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搬运得到顾衡老师的一个内容,他讲《上帝之饮》这本书介绍的,主要是讲了六种影响人类的饮料历史,包括咖啡,茶,啤酒,葡萄酒,烈酒,可口可乐。

这一段讲烈酒的内容很有意思,跟你分享。

烈酒就是蒸馏酒,所谓蒸馏,就是对液体进行加热。液体中不同成分的沸点不同,可用这个办法把不同成分进行分离。

比如你把葡萄酒加热,因为酒精78度就沸腾了,而水需要100度,那你把葡萄酒加热到78度,再把蒸汽冷凝,就会得到浓度很高的酒精。

所以,蒸馏酒的基本成分就是酒精和水。那酒好不好,就取决于那点杂质了。所以对于蒸馏酒、也就是烈酒来说,原料就非常重要了。

以蔗糖蜜为原料的蒸馏酒叫朗姆酒;
以土豆为原料的蒸馏酒叫伏特加;
以谷物为原料的蒸馏酒叫威士忌;
以水果为原料的蒸馏酒叫白兰地。

不过这个分类也并不绝对。著名的灰雁伏特加,就是用小麦,而不是土豆酿造。中国白酒也是蒸馏酒,以谷物酿造的。

是谁第一个想到用蒸馏技术来做酒呢?

公元八世纪左右,阿拉伯人提取高纯度的酒精,是作为炼金术的一个原料。炼金术士的想法是:一种能燃烧的水,一定有什么魔力。

后来这种酒就传到了欧洲。那欧洲人既然有啤酒、有葡萄酒,为什么要做蒸馏酒呢?这里要解决的其实是个效率问题。

威士忌,热量是同等体积谷物的五倍,相当于压缩饼干,遇到丰年粮食吃不掉,酿成烧酒来储存,其实是个很好的办法。

美国国父华盛顿,他们家原来主营业务是酿酒,他家的酒厂是全美国最大的,威士忌年产量最高的时候超过了1万加仑。

华盛顿有这么大产业,他又以一己之力挑起了七年战争,导致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领土变更。

但是华盛顿第一次竞选弗吉尼亚州议员,竟然失败了。第二次,华盛顿请每个选民喝了一品脱啤酒、一杯葡萄酒和一品脱朗姆酒之后,顺利当选。

因为当时弗吉尼亚有投票资格的选民只有不到1000人,这点酒钱,对华盛顿不是个事儿。

说到美国,就必须要提一下于1920年正式生效的第十八条宪法修正案,也就是禁酒令。这个禁酒令规定,全国范围内,禁止酿造、运输和销售酒精饮料,酒精含量超过0.5%的,都在被禁范围。

但是,禁酒令只是禁止酿造、运输和销售,喝酒并不违法,拥有酒也不违法。所以在禁酒令生效之前,有钱人就抢着囤了一大堆。这么着,这个被胡佛总统称之为“一次动机高尚的尝试”,只是坑苦了穷人而已。

禁酒令实施后,不仅导致了私酒泛滥,还摧毁了美国整个酿酒行业。1933年,第十八条修正案被废止后,美国已经没有合格的酿酒专业人士了。一种文化、一种技能被破坏和中断后,就像一株植物被连根拔起一次,要想恢复到以前,谈何容易?美国到今天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酒,与这段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禁酒令让美国社会付出的另一个代价,就是黑帮崛起。

美国黑帮里最有名的,当然是纽约五大家族,相比于它们的内敛和老辣,芝加哥的卡彭就菜得多了。卡彭这个人,名气主要来自于他张扬的个性。他公开承认自己是个私酒贩子,还在报纸上写文章,说我为了芝加哥人民能喝上一小口酒真是操碎了心,你们还不知道感恩嘤嘤嘤。得瑟了没几年,FBI就从财务入手,以逃税定了卡彭的罪。

那么,禁酒令这个今天看起来如此荒谬的宪法修正案,当年怎么就能通过呢?这是源于一系列机缘巧合。重要的大概有这么三个:

首先,1920年前后,美国正处于第三次宗教大觉醒时期。所谓宗教大觉醒,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周期性的宗教狂热吧。

第一次狂热,导致了独立战争,觉得我们美利坚是山巅之城啊,怎么可以屈服于英国的暴政呢?
第二次导致了内战,我们美利坚,怎么可以有奴隶呢?
而这个第三次,就是禁酒,我们美利坚,怎么可以有酒鬼呢?

