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政壇這兩年對中國議題的發言,比歐洲那些暮氣國家清醒多了。
「中國把我們所處地區不同據點軍事化,我們需要處理這個情況,也正是我們會集中注意的問題。」
「北京政府收復台灣的決心,是確實存在的,至少要在2049年中共奪權100週年前完成,必要時會使用武力。」
美國持續強化西太平洋盟友實例中.
"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23日發佈聲明 ,表示國務院已批准向澳洲出售12架可掛載武裝的MQ-9B無人機、15個雷神多光譜瞄準系統、16個Lynx AN / APY-8雷達、12枚Mark 82炸彈,以及多項後勤零件、電子系統、武裝套件及人員培訓計畫等,軍售總價為16.51億美元(約新台幣459億)。"
完全是針對西太平洋戰爭預做準備。
「杜登提到,美軍可能會加派軍力進駐澳洲;他認為這是符合澳洲和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
根據澳洲國防部網站資料,美國陸戰隊輪駐達爾文部隊(MRF-D)從2012年起在澳洲北領地接受乾旱地形訓練;從2012年的200人,到2019年已多達2500人。
澳洲廣播公司(ABC)今天報導,杜登在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的會議中提到,未來可能會有美國軍艦駐守於澳洲西澳州首府柏斯市附近的斯特林皇家澳洲軍港(HMAS Stirling)。」
"美國不止在兩次世界大戰與澳洲、紐西蘭組成的部隊並肩作戰,直到今日三方仍簽有「澳洲、紐西蘭與美國安全條約(ANZUS)」,當任何一方受到攻擊時,其他簽署國有出兵協防的義務。雖然紐西蘭後來因為無核家園的政策,要求美國配備核子武器的海軍艦艇不得進入紐西蘭港口,而導致美國決定暫時中止對紐西蘭履行義務,但美國與澳洲的部份仍然不受影響。美軍不止與澳洲有廣泛的軍事合作關係,更在澳洲北部的達爾文港駐紮海軍陸戰隊,是美國干預南海地區爭端的重要預備部隊之一。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澳洲、紐西蘭與美國安全條約」過去的重要爭議之一,就是適不適用於台灣。當兩岸爆發戰事,美軍介入時,澳洲是不是需要遵守這個安全條約,協助在台海作戰的美軍,這與「美日安保」條約適不適用於台海戰事,有非常類似的情況。"
"當英國在1970年代決定削減在東南亞的軍事部署,以避免虛耗國力時,就是由澳洲取而代之,負責維繫當時東南亞部份國家的反共陣線。由英國、澳洲、紐西蘭、馬來西亞、新加坡五國所簽定的「五國聯防條約(FPDA)」,讓馬來西亞、新加坡這兩個大英國協國家在遭到攻擊時,英國、澳洲、紐西蘭可以出兵救援。而在承平時期,則由澳洲主導防務工作,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馬來西亞、新加坡的空中防務,一直是由澳洲指揮與支援。澳洲空軍的戰機不止曾駐紮在馬來西亞的空軍基地,新加坡部隊到澳洲進行移地訓練也未曾終止過。"
戰狼中國終將澳洲推成了一個核武國家:
[ Before now, the US has only shared its nuclear propulsion technology with the UK, in an arrangement dating back to 1958, but a senior US official said “This is a unique set of circumstances.”
Nuclear power will allow Australian attack submarines to remain at sea for as long as five months and operate more quietly than the country’s existing Collins class diesel powered vessels, allowing them to better evade enemy detection. ]
值得期待法國接下來會出甚麼招挽救煮熟的鴨子...🤣
"綜合外媒報導,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表示,澳洲將在潛艦建造上與美國及英國密切合作,未來會在南澳的阿得雷德(Adelaide)建造新潛艦,潛艦計畫將在未來18個月內制定。"
"過去澳洲曾和法國造船公司「海軍集團」簽訂400億美元的潛艦建造合約,希望新銳潛艦群能取代已服役20多年的柯林斯級潛艦。不過在澳洲與美英組成同盟後,澳洲與法國簽訂的計畫可能就此生變。"
元老院從戰備增產角度考量澳洲建造核潛艦:
[ But the plan calls for a major investment to boost the U.S. capacity to produce submarines.
“I think it is a force multiplier,” said Rep. Joe Courtney, a Connecticut Democrat whose district includes the submarine manufacturer General Dynamics Electric Boat. “Don’t count out the U.S. industrial base to grow and take on more work.”
