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聊到科幻所以怀旧一下,重读了一遍《路边野餐》,还是很感动。
老实说我前几年看了《潜行者》之后并不喜欢,不能否认那是成功的改编,但这种成功和原作小说似乎没有多少关系。潜行者的叙事过于模糊抽象了,而路边野餐的叙事不仅是explicit的,同时也是写实的,有着明确的内涵和主旨。我是不太能欣赏那种“不知道在追寻什么总之就是追寻”的作品,因为不喜欢做阅读理解,猜导演的想法。(但我欣赏潜行者的音乐美术,这个不冲突)
路边野餐所构造的世界是紧贴着现实生活,仅仅在某个点—造访区—延伸出了怪诞的扭曲,所有人的动机都是现实的:潜行者为什么冒着横死的风险一次次进入造访区,因为他们穷,他们需要钱来活下去;造访区里的东西又为什么能卖出高价,因为人类真的从中获得了科技进步和现实收益。虽然现在还是“像把盖革计数器当成手斧”那样稀里糊涂地使用,但是继续研究下去总会从“知其然”进化为“知其所以然”,毕竟“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就是存活下来了,并且打算继续活下去”。
造访区的怪诞让人类体会到了自身的渺小脆弱,但这并不引向对自我的放弃,而是呈现出更多可供探索的未知空间。这种叙事是开放的,向前看的,不是坐在原地仰望天空。
具体到个人来说呢,雷德做潜行者,一开始是因为他需要钱来打牌喝酒,接着是为了撑起家庭,最后是为了治好女儿,这都是很现实的原因,而他始终带着一种高贵的沉默,忍受命运加诸于身的痛苦。读者一次一次地提心吊胆,想象他是否会腐化、堕落、受到区域的影响而蜕变成不知名的东西,但在最后的考验到来之时,他还是一个好人。救所有人的理想终究压过了救自己、救家人的私利。
虽然勒古恩的序言里评价斯特鲁伽茨基兄弟的作品是去政治化、背景模糊、不分国家的,但是我觉得这样的故事却也恰恰有着美国作者写不出来、只有在社会主义的国家才能哺育的精神内核。
这么说啊,我觉得in the end故事情节确实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主人公传达的精神,但情节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主人公的形象正是仰赖于这些情节而塑造出来。不能说拍个电影把情节全扔进垃圾桶了,一切靠意会,那哪怕我看过小说也很难体会导演的意图。
重温了一下球状闪电,感觉电工的苏联情结真的很浓重(老理工壬氵不是呢.jpg),第一次看这本反正不是小学就是初中,如今唯二记得的情节就是量子玫瑰和实验武器时意识到北约卫星在窥测的那段,林云说:“不,有观察者”,陈博士抬头看到云层裂开缝隙,露出一线蓝天,有种令人鸡皮疙瘩起来的thrill(再加上这次重温时候看到的“她没有左手”),真是令人震撼的构思……
ps我觉得电工的文笔在科幻作家里算是很不错的 初中时候硬着头皮看了一堆科幻,中文和外文翻译的都有,很多都是看不下去硬看(点名批评菲利普迪克,电子羊给我看吐了),电工的小说至少读起来很丝滑
pps怎么说不管哪个圈的美帝都是最男科的,三体这种原作仙品的圈子也不例外,甚至不仅有男科美帝还有更男科的维德X程心和无孔不入的梦女(你们梦女怎么什么都能梦
看了《神仙难为》。最后一部分受不了换到英译本了,汉译本我也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反正就突出一个看不懂,也不知道是因为二次转译还是单纯理解有问题,可读性居然比英译本还差。
还是挺有意思的,创意很强!前面中世纪那一大段看得头昏脑胀,但是后半部分布达奇—安东和阿拉塔—安东的这两段交谈写得引人深思。如果真的有神仙,当他看到人类的丑恶,他会做什么,他能做什么?而布达奇的结论是: Then, Lord, wipe us off the face of the planet and create us anew in a more perfect form… Or, even better, leave us be, and let us go our own way.
一种反white-savior叙事,很值得一品。
ps后记这个玉米笑话我真的喷了,还有大反派雷巴原来是内涵贝利亚,属于讽喻文学了这个
@manul 原作他是应用物理,应该是你自动修正了(我也一直以为他是材料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