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病# 新建一个tag 梳理一些认知和辩论容易走进的误区
读 #君幸食 看到个好玩的。
“当时还因此遇着个笑活:河盗潜伏在偏僻隐蔽的地方,派探子前去观察船上客户用餐的状况,因为看一个人吃鱼的习惯,就能充分了解他们能定多少赎金。
但凡喜欢吃鱼头周围那些难伺候部位的人,肯定是上流社会,品位不俗,绝对值得绑架;那些喜欢吃鱼尾附近活肉的人,应该也能值个好价钱;至于那些吃鱼吃得随随便便,根本不在意口感区别的人,根本不值得费事,直接扔到江里算了。”
记得小时候我喜欢吃鱼头,尤其是鱼舌头,但长大一点就不行了,鱼尾更是不行,主要是刺太多我的耐心又不够。读到这里,因为我的脑子比眼睛快一点,立刻开始担心,完了像我这种现在只吃鱼肚子和鱼脊的人在当时不会要被撕票了吧,往下一行读下去,果然
#读书笔记
去了解了一下不合时宜播客拖欠工资的事情,其他象友分析的都很好,我想在新媒体/自媒体用工这一块补充一点法律知识。
我刚刚去查了一下,也去微博看了当事人Siyi的公开信,当事人提到不合时宜并没有和ta签劳动合同。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合时宜播客自己的主体性质。目前我没有查到不合时宜播客自己注册了公司或者背后有运营的文化/新媒体公司,如果是这样的话,不合时宜播客本身是没有资格和其他自然人签劳动合同的。在这种情况下Siyi只能按照劳务的关系来处理,需要走民事程序,劳动仲裁委是不会受理这类纠纷的。
我想提醒大家的点就在这里,不管是入职这样的新媒体/自媒体组织也好,还是自己运营着这样的组织需要找人提供有偿劳务也好,都需要注意其中的法律关系和法律风险。除了用工方面的风险以外还有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比如这一次Siyi也提到最新一期的播客其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ta贡献的,但是最终播出时并没有ta的名字,这里就涉及一个署名权的问题,这又是另一个官司。
我的建议是如果大家是提供劳务的一方,不管对方的品牌有多大多知名,一定不要不好意思去问一些尖锐的问题。如果对方并不是一个正规的经过工商登记的法人组织,那么就只能和其中的某一位负责人签一个劳务合同,这也没问题,发生纠纷的时候也可以保护你。最怕什么书面内容都没有,后续维权会很麻烦。
本条可以随便转,隐去id即可。当然也欢迎大家付费咨询,咨询的所有收入都会放进猫咪基金里做国内流浪猫救助。希望大家都能拿到属于自己的钱!
————————————
补充一下:不合时宜的几个主创人员早年应该是注册过公司的,但是显示2023年已注销。感谢象友提供截图。就这个播客本身来说,它只能算作一个“产品”,或者“品牌”,它不是一个合法的用工主体。请大家一定注意分辨。
雖然我對春晚有諸多不滿,但這一次想跳脫出“節目是否好看”的評價維度,真誠地誇一誇春晚的視障版和聽障版無障礙轉播,關注它如何成為一個社會進步的觀察窗口,讓人對於無障礙設施抱持著希望。
這裡的“無障礙轉播”不僅僅是以往在電視里看到的右下角小框的手語老師翻譯,而是由幾十位有障群體將所有節目同步再演了一遍。
我想盡可能地講一講春晚無障礙轉播究竟怎麼實現以及這裡都花費了什麼心血,又帶來了多麼令人鼓舞的結果。
希望我講得清楚,也希望這件特別好的事能得到更多人的關注。
對【視障人士】來說,以往收聽節目,電視放什麼聲音,那麼就會聽到聲音。
這一次的春晚無障礙轉播的視障版,主持人和舞蹈家還有配音演員組成,她們會描述舞台上的場景、演員的表情動作變化。
其中一位是中國首位視障播音主持專業碩士,董麗娜。她手指觸摸著盲文稿用詩經《蒹葭》解釋舞蹈創意,聲音和畫面非常動人。
————————————————————————
對【聽障人士】來說,以往第二天看有字幕的重播是更好的選擇,然而即便是有字幕的直播,語氣語調也是沒有辦法被完整傳遞出來的。
這一次的春晚無障礙轉播的視障版,屏幕上方是春晚舞台+科大訊飛Ai實時字幕,屏幕下方是手語老師的表演版。
不只是簡單地傳遞信息,還尊重了聽障群體的審美需求。
我還是想要強調——“無障礙”不等於“降級適配”。
你會看到區別於以往你所瞭解的手語,她的情緒可以那麼旺盛,活力。
#無障礙觀察本
如果你反对“DEI”,那么你应该直接说出完整的词,而不是只用缩写。要勇敢地说:“我反对多元化、公平和包容。” 如果你能坦诚地说出自己不喜欢哪一部分,那就更好了。 把它变成缩写只会让它成为一个终结思考的陈词滥调。 从现在开始,勇敢表达你的观点,但要具体。让所有人都知道,你到底是反对多元化,还是公平,还是包容? x.com/muqjm0t7kwtm...
