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_song 我认为就像可维修权,应当立法硬件厂商必须在设备发布后一定时间内(如两年)提供软件支持。如果在此期间因为倒闭等原因做不到、超过法定期限后停止软件支持,就应开源有关代码。
@fulkrum 事实上他们确实支持了一定年限,但我们都知道这些旧设备实际能工作的年限远远更长。我看了半天,总觉得矛头应该指向Linux内核。
@leo_song Linux内核确实也有责任,如果是BSD风格的软件或许能和闭源软件更好地协作……
@coelacanthus @leo_song 我有两点看法。
自由软件项目的发展局面好坏,时势、项目在业界的地位或者说「生态」比GPL与否重要得多。人们常以BSD系统半死不活、商业公司反馈代码少证明GPL之于Linux地位的重要性,这是常见的误区(myth)。许可影响确实有,但真正重要的是专利纠纷让386BSD错过了x86个人机飞速发展的几年,等诉讼结束Linux这架纸飞机已经上天拉客了。今天在FSF外,你会更多见到MIT等非GPL协议,LLVM、Python……没人担心代码反馈率,只有厂商自己担心闭源分支能否持续维护。扯远些,语言设计同理,Julia再好也卖不过114514种Numpy兼容实现。
此外,我们应该正视商业社会需要闭源这一现实,逃避这点只会带来更多的麻烦,往往也无益于获取更多的自由。你以为GPL能倒逼硬件厂公开驱动,最后得到的就是加上隔离层的闭源驱动,同时用户体验极差。相比这样互相折磨,或许不如走立法途径,可维修权运动珠玉在前。比如规定产品发售若干年后,应公开必要的资料和代码,以资维护。这部分观点政治意味浓些,不过说到底自由软件运动本就是场政治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