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本小说叫真相折叠
迄今为止给我留下最好印象的咖啡厅是东京涉谷交叉口旁边那个TSUTAYA书店的顶层,很难想象在闹市中竟然藏着这么一个舒适的空间,我对茑屋书店的膜拜也始于此。
在那之后我就一直试图在各个地方寻找那个感觉的复刻,但从来没有找到过。
今晚居住在广州海珠区凤和康鹭片区城中村的湖北籍务工人员大规模聚集,冲击封控围蔽,与防疫人员及警察发生流血冲突。传闻湖北籍居民计划围堵海珠区政府,特警已经进场。
鹭江、康乐一带城中村的湖北籍居民主要为附近中大布匹市场商圈从业人员,两村占地约1.12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为10万以上,自本轮海珠疫情爆发起一直是封锁区,至今有3万以上居民被转运异地隔离。今天看到三件事,一是凤和经济联合社发通知要对区域城中村进行整改治理,要求居民凭医学证明返乡及投靠亲友,待城中村治理完毕后再回归。二是财新网报导 https://photos.caixin.com/m/2022-11-14/101964696.html ,康乐村数十名在外地解除隔离的居民返穗后无法进村,只能露宿街头。三是一名男子在封控区的马路边持续下跪拜求,旁边有女性抱着一名男童等待,据传事因是孩子高烧40度无法离开封控求医,视频画外音听声口都是湖北籍居民,封控口外有多名身着防护服的辅警对男子行为视若无睹。
昨日下午,广东省湖北商会发出内部通知,暂住在海珠区封控范围内的湖北籍务工人员,可凭连续三天24小时核酸绿码,免费乘坐大巴或高铁返乡,不被劝返。
微博实时都是本地人在辱骂湖北人。指责他们罔顾防疫管理随意行动,哄抢物资,不配合核酸采集,隔离不愿住体育馆要求住酒店。还有「暴动」、「前有香港废青,后有死人湖北佬」等等。清零政策的恶因最终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也有本地市民说「闹比不闹好,支持湖北佬」,但只是极个别声音。看得难受,痛苦,想死。
@board
从全国关注某几个重点地区,到封控遍地开花、官方文件暧昧不清,越来越感觉到对防控状态缺乏全国性认知。加上新出台的二十条,看似做出放开姿态,但实际条例很难让人信任。
所以打算开个共享文档,记录【“二十条”出台后各地的解封状态】。目前已整理了一些来自亲友/来自微博广场的信息,欢迎象友持续补充&转发关注。
ps.该共享文档为google文档,需翻墙。如果打开不方便且不介意留下地点信息,可以直接私信/公开评论给我,我会一并整理进去
ps2.暂定的格式是一省一行,尽量写明市或区,以及时间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lOvMcHqK2Z0zdJAq5ksK4h5oHNa5SWe9gDnXpbIVDAs/edit?usp=sharing
#认知病# 信息茧房/沉锚效应 /证实偏差 /确认偏误
这四个病类似情况发生于或因为技术或因为自己的认知局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无差别过滤,导致认知和智识在原地打圈圈的现象
新闻看多了会让你产生坐飞机非常危险的错觉,但事实上从整体飞行出故障比例来说可以客观认证飞机失事是小概率事件,毕竟飞机运行平稳没什么可以值得书写的;在比如手机的偏好推送会导致你局限在同温层中,观点和表达方式都是你所熟悉的,但也因此无法体验到平行世界中的美好景象;如果是教育或者社会舆论的原因,被一种观念深植脑海,比如女不如男 三从四德 无才是德等等,即使感觉不适也自动适应相应的社会角色,成为受害人或被害人
#我们都有病# 新建一个tag 梳理一些认知和辩论容易走进的误区
深圳大学一位工友跳楼了。
据说阿姨一天打三份工,保洁、食堂。因为“疫情”防控被迫留校,却没有被安排合理住宿,洗澡洗衣在公共厕所解决,被褥枕头只能放在工具间,晚上学生走后在教室打地铺。
还有很多条深圳大学的学生爆料,谈及工友群体生存条件之艰险。即使素来都以最坏的标准揣度这里,也还是觉得有些消息太骇人听闻:要垃圾分类到凌晨两三点,被克扣工资甚至无奈付钱上班……
有一张照片,似乎就是关于跳楼的那位校工阿姨。位置应该是楼与楼之间的廊桥。地上留着一个赭红色的皮包,包的底座轻轻稳稳平放在地上。黑色的手机,也是平置在地上,与皮包斜成一个顺手的角度,显然两件物什是它们的主人曾蹲下轻轻放好的。
然后是一双黑色平底皮鞋,看款式大小,大约属于一位中年女性。左右两只,中间空出一点空隙,是拖鞋后很自然的摆放状态。鞋子的主人,脱下它们后,大概就没有回头再整理了。鞋跟对着包和手机,鞋尖朝向“外面”。
可以据此猜测她最后做了些什么:拉开走道的门,在走道中间,放下最后两件还算值钱的私人物什。然后走过它们,直面栏杆和虚空。
