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豆瓣的一条高赞短评说《猪猡之王》的女警人设恶心、优柔寡断,她的存在对剧情毫无影响。可是如果将这个人物设定为男性,将案件冷静缜密地抽丝剥茧,并在查证过程中以高度的耐心、良知、正义感和共情力去寻求真相,在存有歧视的职场环境和罪犯之间斡旋,只怕更像是天方夜谭。更别说直接抹杀这个人物的存在,会对剧情推进造成多大的阻碍。
《瞬息全宇宙》的主创原本设定主角为父亲,但在写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男性角色无法呈现如此多重的矛盾,表现出在极其低谷时靠信念和爱翻盘的深度和层次,因此自然而然地换成了女性角色。
其实我认为不需要刻意创作什么大女主的戏,破除影视剧中的性别角色平面刻板化的唯一方法就是创作者去体察现实生活中的人并遵循创作规律,将最本真的情感注入人物内部,一切就如水一般开始流淌。
昨晚把《我在伊朗长大》翻出来读,一边流泪一边想着,中国的孩子都应该看看,没有比这更好的历史教育了——明白自己接触到的信息、正在经历的和可能将会经历的究竟是源于什么。那些愚弄人的宣传、对活生生人的迫害以及主人公们不屈的抗争,会播种在每个人的内心,看过了,就会渐渐长成不一样的大人,即使只是再微小的变化。但我又不免暗暗心惊,这样的书,以后的孩子还有机会读到更多吗。每每看到学校印发的中小学必读书单,我都会一阵眩晕。把孩子当成低智的灌输容器,向家长倾销作协生产的有毒废纸。现下没有几本像样的儿童文学,看不进去自然会导致对书的厌恶,因为他以为那就是一切,而后老师们、专家们痛心疾首,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爱阅读。
Say some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