翻了翻医保局的领导班子和集采谈判的信息。
医保局领导班子五人。女性一人,少数民族一人,医学专业出身一人,皆为同一人:李滔。简历见图,曾任眼科医生四年,是五人中唯一的医学从业经历。看上去是为完成专业相关性、性别比和民族多样性指标中选的。五人学历与中国官场现状无异,四人有博士学历,大致本科以上学历是在职期间获得。
集采谈判官方宣传出镜的是三位女性官员,与新冠时新闻发布不成比例的女性官员出镜相似。三年官宣报道选择的都是罕见病用药。21年和22年官宣主推罕见病用药价格断崖式下降,谈判报道均以“灵魂砍价”名之。价格分别由“70万元降价到3.3万元”和“从63800元砍到了3780元”。蹊跷的是这两次被灵魂砍价的药物均用于治疗同一种叫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的罕见病。到24年,有了一个变化,还是罕见病用药,但已经转为便宜药物被砍价为廉价药,从“3美元”“3元”到“2块4毛3”到“2块1毛1’”,官宣用语由“灵魂砍价”转为“温柔谈判”。新闻页面下评论区也有变化,21、22年留言大多为非常感动,到24年开始普遍质疑。这三位女性官员分别来自四川省医保局、福建省医保局和重庆药品监督管理局。其中负责21年SMA用药谈判的女性官员当时尚在职务试用期,谈判完成后转正。
今年一月医保局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省下来的4400亿元怎么花?国家医保局详解集采成效】”,开始庆功,发言人是男性官员国家医保局价格招采司司长丁一磊。
文章更新:《乌鲁木齐中路》导演一审宣判,刑期超检方建议量刑 https://diyin.org/article/2025/01/first-trial-chen-pinlin-urumqi-middle-road/
1月6日,《乌鲁木齐中路》导演 #陈品霖 一审获刑3年6个月。
陈品霖的前辩护律师方县桂表示,陈品霖已认罪认罚,检方建议量刑2年,但法院却以“态度不诚恳”为由拒绝采纳检方意见。
方县桂聊到自己第一次会见时的场景,陈品霖问他:你相不相信法律?你相信宪法吗?得到回答后,陈品霖才开始关注自身案情。此次会见时,陈品霖已经被捕近一个月,被提审6次。
方县桂说,陈品霖不是公众所认知的异议人士,但他也并不后悔自己做这些事。警察问到他为什么制作这部纪录片时,他是这样回答的:1,我觉得大家一起上街参与的这次抗议非常有意义,希望通过这个影片给历史留存一份记录;2,我认为疫情和后来发生的各种都应该是国家领导人的责任,我希望通过这个影片谴责国家领导人;3,我在被B站裁员后,经济状况很差,希望以此来表达不满。
不知道是不是即将脱离青年时代的缘故,我最近莫名其妙地“复习”了自己年轻时喜欢的一些影视和文学作品。结果这么一看,还真让我看出一些奇妙的中外对比。
比如,中国的电视剧里没有一个“好的世界”。我们无论是看央视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刘和平编剧的《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抑或者是《潜伏》,但凡是中国大陆自己拍的剧,总是很难构建起一个让观众觉得”我想住进去”的世界。
就拿《大明王朝1566》来说好了,不谈其中的官场斗争和政治讨论,你就看剧中每个人的脸:海瑞是紧绷的,赵贞吉是紧绷的,张居正是紧绷的,徐阶和严嵩是紧绷的,嘉靖倒不紧绷,但他几乎癫狂了。整部剧以一个钦天监官员被活活打死的痛苦神态开场,又以海瑞在雪中茫然地抬头仰望为结束。没有一个时刻让你觉得惬意。
