子里只有一句我要洋人死。
客服还是说:还有什么可以证明你是你的东西吗?
我像打了三个小时的擂台一阵脱力的头晕目眩,甚至恍惚觉得她的工作很哲学。如何证明我是我,我是我身份证上的福建籍贯女人,我是2020年下午在布瑞小镇海边买的一包烟,我是tesco的折价厕纸和牛角包,是换汇的两笔1+999磅,复习半途而废退款的雅思,23节尊巴课,一辆骑了三个月摔伤腿又卖掉的旧自行车,二手沙发。

我最后说:注册的时候,我记得那是我到学校的第一天……我很饿,没有钱吃饭,也不认识任何人……你们公司刚开放邀请,说免费注册,会送新用户五欧,然后我那个中午注册了,接着一直在等,一直在等一直等……凌晨三点半,我的账户上有了那五欧,我在一个便利店买了果汁和四块大蒜面包,花了4.98欧

客服过了五分钟说great thanks!点击下列链接以更换你的密码。
事到最后我还是那个夜里又饿又冷,身无一物只有那点不必要的自尊,也不知道未来要怎样才能活下去,只是一脸茫然狼吞虎咽吃大蒜面包的女人。

冷知识:阿婆名著《无人生还(And then there were none)》中反复诵唱的昭告各人命运的童谣现在流传版本均以ten litter soldier boys开头(十个军人流落荒岛),但是这本书在英国最开始是以《ten litter niggars》为题出版的(见图),”And then there were none”是童谣的最后一句,被美国出版商取用作为标题(同时把正文改成了ten little Indians),而英国直到1985年才改掉初版标题,此时距阿婆离世已经十年。

也就是说在她活着的几十年间这本书就以这个极具种族侮辱性的标题流行、被改编、甚至成为全世界最畅销的几本书之一。

总说伟大的作品能超越时代的局限性,但伟大的作品也会被后人刻意掩盖其局限性,比如现在再次改编时没有人会提起《无人生还》的最初名称,比如很多名著再版时都会对其中刻板印象或种族侮辱的描述作改动(描写种族歧视的存在和使用种族侮辱性的语言进行描述完全不同),往好了想是为了让读者不受无关紧要的细节牵绊影响对书核心内容的观感,但从另一方面讲,美化作者自身存在的偏见和狭隘是否也是对读者的欺骗呢。

Show older

曳尾于涂's choices:

Qoto Mastodon

QOTO: Question Others to Teach Ourselves
An inclusive, Academic Freedom, instance
All cultures welcome.
Hate speech and harassment strictly forb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