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还年轻,所以对“落后于社会”“赶不上潮流”无动于衷,甚至引以为荣,冷眼旁观人潮涌动,自己安全悠闲,毫不惊慌,以为自己已经到了泰然自若的境地,实则只是一种不曾感知他人境况的傲慢。年轻人总是被偏爱的,年轻本身就是来自时间的偏爱,新生总是时代的核心,总是一出生就站在了舞台中央,乘着历史的方向。但等时间有了新的偏爱,我们的舞台灯光渐暗,我们自己也变得笨拙昏沉,那些曾经无所谓的脱节终于也会成为我们自己的噩梦。虽然现在我还算年轻人,但偶尔也会感受到一种来自时间的挤压,好像一种无休无止地催眠,它使用一种我偶尔听不懂的语言,谈论我偶尔不理解的事物。我明白,当有一天我完全听不懂、不理解的时候,世界向我照来的光终于彻底消逝在我肩上。每次听长辈说起一些因为“跟不上”而闹出的辛酸笑话,我还不能完全体会那种在日常生活里如临大敌的惊惶与“给别人添了麻烦”愧怍,只是在心里泛起无限悲哀。世界的光啊,疾速照耀年轻人的时候,也慢一点从其他人身上褪去吧。
最近有点困惑。觉得是不是我爱过的人太少了,所以才会有许多这样那样的心情,这些算不算多余?很多状态的产生,美化与丑化,甚至浪漫,甚至其他,会不会只是因为没有经验,只是因为没有爱过也没有被爱过所以才觉得很新鲜?就像第一次坐飞机的心情,第一次给别人做一顿饭时的心情,都是之后再怎么飞、再做多少顿饭都不会再有。谈恋爱肯定不是坐飞机或做饭,但是是否也存在着前几次与后来数次的差异呢。那些患得患失的时候、按捺不住的时候、情绪失控的时候,是不是等完整地经历一遍或几遍之后,下一次就可以体面一些呢。不是说下一次就不坦诚了,下一次也是坦诚的,但是人总会轻微地发生变化,哪怕不是因为谈恋爱,就像长大,长大也会让人轻微地变冷淡一点。但那种冷不是装的,不是不想真诚,就是能触动情绪的点变少了,心变大了,或者变小了。
今年毕业了,总算是在社会主流模板中达了标,无论是出于主动还是迫于需求,路上多少荒腔走板,总之这一页快速揭过去,毕业了。这半年没有忧虑毕业论文的时候都在忧虑未来,一个模糊的笼统的外在的未来,一直在想自己要做什么,会做什么,想做什么。想了半年,抓住不同的人慌里慌张地丢过去一箩筐问题,再抱回一箩筐别人的答案,慌里慌张地找哪个模型能把我扭一扭塞进去。心里漠不关心的那一面总在偷笑,看着慌慌张张的我,因为知道没有答案是合适的。答案找不到,得自己去创造,对吧,道理如此。今天下午三点钟起床,在手机上浏览招聘广告,现在的岗位划分太细了,有些岗位的描述词我都看不懂,迟钝地,仍在偷笑。漠不关心地想着连入哪一行都还没决定,迟迟不决定,故意不决定,是不是就是在贪婪地享受可能性?只要不决定就好像所有决定都在我手中。只要不迈出第一步,我就能通向每一条路。有效的精神胜利法。说找工作,我想要的太多,我想要休息,想要提升,当然也想要很多钱,想要假期,想要与人接触,想要学新东西。把所有我想要的条件都列上后再做排除法,可以不学新东西,可以不接触人,可以不要假期,可以不要很多钱,可以不提升,也可以不休息。徒劳的排除,因为我怎样都可以,在没有尝试的时候,觉得自己什么都能行。三点半我起来喝了一杯咖啡,突然想起最近一直好奇犹太复国主义是怎么回事,随便输点关键词就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十分钟后想起应该倒一趟垃圾。我家楼下有十三个垃圾桶,为了全面贯彻垃圾分类,我站在一排绿红黑蓝黄的垃圾桶前认真学习了一下分类规则,厘清不少误区。回到桌边,几乎忘了自己已经毕业/失业一个月,几乎忘了还要找工作。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