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窗台上听到楼下俩小孩聊天,小男孩兴冲冲地说:“你这句话放在网上一定有好多人骂你嘞,肯定还会骂上热搜的!”想到前几天和一个小孩聊天也听到他说类似的话。我很难想象在孩子们眼中,互联网已是多么污浊不堪。当时在中小学的课堂上,我们都还是那么真诚地相信网络是利大于弊,并且指向一个理想中的国度。

看到豆瓣的一条高赞短评说《猪猡之王》的女警人设恶心、优柔寡断,她的存在对剧情毫无影响。可是如果将这个人物设定为男性,将案件冷静缜密地抽丝剥茧,并在查证过程中以高度的耐心、良知、正义感和共情力去寻求真相,在存有歧视的职场环境和罪犯之间斡旋,只怕更像是天方夜谭。更别说直接抹杀这个人物的存在,会对剧情推进造成多大的阻碍。
《瞬息全宇宙》的主创原本设定主角为父亲,但在写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男性角色无法呈现如此多重的矛盾,表现出在极其低谷时靠信念和爱翻盘的深度和层次,因此自然而然地换成了女性角色。
其实我认为不需要刻意创作什么大女主的戏,破除影视剧中的性别角色平面刻板化的唯一方法就是创作者去体察现实生活中的人并遵循创作规律,将最本真的情感注入人物内部,一切就如水一般开始流淌。

《如雪如山》后劲真大。当时看完并不觉得十足的好,但一旦空下来,从前的校园生活、家庭场景还有社会经历,那些和人相处的支离片段,时不时地翻涌上来,一种呕吐之感。

真是脸都不要了,老幼病弱,以为个个都是武松么?也须知当时上虎山的,除却被征召的猎户,就是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最终硬头皮上的武松,一则因为苛政强迫,一则因为爹味发作,有什么可得意的。

没有一点过年的气氛,这几日听着窗外的哀乐和鞭炮声,只是感觉很悲哀。

很难不怀疑他是想清零老年人🖕

昨晚把《我在伊朗长大》翻出来读,一边流泪一边想着,中国的孩子都应该看看,没有比这更好的历史教育了——明白自己接触到的信息、正在经历的和可能将会经历的究竟是源于什么。那些愚弄人的宣传、对活生生人的迫害以及主人公们不屈的抗争,会播种在每个人的内心,看过了,就会渐渐长成不一样的大人,即使只是再微小的变化。但我又不免暗暗心惊,这样的书,以后的孩子还有机会读到更多吗。每每看到学校印发的中小学必读书单,我都会一阵眩晕。把孩子当成低智的灌输容器,向家长倾销作协生产的有毒废纸。现下没有几本像样的儿童文学,看不进去自然会导致对书的厌恶,因为他以为那就是一切,而后老师们、专家们痛心疾首,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爱阅读。

用笔书写是最有获得感的学习体验 :ablobcatreach:

Qoto Mastodon

QOTO: Question Others to Teach Ourselves
An inclusive, Academic Freedom, instance
All cultures welcome.
Hate speech and harassment strictly forb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