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想起了罗伯斯庇尔为德穆兰辩护那段话让我想到什么,就是《尤里乌斯·凯撒》里安东尼在凯撒葬礼上说的那段,明面上向着东其实一直在把听众往西引……

《孟加拉无指纹家族在数字时代面临的困扰》 22 岁的 Apu Sarker和他的家人住在孟加拉国拉杰沙希北郊的一座村庄里。直到最近,他都一直是一名医务助理。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农民。Apu 家族里的男性似乎都有一种基因突变。这种突变非常罕见,被认为只会影响相当少的家庭——他们没有指纹。在其祖父的时代,没有指纹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指尖上那些微小的纹路已成为世界上收集最多的生物特征数据。从机场通关到选举,再到打开智能手机,对指纹的需求几乎无处不在。从 2008 年开始,孟加拉国的国民身份证、护照和驾照,甚至购买 SIM 卡时都必须录入指纹。如今他家中所有的男性成员都只能使用以他母亲名义注册的手机卡。这种罕见病被称为皮纹病(Adermatoglyphia),患者名叫“SMARCAD1”的基因发生了突变。 | solidot.org/story?sid=66629

@KaltesBlut 写意辛苦了!跨时区参加挺累的,上完之后说不定会发现自己要从主办方的时差倒回居住地的时差……注意休息呀 :ablobcatheartsqueeze:

@GelseyNEWberry 是!我就只用超市卖的瓶装香草碎。那种我估计是比较嫩的或者只用叶子打碎成的。整根的 rosemary 还是适合整根用来调香味,用完直接捞出来扔掉不要吃🤦🏻‍♀️

@KaltesBlut 为什么是晚上十点开课,是跨时区的暑校吗……

@GelseyNEWberry 估计要比较老比较粗壮的那种 rosemary 才串得了……

更新:问了以后原作者解释了,这个代码是按照旧版本的论文写的,新模型在另外一个代码文件里。果然想找出别人的虫没有那么轻易。

但是我还是明白了用这个软件包的时候只要用的是某种数据就会按照旧模型计算,那我就不用费事再推一遍新模型了,旧模型之前推了我五十页纸简直倒背如流,魔改起来要容易得多。(欧欧西小能手发出狰狞的笑声)

同时我又要强调,写代码的时候写清楚到底是依据哪篇文章里的哪个公式真的很重要,利人利己。

Show thread

@knife@bgme.me 说起来很多年前韩寒的女儿非常可爱(几岁的小朋友),韩寒也当了一段时间“国民岳父”……但是这个事情也真的很????难道看到可爱漂亮的人就只有这种修辞来表达喜爱了吗。

将虾米捣碎,入豆腐中,起油锅,加作料干炒。(《随园食单·杂素菜单·张恺豆腐》)

@GelseyNEWberry 我觉得差不太多,拿签子吃可能有什么特别的仪式感……说起来我看过有人用 rosemary 的茎串串串,但是我也没有试过……

关于唱歌跳舞:

之前我吐槽过汉民族不如少民会唱歌跳舞,一个左派朋友吐槽我:「这是改开对少民好吃懒做的污名化构建的一部分」。我当时觉得很不对,但没想出来。今天看蒙古族聚会唱祝酒歌突然明白,事实部分是对的,但是是因果相反的。

不是唱歌跳舞是对少民的污名化,实际上50年代各种歌舞片,刘三姐阿诗玛等等,都是热情描述能歌善舞的场面。就是现在其实一个正常人看到婚礼跳舞的种种场面也不会觉得人家好吃懒做。相反的是对歌舞的功利化。一个社会原子可以通过唱歌跳舞考学考试加分,但你不能真的喜欢,否则就是玩物丧志(除非在失去劳动能力变成退休老头老太以后)。

与之对应的是精神生活的全面崩塌,就是之前微博那条看到外卖员弹钢琴中产彻底崩溃的微博下面。部分人(比如工业党?)不相信人可以有精神生活,文学艺术全部打为矫情(事实上80年代矿区都有露天歌舞场和民间艺术团)。思想源头在哪里,我觉得还是把一切功利化。萧老说音乐有阶级性,我觉得错了,乐器或许有阶级性,音乐没有。陕北信天游要什么上等阶级?实际上这些是被以宏观微观的「进步」为名压榨掉了。