Building a nuclear submarine is a lengthy process. Though the Navy has budgeted for two attack submarines a year, the U.S. had been producing them at the lesser rate of 1.5 annually during that period, based on the latest figures provided by the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said Bryan Clark, a senior fellow at the Washington-based Hudson Institute. It takes roughly six years to build a sub, Mr. Clark said. ]
今年澳洲武力值節節上升:
"除了200枚組裝完成的戰斧五型巡弋飛彈、20枚的戰斧四型巡弋飛彈以及其作戰系統與戰區任務規畫中心之外,還包含了裝備的維修、訓練和各式後勤技術相關的維護服務。
綜合外電報導,這已是澳洲、美國、英國在2011年簽訂的三方安全協議AUKUS後,美方第二次的提供關鍵軍事裝備澳洲軍方,"
澳洲在本世紀扼守太平洋戰區的戰略地位:
“美英澳同盟將2027視為建立以西澳為輪換部署基地之核潛艦支隊的時間點,顯示這個計畫與其應對台海緊張情勢是直接相關的。以核潛艦長期潛伏與易於匿蹤的特性,加上維吉尼亞級潛艦也可以發射長程巡弋飛彈,這個新成立的核潛艦部隊以及未來在英國與澳大利亞的新式「阿庫斯級核潛艦」聯合,代表美英澳部隊在台海有事時的作為,除了會封鎖麻六甲海峽、龍目海峽、巽他海峽等銜接南海的海峽之外,也可能會在巴士海峽、甚至是宮古海峽展開對中國的反向封鎖戰,並保留匿蹤攻擊中國本土軍事設施可能性。這也是為何中國看到美英澳同盟發布其核潛艦計畫的細節後,會暴跳如雷的原因。”
澳洲為最可能面臨開戰壓力的北方據點補充武備:
"目前澳洲的「海神式」反潛機已在南海巡邏,也曾在日本空軍基地執行聯合國安理會對北韓的制裁。康洛伊表示,升級「海神式」反潛機,將加強對澳洲「海洋利益」的保護。
另外,澳洲擬向美國購買1架MQ-4C「海神」(MQ-4C Triton,又稱「人魚海神」)無人機,使機隊總數增至4架。當無人機抵達澳洲後,將部署在北領地的廷德爾皇家空軍基地,由南澳省的愛丁堡皇家空軍基地人員遠端操作。
康洛伊說,購買額外的無人偵察機將加強澳洲亞北部基地的行動,這是《國防戰略檢討》(Defence Strategic Review)報告中的優先事項。"
澳洲催貨,英國跟進:
"英國國防大臣夏普斯(Grant Shapps)本月1日表示,當局已簽署價值40億英鎊(約新台幣1573億元)合約,為SSN-AUKUS新一代核子攻擊潛艦計畫的下一階段提供資金。"
澳洲人講話超直接:
"他在全國記者俱樂部(National Press Club)發表演說時,將澳洲面臨的情況比擬為二次大戰前的局勢。他說:「這場軍備競賽為自1945年來規模最大,這也是為何我駁斥…澳洲某種程度上在加劇軍備競賽的說法。我們是在因應這場軍備競賽。」"
"康洛伊說,澳洲的核動力潛艦艦隊在承平時期將用於蒐集情報,在戰爭時期將用來打擊敵方目標。"
澳洲水下戰力責任越發吃重:
"三國防長此次會商後表示,他們將在多個軍事系統上部署先進的AI演算法,包括P-8A「海神」反潛機,以處理來自各國聲納浮標和水下探測設備的數據,同時也將在2030年前,於三國設置新的雷達偵測站,建立深入觀測太空達3萬5000公里的能力。此外,三國還將在量子技術上進行協調,以協助導航和武器方向,從而能夠精準鎖定目標。三人強調,這些共同進展將有助於及時進行大量數據運用,以提高三國的反潛作戰能力。
三人還表示,計畫整合現有潛艦上魚雷管發射和回收水下無人機的能力,以進行水下攻擊和情報蒐集,「這種能力提升我們水下部隊的射程和能力,也將支援澳洲最終的新型SSN-AUKUS級潛艦」。不僅如此,這三國明年也將舉行海上聯合無人機演習,強化三方聯合操作無人海上系統,包括其規模和複雜性,以及共享和處理海事數據的能力。他們表示,這項行動對於遏阻中國海上擴張至關重要。"
聯合聲明幫這筆交易及技術輸出做背書:
"聲明中提到,根據三國協議,美國打算在2030年代向澳洲出售3艘維吉尼亞級核動力潛艦,並保留另外兩艘的購買權。協議中指出,美國與英國的潛艦將部署於西澳,協助訓練澳洲船員,最快在2027年就會開始部署計畫。"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238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