我实在忘不了这张照片,打字又删掉,但受不了自己一点东西也不记下,还是试图用粗糙的语言描述自己之所见。它不惨烈,要素简单,没有血迹没有尸体。只有一种平铺直叙的悲伤。
最后希望我的描述只是肤浅的自我感动,这张图的故事会和我猜测的完全不一样。
这期《经济学人》的封面由于高度敏感,我之前联系的几个渠道都说没有资源。终于,一个渠道小哥想办法弄到了这期的资源然后发给我,让我赶紧保存一下,保存好了他立刻撤回,因为他怕炸号。
获得资源后,我速速把这期中国相关的几篇内容都看了下,不得不说《经济学人》分析得还是蛮透彻的。
封面的这篇报道(如图),讲了习近平主导的意识形态下的政策如何拖累中国经济,一个就是疫情清零政策;另一个就是瞎制裁,对科技巨头的制裁,地产行业的暴雷进一步拖累中国经济,也提到国家主导的经济怎样都是比民营经济低效。
然后在专门的中国篇章下,《Rumours about Xi》讲了关于习近平的一些传闻,他和莉可酱的微妙关系,下半年二十大的召开,他的第三个任期,包括前段时间他在人民日报头版消失,《经济学人》都有提及,不得不说这本杂志的信息敏感度很强,面面俱到,配图也配得恰到好处。
剩下的文章也提到了中国年轻人的高失业率,考研热和考公热,双减的一刀切和对GDP贡献巨大的科技巨头制裁直接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
另外也提到了新疆难民营的人权状况;河南村镇银行存款暴雷事件。
我觉得我身边的很多人就算每天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但是由于天朝的审查机制,在信息茧房下,知道的信息量远远不如老外。
人家《经济学人》把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和症结整得明明白白。
https://mobile.twitter.com/kwwmirukuti/status/1590655510625542144
推友分享
如何將自己的中國版iPhone改為外版
作者:川和ミルクティー
P1、2、3、4
#娱乐至死#资讯密度:电视 互联网时代,视讯即时的沟通模式让人无法深刻思考。思想需要种子和发育的土壤和温度,互联网把所有灰尘扬到空中,看似能以粒子的形态创造出点到点的资讯穿达,但你用手去触碰它就像触碰到幽灵,他们是虚无的,就像罐装笑话和逻辑错乱但又不容置喙的通报,它用技术营造出百分之八十的光鲜,而不是用百分之八十的精力去获得丰厚的内在,人类用减少密度的方式得到了资讯和数据的极限膨胀,选择声音色彩甚至空间的重现所占是内存自然比一首五言绝句要多得多,神曲从每一个音节到地狱构建层级的剧情可以层层递进,v字仇杀队光一篇演讲就可以让你热血沸腾,视讯时代的喜剧有三重以上的嵌套结构就让你觉得精妙无双,文字更是如此,从博客式微到140字再到评论语言阅读,关注时间越来越短,再冗长的叙述也像速生的人参,能饱腹,但食之无味。这并不是鼓吹古典有多好,只是希望有人还可以回望几百年前人类还有十年二十年写一本书的时候,而这本书可以 传承百年而毫不逊色。最好的漫画在千禧年,接受过阅读时代教育的作者拥有没有被膨大剂污染思维和表达,密度成就品质。
总结极简的优势,有眼缘指向性高,理解的人秒懂,可以迅速泯灭于众人,一个方盒子是很难被检索系统检索出来的,单字虽然信息载量少,但是四两拨千斤,习近平三个字封你 我就不性它可以封单字近 维 包 小学生,重复度越高 检索越难,审核成本越高,极简万岁
有什么才是真真有价值的事呢,每个消逝的生命都这么渺小,那么琐碎,不能不麻木,不得不迷失,谎言劈天盖地的时候,相信是那么简单,而辨别是非和善恶变得那么艰难,我不理解为什么看到爬友会的新闻会对大学生这种精神状况感到愉快,看到保洁阿姨跳楼的新闻会有人强调有些人就是易感会得精神病,看到女书记说几句好话就觉得他们过的也不容易,我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难道不是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吗?局限在细节里面发现每个个体的问题和可笑而忽略房间里的大象:我们都错了,没有赢家,枷锁是自己套上的,恐惧和对小日子的贪恋为枷锁加码,跪着永远比站着舒服,躺平了更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我们美化自己的懦弱,降低对政府的预期 而忘记其实这是我们理应得到的尊重和权利,所有人如此,我也如此,不断分裂 内斗,既看不到墙外的世界 更是不想看到墙外的世界,因为看墙内知道我比谁谁幸福,有谁被我踩在脚下就很不错了,他们被特色管理了,我没有没关系,愚民的最高境界果然是被愚者不知道自己被愚,因为躺平很舒服就是了,为彭学舟不值
相信世界上存在可以抵达永恒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