橱柜里的谷和粮,是大米、红豆、燕麦、玉米和一种叫 Moong Dall 的扁小南亚豆子碎,熬了粥。在我看来腊月初八的八不该代表一定得凑八样,再说文言里的数字又多是虚词。盛出来尝没有味道,又放了香蕉、圣诞季买的巧克力裹果干坚果和一点蜂蜜,这样又凑成了八样。我说不上来,也不在乎腊八粥究竟该是甜的还是咸的,记忆里这只是寒假临期末考前的一天,父母依旧上班的一天,和平常一样吃好吃的的一天。也许有八宝粥或八宝饭,但是平时也可以吃八宝粥和八宝饭,在我脑海里它们与腊八并不紧密相连。就像八宝鸭一样,它们是一种搭配和处理食物的方法。

所谓某种文化的遗产,是这样私人的东西,是我及我的经历的总和。你无法去找到一群一模一样的人,把他们放在一起贴上标签,说“他们都有某某文化的遗产”。

至少,在我的故事里,你不能,因为这是我的故事。

因此所有二代或三代移民寻根问祖的故事都让我觉得疑惑。如果“自我”是指,如果你在父母的国家长大或停在父母的国家,就可以轻松明白的东西,那么世界上会少掉许多各式各样的危机。

亲爱的,在布鲁克林或伯明翰或亚马逊丛林找不到的东西,去到保定或加尔各答也是找不到的。

@lilythepooh 我觉得很多寻根问祖就是去找一个文化的幽灵。大约就是一些父母或者祖辈和当地一些习惯上的不同甚至观念的隔阂,孩子们不知道是哪里来的,父母亲自己也解释不清楚,要回去父母的文化看看才能理解。

@AlehpH0110 不过文化上的习惯也是一个变化的东西,如果要寻找的是过去时空中的一点,在时间机器发明前未必能找到。我三年多没回去了,我就不会抱什么东西没有改变的指望,就像我已经习惯了每个人都和他们周围不同。

这样看你说“幽灵”倒很合理,因为不是切实的。

@lilythepooh 嗯……我觉得习惯倒是很小的一部分,也是最容易变化的一部分。
但以我来说,我就一直不清楚为什么我父母对出国很向往,完全不会出现其他家庭里面害怕孩子出国就回不去的心思。后来回老家才知道,像父亲那边家族以前是下南洋的潮商,旅居在外本来就是家族传统,所以到现在这辈都一直没有要留在故乡这种思维。

@AlehpH0110 对,像这种是家庭内的故事和习惯。家庭内的气氛也许更影响我们成为怎样的人,但是和所在地方的其他人(“故乡”)没有那么大的联系,不然小学同学都会变成终身知己(实际上稀少)。

@lilythepooh 如果是地方的话,与其说是名义上故乡,不如说是“父母成长的地方”。要是理解父母是在怎样一个环境下长大的,多少也能发现一些联系吧
(比如说回去看了所谓的祖屋就知道我爹为何那么擅长种东西养动物以及对付鹅,因为附近就都是田地啊,还养鹅

@AlehpH0110 我的态度是:好吧我了解他们的世界了,可以作小说素材。但是我不会让这影响我的世界的。不过像你说的这种故事我因为总是听爸妈说,就不会回到实地看才明白——回还是回去过的,大家族有着各种半封建的麻烦,从而感受不到寻根问祖的激动和必要性……

@lilythepooh 啊,你爸妈要是愿意说其实就挺好啊。我爸妈就是自己不会说,整个人都只关注眼前,从来不提过去的事情,所以很多事情需要我自己去挖掘才可以明白。

@AlehpH0110 对小朋友来说就是听故事嘛,家长里短多听听一切八卦尽在掌握(划掉)不过像你这样想知道,最后挖掘到也是好的。

@lilythepooh 有时候我觉得我挖掘的版本可能比他们说出来的还好吧……有很多细微纤柔的东西,他们自己太习以为常会忽略掉,但我作为学艺术的加上实际上是不同环境的人,其实能感受得更细致。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Qoto Mastodon

QOTO: Question Others to Teach Ourselves
An inclusive, Academic Freedom, instance
All cultures welcome.
Hate speech and harassment strictly forb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