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内容,发在豆瓣和发在长毛象上反差好大,微妙的是,这个差别恰恰是因为长毛象不允许带评论转发,但是每条回复都能单独以广播形式呈现在TL上,还会和上文连续起来,让人看到一条马上可以找到上文是什么,相关的讨论又有什么。但是在豆瓣,转发一方面字数有限,无法把话讲清楚,如果想讲稍长,后续内容就只能单独放进另一条广播。其结果就是很多人只转发你中间的补充信息,根本没看到你前面说什么,就迫不及待评论起来了。
有了这段时间的对比,我发现豆瓣上(或者也包括微博)很多无意义的争论和误解,就是因为这样的产品设计造成的。而且也不仅仅让争执和人身攻击更可能发生,还让解释的成本变得非常高。在长毛象上你解释一句,也会直接显示在原文下,在豆瓣这类平台,则可能你要不断去各种人充满误解的转发里一遍遍解释。
豆瓣或者微博的这类社交网站的设计其实完全是可以改进的,为什么不呢,因为这种对用户友好的改进,其结果可能反而会降低用户活跃度。一个和睦友好,可以理性交流、深度交流的社区,也不够“热闹”,无法让商业网站盈利,豆瓣已经因此吃了很多年亏了,当然不能继续那么“公益”下去。
可是长毛象作为一个完全开放的非商业的社交网站框架,可以完全自治,所以也就可以无所谓什么“用户活跃度”,不需要设定和完成KPI,所以才可以更无所顾忌地去改进设计。
用长毛象到现在,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可以畅快地表达,不担心被锁被审核被删掉,而是可以更平和友好地和人讨论问题,不需要一次次被搞得焦躁或者被喷子纠缠,甚至被人刻意歪曲本意。社交网站不是必然会把想表达自己观点的人变得躁狂的,我们明明可以更好地享受网络社交。不这么对比,都意识不到自己以往被坑掉了多少交流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