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当时附中校长给我们开班会,一位学姐从国外回来,分享高考经验(附中本科出国的人也会参加高考,帮学校刷平均分),然后去参加活动匆匆离开,副校长用赞赏的语气说,“家教严格,她弹钢琴时妈妈会在旁边用一个尺子打她的手,孩子没少挨打”

小粥用发言的音量说,但是打小孩不对的
我立刻也说,嗯,真的不对
其他同学也点头和小声说话起来

副校长搪塞了几句,最后说各家有各家教育方法吧,你们看这个学姐是不是也还是很开朗阳光;然后转移话题

总之,一个这样的小粥,比一个那样长大还开朗的学姐好像更难得,小粥是我最后认识的一个这样的人

毛象首页依然开始聚众磕11,我好快乐(喂

瑜伽修行者里有一种,在吃东西时持一个手印的传统,大意是提示自己吃这个东西是因为你的精神体需要吸收能量,就跟你的身体也需要(物质形式的)能量一样,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这两者的区别和关系,不然胃通过消化食物把能量输送给精神体的过程就会变成无意识活动,时间久了人就会忽视"进食"这一行为的本质。我挺喜欢这个概念的,感觉跟学化学差不多,这学科里面的知识通常都是以一个"大型块状物"出现的,比如TLC,看上去就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块硅板上的水渍和污点来判断某个液体里有多少种化学成分,这个知识是种烹饪食谱一样的东西,即便不考虑太多背后的过程与原理也不妨碍你做成这件事。

但如果你凑近去观察这个"知识块",会发现里面发生的事情太多而且太快了,像是"被溶解""毛细作用驱使mobile phase在硅板上攀爬""物质会自行判断是否要停在某个位置上""被硅拖住的分子"... 这些事情在人类尺度的时空下是很难直观想像出来的,你必须让思维呈毛刷状展开,尽量感知毛刷上每一根纤维是如何与某个事件接触的,这样才能间接的让这个知识块在脑海里变得生动起来,当然就算它不怎么生动也不影响你在脑海里存储和使用这个知识块,只不过这种状态很像是,构成这个知识块的"粉末"被一种无意识的力粘合起来了,你无法随意把这个知识块上的一部分掰下来使用(品尝其滋味,丢进别的溶液里等等)而已。

学习这类东西就类似于品尝美食(?),重要的倒不是把肚子填满或是追求口腹欲,而是进食时非常适合进行development of sense:训练自己去感受食物的层次,分辨食材和烹饪手法的差异,并整合成某种美感,就像是长期接受训练的画家可以从自然对象里抽取线条轮廓,区分出微妙的色彩差异一样,是件有助于精神健康的事情。

*当然也会带来成倍的痛苦,不过这个是我也想不太清的东西了

@jiumi 就无论从各种文化里的生死观还是从无神论角度都说不通的……1202年了还有这种人也是令人绝倒。

当然我在2020年想明白的一件事之一就是,很多人发表一些言论不是为了讨论事件、分享心情或寻求真理。ta们的字里行间其实是想强调“想当年我在扭腰的时候”“我和大牛谈笑风生”“我知道你不知道的XXX知识”,总而言之“我比你优越”。

年轻的时候会觉得人家好厉害我好渣,后来觉得ta说的这些“上等人条件”做没做过又说明得了什么呢,有多惨才会拿这些东西来装裱门面寻求安全感。总而言之,套用一句烂俗网路流行语就是——

Show thread

这种生死之别的忌讳感觉仿佛也是一种当代发明,各地民俗文化展现各种各样的生死观,这人言论可以说是代表最糟的一种。

真想知道这人还敢继承死人的遗产吗,不吉利的呀(阴阳怪气

Show thread

跑出来哼哼唧唧“这个XX可是来源墓葬出土文物的文创,你们居然一点都不忌讳地把它当摆件”的酸腐先生们,是一点都不如普通文盲,看到一个东西花花绿绿好看就摆起来看。

转自微博@鱼拉维亚
大概是五六年前吧,看到过美团的一个广告,内容是一个女生将内裤脱到了脚踝的位置,具体文案记不得了,印象里蛮低俗的,后来就决定不用美团的产品。一直到出了国,也没怎么用过。

这其实是我个人的一个洁癖,我无法说服自己能给一个道德价值上我不认同的公司掏钱,所以有时候看到某个公司做出了什么我不认同的举动,我都会下意识告诉自己,不要用。(当然我认为抵制抄袭电影最好的办法也是不要看,不要讨论,不过那扯远了。)