当然和音乐培训的市场化也有关系,但市场化前提是先找到了乐器的功利性。

#酥酪 经过多次实验,个人认为酥酪最便捷的做法是按米酒/酒酿汁:全脂牛奶(我们村本地产全脂奶,其他牛奶怎么样我不知道)1:3的比例混合,放入容器中覆盖保鲜膜/盖上盖子,入上汽的蒸锅(锅里水已沸腾的)中火蒸10分钟,凉至室温后放入冰箱冷藏一个小时后享用。滑嫩嫩,美滋滋,连我这样酒精过敏的人也能体验的美好!下厨房上有的方子是米酒:牛奶1:2,我感觉酒味略重,但喜欢也不是不可以。亚超太远,米酒还是要省着点用呢 :awesome:

之前不是讲过我小时候看的儿童文学杂志“尺度”大到令人震惊嘛,写早恋吸毒校园霸凌文革武斗什么的。其实想想早些年大陆的电视剧也是这样,当时网络和移动设备不发达,现在的网播平台没一个成气候的,所有电视剧都在电视上看,没有“上星剧” “网播剧”之分。就尺度还挺大,不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海岩剧,《双面胶》这种广为人知的,印象中有很多剧情都很生猛,主要都是讲成年人的爱欲,伦理,命运交织的悲情故事。剧情里有绑架人妻,吸毒嗑迷幻药,结局里可怜可恨的女反派疯掉被关进精神病院,拍得很让人惊惧的强奸戏码就直接放在屏幕上。大家看过孙红雷演的那个街头混混吗,前一阵子不知道为什么又在电视上看到了,孙红雷直接在大街上抽出西瓜刀砍人,骑着小摩托逃走,回头挑衅又轻蔑地一笑,现在都把我吓到了。我说他怎么敢这么大胆,光天化日之下就在街上杀人吗?爹在旁边说当时就是这个样子啊,没有监控,没有电子身份证,有些人犯了事儿背井离乡逃到另一个地方,隐姓埋名也就这么过一辈子了。
小时候好像还看过描写买卖妇女的电视剧,不知道结局是不是“嫁给大山的女人”这种恶心走向,但是把可怜的女主角吊在房梁上打的画面确实吓到我了,现在想想真的很有教育警示意义。电视剧确实是一个很有效的面向大众的宣传窗口,很多时候甚至不需要价值取向,只要把现实展示出来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什么都不给人看才是最可怕的,但是现在连今日说法里都不讲死人的案子了。
这篇嘟文里提到的时期大概在零几年,那时候我年纪还小,电视剧看不懂,很多情节都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那种把人的欲望赤裸地横陈在你面前,成人世界的复杂带来的震撼。还很在意的一点是,总觉得那时候女演员的处境某种程度上是比现在要好的,印象中并不缺中女的角色和本子,不如说当时并没有中女的概念,少女角色到青年女性,很少有角色是现在这样完全给人低龄感的,大家都是换换妆容打扮展示一下时间跨度,又风风火火去做社会人了。没有高清摄像头和严重的白秀幼取向,大部分电视剧里的女角色都是职业女性,穿着套装蹬着中低跟的都市女郎,没有孩子的已婚妇女,她们也有自己的故事可讲。但是现在就是,商战医疗职业剧通通谈恋爱,章子怡都跑去演玛丽苏大女主剧了。淦,我还想看大宋提刑官,还想看重案六组啊。

看友邻抱怨说琅琊榜也跳不出忠臣明君的套路,我想起来以前穿越文里我最喜欢的一篇是新宋。 

@echoco 啊我以前也追过新宋,实体书买了十本的样子……新宋确实好看!

Tizzy Bac 这个团真好磕!我又感受到了第一次发现八三夭时的快乐呜呜呜呜。

Show thread

其实我之前发现最便宜的洗手用品是 Morrisons 自产 Morrisons Savers 50便士四块的肥皂。但是瘟疫以后洗手更多,皮肤经不了肥皂了,才又开始用(有一点滋润效果的)洗手液。

已经停产的 Sainsbury‘s Basic 和还在生产的 Morrisons Savers 出的基本款产品真是穷人乐 :blobsmilehappyeyes:

Show thread
Show older
Qoto Mastodon

QOTO: Question Others to Teach Ourselves
An inclusive, Academic Freedom, instance
All cultures welcome.
Hate speech and harassment strictly forb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