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日本之後,英國終於也知道該減少援中這種蠢事了。
順便對那些哭么的NGO表示鄙夷: 維族兒童你們救不到,聲稱成脫貧大業的中國政府也不可能讓你們去幫其他貧困弱勢,整個中國哪還有你們甚麼事?
"中國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英國排第5,但英國2018年援助中國5560萬英鎊、隔年更多達6780萬英鎊;上述最新ODA規劃則占英國國內生產毛額0.5%,比過去少0.2%。拉布表示,將把一半預算花在非洲,另3分之1用於南亞和印度─太平洋地區,以促進「開放社會、加強貿易連結,並增進氣候變遷上的合作」,讓資金發揮「最大影響力」。"
"全球逾200個非營利組織,包括「救助兒童會」(Save the Children)、推展扶貧工作的「樂施會」(Oxfam)和「國際關懷協會」(Care International),視英國此舉為「對世上許多最邊緣民眾的悲劇性打擊」,呼籲英方收回成命。"
英國國會外交委員會的報告出爐:
"The report provides solutions, setting out the response required of the UK Government to stop the atrocities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committing against the Uyghurs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in the Xinjiang Uyghur Autonomous Region. The Committee recommends a range of measures that, together, will pressur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end its persecution of Uyghurs."
民意機關的議會總是比行政機關來得有行動力:
"中國在2018年購入倫敦東區、位於倫敦塔對面的英國皇家鑄幣廠(The Royal Mint)舊址,準備將位於倫敦市中心波特蘭街中國駐英國大使館遷移至此。這棟耗資7.5億英鎊(約台幣282.8億元)、佔地60萬平方英尺(約十個足球場大小)的新館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交管所之一,比位於倫敦南部沃克斯豪爾(Vauxhall)的美國新大使館大上三分之一。
但在交割儀式結束後的約3年後,2021年3月塔村區的區議會投票通過動議,將調查擬建的中國大使館所在地附近的道路或新建築物是否可以適當地重新命名,聲援具有歷史意義的標誌或具有中國意義的地名,以此來反對中國對人權的迫害,聲援遭到壓迫的少數民族,同時支持信仰自由和文化性。
其中提及的更名建議如「天安門廣場」(Tiananmen Square)、「香港路」(Hong Kong Road)、「維吾爾園」(Uyghur Court)和「西藏山」(Tibet Hill)等,個個都戳在中國敏感神經上。
英國《泰唔士報》報導,塔村區議會社會兒全主任科貝特(Ann Corbett)告訴當地警方和規劃委員會,擔憂議人士的活動可能對交通造成阻礙。根據最新人口普查,當地穆斯林居民比例高達38%,對於中共鎮壓維吾爾族穆斯林尤其敏感。"
前英相特拉斯的友台言論應該也是基於這個基礎上而發聲:
"ORB推算,台海衝突若是中國軍事升級所致,英國國防支出恐從GDP 2%上升至3%,再增添250億英鎊(9221億台幣)的財政赤字,使英國國家債務走上不可持續的軌道。而這還不是最糟情境,因為這只是「貿易壁壘合理升高,而非可能發生的全球解體」衝擊。"
"報導說,英國官員坦承對台海危險的了解太慢。英國人生活的每個角落都將立即感受到台積電停工的震撼。汽車產業將難以存活。根據美國智庫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台積電生產全球35%汽車微控制器。
榮鼎報告說,其他依賴台灣晶片的本土產業還包括「電商、物流、網約車、娛樂」。醫療設備備品,比如胰島素幫浦恐變得稀缺,「最終,如此規模的晶片短缺導致的社會與經濟全面衝擊,將難以估量,且可能是災難性的」。"
鴿派都這樣公開宣稱,顯然以往的戰略含糊已經被台海國際化這個新表態語彙所取代:
"戰爭爆發以來,俄烏與台海局勢時常被拿來做類比。布林肯說,全球之所以如此擔心台海爆發危機的原因之一,是因為這不是中國基與主權所稱的「內政」(internal matter),而是確確實實攸關全世界。
布林肯舉例,全球每天一半貨運通行台灣海峽,手機、洗碗機或汽車等全球日常用品所需的半導體,絕大部分也產於台灣。
他說:「若台灣因為中國侵略爆發危機,某種形式上會為全球經濟及各國帶來災難性後果,這是北京越來越常聽到的訊息。」"
換個角度看米國國務院的鷹鴿差異:
"透過布林肯這樣的詮釋方式,眼前這一個真相的焦點不在否定中國擁有台灣主權、不在「一個中國」的辯論上,而自然地是落在攸關各國經濟與戰略發展的生死關頭上。凡是高度依賴台海航運或半導體產業的國家,必須自問經濟體質是否強壯足以渡過這樣的災難,晶片製造取得是否已有相同的高科技供以取代,這些都是活生生且立刻判生判死的現實,這不僅僅止於一個領土主權完整或邊界爭議的問題。
在這個案例當中,兩組的真相內容說到底是同一個內容,但是表現態度迥然不同。龐佩奧願意用他的高度和平台說出台灣地位的真相,提出保護台灣未來的作法;而布林肯著力在說服國際認同台灣的現實是大家共同肯定的,台灣的未來不受中國發動武力威脅是世界的利益。"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67124&utm_source=newsshare-link
英國政府立場的正式轉變:
"2023年版IR(IR23)在「首相序」提到,俄羅斯對烏克蘭的非法侵略、將能源與食物供給當武器運用以及不負責任的核武言詞,加上中國在南海與台灣海峽升高的侵略態勢,恐讓世界日益被危險、混亂與分歧主宰,催生對威權主義有利的國際秩序。"
"IR23強調,英國長久以來的立場是,台灣議題必須透過台灣海峽兩岸民眾的對話和平解決,而不是透過任何一方企圖改變現狀。"
"最後一個提到台灣或台海的章節是「全域嚇阻、防衛和競爭」。IR23寫道,英國將致力維護台海穩定,並會在東海、南海反對任何單方面對現狀的改變。"
今年報告以台英雙方主體性的推進比去年更確實:
"外交事務委員會說:「如果不是為了避免冒犯(中國共產黨)而過度謹慎,英國能與台灣發展更緊密的關係。英國應該鬆綁對誰能與台灣官員互動的自我限制。美國與日本已經展現出,即使在最高階層,仍有可能進行溝通。」
外交事務委員會表示,倫敦應該與東京和台灣攜手,在網路與太空防禦能力方面展開3方合作。"
與其寄望中國作梗的CPTPP,不如寄望個別雙邊協定比較實際:
"台英ETP日前已經在倫敦舉行首次個別領域諮商會議,對於力拚減少中小企業使用數位貿易障礙等議題有共識。鄧振中表示,台灣希望藉英國打入歐洲,英國則盼從台灣開始發展亞洲關係,雙方都有需求,ETP談判對台灣的整體關係有正面影響。"
“外委會新任主席克恩斯是極少數致力推動跳脫英中關係框架,探索、推進台英關係的英國議員之一。儘管被視為「對中鷹派」並以此自豪,她主張「挺台不該僅是為了抗中」,台英關係本身就是值得專注討論的課題。
今年2月,克恩斯在國會下議院發起題為「英國與台灣的友誼及合作」的辯論,是下議院院會議場(主議場)首次有以台灣為主題的辯論舉行。”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21124034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