但随着中国的互联网进程加快,你会发现,你隔三差五就会被这些公司触碰一下,后来的神州租车,绝味鸭脖,杜蕾斯,京东,百度,腾讯,阿里,滴滴,360,饿了么,一直到这两天的拼多多。天啊,这些年我给自己列的清单我都快数不清了。你逐渐明白一个事实,如果保持着这样的道德洁癖,显然你在中国是活不下去的。你会发现,你的清单只会越列越长,最后的结果,只会像是一个特工在穿越重重机关的密室通道,小心翼翼地活下去。

当然我是比较幸运的,大部分时候,我不需要和他们打交道,也就不必面临道德困境,这的确是一种幸运。

然而更令人难受的是,即便出过一次次各种各样的丑闻,你会发现,那些公司只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越过越好,人们常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但这种记忆只存在于少部分人在多年前打开过的一个网页中,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出了这个讨论圈,根本不在乎这件事。

我没有想要指责任何人的意味,毕竟生活在这里,如果你一直保持那么高的洁癖,那么最后的结果将会是最终无路可走,也许只能选择躲进深山老林中。如果是我,我也会选择用,毕竟我也是一个还在用微博的人。互联网的每一次下场和厮杀都是风卷残云,事了拂衣去,留下一片狼藉,根本没得选。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变成了,在每一次的舆论过后,大部分人看不到也不在乎,小部分人只能捏着鼻子继续用。互联网公司们在舆论过后,迅速靠着一波红包和补贴们越过越好,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困境。

我相信拼多多们也会越过越好,这是一定的。毕竟在中国有着如此蓝海的市场,没了拼多多,还会有下一个什么多多,没了饿了么,还有有下一个什么了么,他们照样会用着同样的方式攻城略地。只是我想说的是,当你发现每一个进入这个系统内的公司最后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你会不会意识到,本身是这个系统出了问题。

m.weibo.cn/7447697297/45914760

@我还能怎样123:绝味的厌女海报使我拉黑了这家,百草味的零食分男女,加上全棉时代恶心的广告让我不得不认识到一件事——即你在拉黑这家之后想找同类替代的时候其实是有点害怕的,你不知道下一个会不会蹦出来这种情况,因为ta们没有价值导向,在一个为金钱杀红了眼的时代,普世价值不重要,并不妨碍赚钱。

Show thread

看完了Akram Khan的《陌生人/Xenos》,作为舞蹈剧场它没有具体剧情,但足够具象对观众很友好。主角惶惑、茫然、肮脏,但那些生活片段、情绪变化刻在肢体动作与反应里,然后你可以自行拼凑出他的身份与经历:
他是传统舞者,殖民士兵,和一名亡者。

#剧场鸭

我记得我很久以前在网上看过一段话,大意是说,以前的学生比普通老百姓知识都多,所以学生运动是有意义的(指五四之类),现在的学生懂的已经不见得比其他人多了,所以现在学生运动的概念就是扯淡。
当时我小还被唬得一愣一愣的,现在回头看,这可不就是中年男人在讲“老子懂得最多小屁孩懂什么”吗。(

再次感叹会做饭实在太好了,看到啥想吃就能吃啥,简直呼风唤雨!

2021第一个星期都快过完了我才想起来搞 best nine 2020 (当代独特仪式惯例之一种,把部分数据献祭给来路不明网站以满足虚荣心和获得发博素材)。往年早就被各种社交媒体上晒 best nine 的帖提醒着去弄了。看来大家度过了没多少照片可晒的一年……

@utterdisorder@m.cmx.im 没事这个我也疑惑了好久……

但是这跟本厨房剪刀五分钟剪头女孩又有什么关系呢。

高中后报复性狂留长头发的瘾,读本科的时候过完了。偷懒大过天,洗头没耐心……但是头发太短也有其不便,就像刘海有其不便一样。现在我有一个发长舒适区间,只要在这个范围里波动就没关系(并且至今没有过刘海)。

Show thread

@utterdisorder@m.cmx.im 可能这个“短”就是“少”的意思?

和朋友打电话聊到最有意思的事情:阿布扎比很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产品都要去给一个组织认定这些金融产品是“清真”的,因为古兰经说“真主准许买卖,而禁止利息”,所以金融产品必须得给人认证不是古兰经禁止的所谓“里巴”😂

RT 这个如果有料理机或者现成栗子粉我还是愿意试一下的。

栗糕,以栗去殼,切片曬乾,磨成細粉三分之一,加糯米粉拌勻,蜜水拌潤,蒸熟食之,和入白糖。 (《清稗类钞·饮食类·栗糕》)

Show older
Qoto Mastodon

QOTO: Question Others to Teach Ourselves
An inclusive, Academic Freedom, instance
All cultures welcome.
Hate speech and harassment strictly forb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