《潜伏》也是一样,勾心斗角的办公室政治、龌龊的权钱交易、小人得志,这些蝇营狗苟的大背景是一次血腥而痛苦的内战,是一个大型政治组织的溃败和衰亡。而里面的每个人也没有真心感到快乐的时候。可能会有人觉得吴站长收钱收到爆,很爽,但他恰好是个还残存着一点理想的人,他为了这点残存的理想而感到痛苦。余则成就更不用说了,从头到尾都与那个理想擦肩而过,最后和自己不爱的女人共度一生,整部剧以他的泪水作结。
看完了这些,我又忍不住去看一些国外的作品,我发现国外很多作品里的人物有着中国的戏剧角色没有的一种东西:平静。
比如《哈利·波特》这个系列吧,无论是邓布利多还是哈利,他们对抗伏地魔的时候都是平静的,没有痛斥、怒骂、吼叫……《功夫熊猫》也一样,哪怕是拍得很差劲的第三部,阿宝最终也都是以一个气定神闲的态度去对抗敌人的,甚至可以说阿宝的平静程度和他的战斗力成正比,他越能保持平静就越是强大。哪怕对面是他的杀父仇人也一样。
回望中国的戏剧,无论主题是复仇还是革命,主人公似乎永远都得不到平静。这其中似乎有各种各样的因素。
想起一个故事。不记得是哪一版的《水浒传》了,拍武松杀潘金莲这一场戏,演武松的演员不知道如何拿捏那个神态,导演直接说“这一刀就像捅到她的逼里头去!”,结果演员果然演对了。
性压抑、关于死亡的焦虑、对孤立无援的恐惧……这些东西使得中国传统的戏剧和文学似乎总是苦大仇深、嘶吼咆哮,主人公如果要寻求心灵的平静,似乎也只有出家这一条路好走。
革命时代就更是如此。我看过一些革命年代的照片和宣传画,里面的人物表情要么是怒目圆瞪,要么是笑得很用力,很夸张,总之没有哪个革命青年的姿态是宁静和放松的。
这就是最小的极权主义,是我们身上自发成长起来的对自我的仇恨。
我过去也曾经是这样一个仇恨者,当时我仇恨谁呢?说来很好笑,我当时仇恨一些女演员。据说她们是卖国的,还高高在上地鄙视中国人民。
我当时的恨达到了什么程度呢?我甚至非常正式地列了一张类似于”国家叛徒名单“的东西,然后拿我上高数课不睡觉的时间幻想着自己要是掌握了权力该怎么惩罚这帮可恶的女演员……
还好我后来从这种不健康的激情中抽身而退,不然我都不敢想我今天会变成什么样子。事后想想,这其实也很正常。因为出生于一个小城镇的缘故,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很乏味,由于不善与人交流,也经常被人孤立甚至霸凌。上大学时这种屈辱感达到了一个峰值,于是我变得很好斗,特别关注那些看上去极端邪恶的存在。
那时候的我其实是希望看到有人被惩罚,希望借着他人的痛苦满足我无法直接表达出来的报复欲甚至凌虐欲。换言之,仇恨让我人格变得扭曲,使得我没有空去思考为什么要去恨她们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十年后的我去看今天的互联网,发现到处都是当年的我。
无论什么政治观点,人们貌似都在恨对方。自由派恨保守派甘为体制鹰犬,左派恨右派维护不公平的体制,体制派恨“反贼”破坏岁月静好……这些恨有些有理由,有些没理由,但都让人疲惫不堪。
当一个人被仇恨占据了的时候,他就可以说被毁掉了。首先他就失去了内心的宁静,从而无法认真理智地去思考问题。其次它还会破坏掉一个人的道德底线,我在中文互联网上看过对盗版行为最好笑的辩护就是“慈禧替我们付过(版权费)了”,一个人得是冷血到什么样的程度才会拿这种历史上的惨剧为自己听盗版音乐开脱?再者,它会让一个人的行为变得非常古怪。仇恨在某种程度上很像爱情:它把两个人紧紧地绑定在了一起,甚至让其中一个人成为另一个人生命的中心。当一个人恨了一辈子的对象突然消失了之后,仇恨者是不会快乐的。
而当一个极权主义政党在整个社会散播了将近八十年的仇恨语言时,我们的电视剧和电影怎么可能有真正宁静祥和的世界与人物呢?甚至我们自己怎么可能有真正的宁静呢?
