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听音乐尤其是所谓的古典乐时都有种自卑感,也不知道能不能赖到从小成长的环境太世俗。作为没学过乐器的人,无论在家还是在校园,听古典乐尤其是歌剧时,我几乎从来也没遇到过可以分享的朋友,被发现了也只会遭到家人和朋友们的嘲笑。被认为是附庸风雅是肯定的(“你能听懂吗”“那啊啊啊的是唱的啥”),甚至都到了工作后,出于对朋友的信任,我也曾跟人鼓起勇气澄清自己喜欢的歌剧不是指音乐剧,结果仍然招来了怜悯老古董的神情。后来也就越来越不愿跟人提了。甚至每次和别人在一个空间里一起听音乐都会有压力,都很难立即翻出能跟人共享的音乐,因为如果直接放一个人时听的东西,很怕就会被人讲“不懂还装”“以为听这就高级”……
其实特别想说一句:我知道我不配,可能我的确在附庸风雅,但是这些我真的一个人的时候会听,听了也真的感到开心。即使我无知到常常把用古典乐器演奏的音乐都以为成“古典”,连是不是爵士也搞不明白,但是我确实听这些音乐时很快乐。还有歌剧,虽然我不知道他们唱了什么,可是那样的声音就是很动人啊,有时都怀疑就是因为听不懂才更感动,那样情感饱满的歌声是我在其他音乐形式里听不到的,也无法被替代。事实是,的确只有听这些我不配的“阳春白雪”时,我才能感觉到“阳春白雪”多美好。为什么一个乐盲就不配喜欢阳春白雪?为什么一个人说自己喜欢某个“高级”的东西,就会被认为是假装、是自我洗脑?
在音乐方面我感受到的孤独才是最强烈的吧,读书或者电影总有可以聊的朋友,音乐却很困难。一方面我自己从来都没有现实中聊音乐的朋友,不知道怎么聊,每次触及都有点儿冷场,尤其是对方总是比我想法更强势。即使喜欢看别人讲或者写音乐方面的东西,也只是默默地听和读。在社交网站上不是一对一的分享时会容易很多,但仍然会在分享前的一刻下意识地自问:这真的好吗?我配说这很好吗?几乎一直是这样,给人推荐也只敢推荐不容易显得“装B”的那些。
挺可悲的,但说这些也不只是时隔多年后吐个槽——
我一直记得一个人,是好多年前我去腾冲旅行时遇到的一个游客,她告诉我自己52岁,但是很坦然地和我说“虽然我比你妈妈更大,但我没结婚过哦”,然后笑得像孩子一样。后来聊到自己的兴趣,她说“我特别喜欢音乐!古典乐和歌剧!” 我愣了愣,说“歌剧?是歌剧还是音乐剧?” 阿姨说:“当然是歌剧呀”,接着就滔滔不绝地开始讲去听演出的经历。看得出来她是真的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音乐上了。我印象尤其深的是,她甚至都不在北京,而是在廊坊或哪里,职业也是理工科,和音乐完全无关,但是有演出时她常常会专程买票跑去北京看。后来分别时她说:“以后你去北京记得联系我,我们一起去听音乐会”……
这么多年里,她是我遇到的人里唯一一个面对面地告诉我自己喜欢歌剧的人。虽然后来我再去北京时也没约她去看演出,甚至我都没有过看演出的机会,但是我永远永远也不会忘记她。
那时其实就在心底想过,虽然我对音乐没有那么执着的爱,也没有她那么纯真率性,但是在那个面对人生选择的节点上,遇到她的一刻,我就知道了自己再也不会回到另一条路上了。在为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卑、隐匿地活了那么多年之后,是那个阿姨的坦然让我明白了到底该怎么对待自己的真心,该怎么活过自己的人生。
@ziwendong 我有时会在中场跟旁边的观众聊会,在剧场音乐厅我就是社交恐怖分子😬全场“附庸风雅”的观众多的是,我们只要享受到音乐的美好就好啦,这又不是音乐鉴赏考试嘛。
QOTO: Question Others to Teach Ourselves
An inclusive, Academic Freedom, instance
All cultures welcome.
Hate speech and harassment strictly forb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