然而,我认为希望也正在这里。一旦找到了真正的宁静,一个人就成为了这个极权主义社会最大也最恐怖的敌人。
我想到的人是刘晓波。
我知道刘晓波的名字之后特意去查了他的“罪行”,一度感到很困惑:为什么共产党一定要把他监禁到死呢?他参加了六四?他起草了零八宪章?他呼吁人权和民主自由?在中国,这些事情要说危险当然也危险,但总不至于让一个人在监牢里度过余生,哪怕重病缠身,全世界都在呼吁了也不能放他出狱吧?
如果是习近平也就罢了,抓刘晓波的人可是以平和著称的胡锦涛啊,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经过观察和分析,我认为,这是因为刘晓波或有意或无意地把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给否定了。
他说过“我没有敌人”,这句话在中共听来是不能接受的。
还记得《1984》里的“两分钟仇恨”吗?老大哥只规定了仇恨的程序而不限定仇恨的内容。因为仇恨本身就是形式比内容更重要,哪怕你去恨老大哥,那也只会正中老大哥的下怀。你恨他,哪怕最后你打倒了他,最终也只会变成下一个他。
这在历史上经常发生,也就是“屠龙少年变成恶龙”。很多革命看上去轰轰烈烈,最后却只是改变了仇恨的对象。底层逻辑没有变化,革命最后看起来都颇为可疑。
但刘晓波不同,他拒绝恨任何人,他不恨那些将他关起来的人,也不恨那些咒骂他侮辱他的人。这样就使得共产党失去了操控他的最好手段。
如果只是失去了对刘晓波个人的操控也就罢了,但刘晓波这句话和他生命中最后的日子里身体力行做出来的示范,其实就是在告诉被八十年仇恨氛围侵染的中国人:哪怕不去恨任何人,你依然可以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幸福。仇恨不是你生活的必需品。
如果中国人都能明白这一点,共产党又能发明出什么更好的办法来操纵民众?他们要怎么利用中国人的历史创伤巩固权力?怎么将所有矛盾归咎于外国人?怎么制造原子化社会?怎么鼓励告密和揭发?怎么篡改历史?
当我明白这一点之后,我2025年的愿望就变得很清晰了。
我想,在2025年,真正值得我追求的东西是宁静和快乐。
虽然听起来很虚,但其实宁静和快乐并不是很难。
首先,我不要去恨别人。哪怕是共产党,我蔑视它,我嘲笑它,但我唯独不要歇斯底里地恨它,因为我不想和它一样。
我要活出新的样子来,在自己的身上去抵抗极权主义社会竭尽全力要灌输给我的东西。我要用更宽广、更开阔、更有包容性的思维去看这个世界,努力找到新的诠释方式和角度。我要接纳他人和世界的不完美,要让这个世界在我的努力下变得更平和一点,哪怕只是更宁静一点,那也是极权主义体制的威力消退了一点,那就是意义所在。
我希望所有人也都能这样做,甚至习近平本人都可以,如果他能想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宁静和幸福的话,我也希望他能让他自己更好过一点。
其实,关于”内心的宁静和无上的权力到底谁更强大”这个话题,我觉得《大师和玛格丽特》这本经典已经回答得很好了,在书中穿插了耶稣和彼拉多的那场审判,在书中,彼拉多因为昧着良心判处耶稣死刑而遭受作者布尔加科夫的刑罚:他被罚睡在一个石平台上,每当晚上他就无法入睡,就这样一直失眠了一千年。
看上去真是极端残酷,但也许从头到尾都只是彼拉多自己惩罚自己。
而因为说真话而被处死的耶稣,最后却怀着慈悲去赦免了当初这个处死他的人。我相信这就是宁静的力量,耶稣手里什么权力都没有,但此时此刻又是谁在赦免谁呢?
内心的宁静和权力的关系在我看来就是这样的。
平安夜匆匆写就,祝大家圣诞快乐。
我的小爷爷(祖父最小的弟弟)是上过朝鲜战场的。据他所描述,那是真真实实的尸山血海,中共军队每拿下的一块阵地都靠不惜人命填出来。美军机枪手扣扳机扣到手抽筋,掩体前的尸体堆得挡住了视线,最后被中国军队俘虏了……当然,当年志愿军里冲锋在最前的都是国民党投诚收编来的部队。这么多人的命填进去,建立起来的却是独夫民贼的残暴统治,这若不是人类的耻辱,还有什么是?
我觉得「服婚役」比「服美役」对女性的伤害大多。
「服美役」就是自我价值的来源被别人掌握,每天被偷走几个小时的时间,每个月被偷走一大笔钱。算是某种程度上生命被别人夺走。
但「服婚役」生命是真的会被夺走。无论是生孩子的风险,还是被打死的风险,都属于是和去缅北差不多的「没回头路可走」。就算运气好,婚姻制度的要求和期待下,服婚役的人只会更掌握不了自我价值的来源,被偷走的时间和金钱会翻好几倍。
甚至「婚」这个字都已经暴露出了婚姻就是「女性昏头了」才会发生的事,而且突然发现「姻」的右半边也挺像「困」的。
我一直都能感觉到,你国局域网粪坑里,现在还能活跃的那些“历史博主”、“文化博主”、“考古博主”,绝大多数都很坏,非常坏,含屎量比微博全母教大蛆们只高不低。因为圣质如初所推动的旨在吹捧皇权的“复兴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这些玩意的流量密码乃至带货招牌,所以它们对当局的依附,在当局不干人事时候的助纣为虐,往往还超过那些名声在外的微博名蛆;而因为它们的那点历史文化“知识”,它们作起恶来就更有欺骗性。
我还没忘了,前几年因为颜真卿字帖送日本展览的事,微博一票“历史博主”、“文化博主”、“考古博主”跳着脚拍着屁股地骂,给自己圈到不少蠢粉脏流量;没过多久,洛阳出了当地政府搞地产开发,破坏司马光独乐园遗址的烂事,那些自称热爱传统文化的玩意,一个个安静如鸡,连个屁也没敢放。
这篇《作者安全创作手册》建议所有写文看文上长毛象的朋友们都看一下,以及转发给周围不上长毛象,但是有在写文看文的朋友,里面有基本的安全科学上网操作指南,以及文字里的善意带来的些许安慰。
文章链接: https://writee.org/userf/zuo-zhe-an-quan-chuang-zuo-shou-ce
不仅仅是写文章,身为老中人,在国内和海外做点事情的人就会明白这其中的心酸,只要想真的做点事情,做点符合良心的事情,说点真心的话,写点真心的东西,就会像作者说的“安全和收入、名声不可兼得”,连慕容雪村和严歌苓这样的知名写作者都不能例外。身为老中人,不仅得一直吐毒奶,还得需要学习额外的成本保护自己,希望能早日到达让大家在匿名之外相遇的一天。
“以上技术内容看着繁多,我相信花点时间大部分作者都能设置好的。而信息安全的难点在于,它是漫长的心理战。刚开始提高安全性时会比较难熬,就连换个输入法这种“小事”,也会因为新输入法打字慢、产出下降而想放弃……到后面技术已经不是难点了,最难的还是“身份隔离”。夜深人静时写出自己喜欢的人物,真的能忍住不和亲友分享吗?读者说“太太你写得真好,想和你有更多交流~”真的可以忍住不开微博、不建读者群吗?人总是渴望交流、渴望被看见,即使是顶级黑客,大部分落网也是因为太想分享,何况本来就渴望交流的创作者?我写这篇文章之前,也忍了很久不和朋友在微信上讨论这件事情。如果作者没有做好安全上的保护,不要自责,读者也不要指责“你怎么不顾自己的安全呢?”因为忍住不说,就是很难的事呀!
一个作者为了给笔下的人物更浓郁的情感、更完整的感情线,选择给文章加肉,从此踏上漫漫安全路,面对少收入甚至无收入、还有读者减少的窘境。漫长黑夜,实在难熬。但安全能让你走得更远。我不能给出任何保证,无保证的事只能归于信念:事情做得足够久就会被看见,作者和她的读者总会有相遇的一天。”
相信世界上存在可以抵达永恒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