其实在通过第十八条宪法修正案之前,美国就已经有12个州通过了禁酒令。

其次,1870年,美国通过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给予黑人男性投票权,而白种女人却没有。这个就让白人觉得心里不是滋味,给予女性投票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到1920年,女性投票权已经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所以在禁酒令通过没多久,也就通过了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给予女性投票权。所以,当时的政客都知道,妇女马上就要有投票权了,根本不敢得罪女性这个无比庞大的潜在票仓。而女性,正是禁酒运动的主力。

最后一个原因,这不正赶上一战了么?好巧不巧,美国的酿酒业一直是由德国人把持。百威的控股人就是个德裔,他年年开盛大酒会,给德皇威廉二世祝寿,非常猖狂。等到美国参战,德国成为敌对国家之后,就没人为酿酒业说话了。

t.me/private_channel_c14370a/4

我妈就是个小学毕业生,看问题可比没经历过社会毒打天天键盘指点江山批判一切的傻逼大学生清醒多了。

为啥?

因为傻逼大学生上学时不好好学历史,自己生下来基本上就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样子,可傻逼大学生根本不去问问去思考一下,为什么他能活在这么好的样子里?

我妈没读过啥历史书,可我妈亲自经历过历史。

当年才几岁,天天饿得不行。稍微大点,就被送去上山下乡,我妈人不错,现在还和当年那几户农民有来往。回城以后找不到工作,先去煤矿,后面自己努力进了百货公司。当了好多年店员,后面被提拔当了商场经理。接着股份制改革不当经理了,自己下去承包了一个柜台。一个女的经常凌晨起来坐火车坐大巴往省城跑进货,路上怕钱被偷被抢,进货怕背货的使坏跑人,终于一点点努力让自己和家庭过上了好生活。

从吃不上饭,找不到工作,靠粮票油票肉票糖票过日子,等着单位论资排辈分水果分宿舍。买个自行车电视机缝纫机收录机都要求人,过年才穿个新衣服,听说谁家有外汇券有香港台湾亲戚羡慕得要死。到自己能想吃啥买啥,买个能住人的三房,能有钱供我读书,能自己组团去旅游,能买质量好的内衣,不再用手洗衣服,不再去拖蜂窝煤。。。。

我妈和我都知道,这除了靠她自己的努力,还有社会的变革,社会风气,对人评价的转变,改革开放的坚定执行贯彻。

要是没有这些,我妈越努力越痛苦。

现在的大学生真的是好日子过多了,中国人民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根本不知道,也不好好读下历史,张口闭口“资本家把它咋样了”。挺好,反正快毕业了,来社会被按地上摩擦一下,知道社会怎么运行,经济怎么发展,每个人钱是怎么来的,才能正常的和人说话聊天,才知道真正爱这个国家。 source

t.me/private_channel_c14370a/4

为什么中文里面有很多「日本词」

作者:韩索虏

我们日常使用的很多词汇都由日语输入,比如科学、干部、指导、社会、主义、市场、背景、化石、环境、艺术、医学、交流、否定、失恋等。

为什么中文里会有这些多「日本词」呢?

最初,清末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向西方学习翻译的西方科技书籍,由于文字上的相通性,被大量引入中国,书里的日式新名词也逐渐被人们熟知并广泛应用。

在当时的语境之下,这些「日本名词」更常见的称谓叫「新名词」,对应的是当时中文里没有的西方概念。

包括张之洞、严复等人在内,当时也有不少人对「日本名词」持抵制态度,除了讨厌新名词的日本背景,还因为其引进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乱臣贼子」很有关系。

如翻译家严复就一直主张,抛开日本这个「中介」,直接把英文词汇翻译成典雅的文言汉语。

比如英文 unit,日本译作「单位」,而严复译作「么匿」(「么」与「幺」字相通,读作 yāo,用来模拟英文 unit 的发音);

英文 aggregate,日本译作「整体」,严复觉得它音节较多,翻译不便,于是找来与 aggregate 含义相近且音节简单的 total,译作了「拓都」;

除了「么匿」和「拓都」,严复还将 nerve(今译「神经」)音译为「涅伏」,将 nebulas(今译「星云」)译成「涅菩剌斯」,将 bill(「期票」)翻作「毗勒」等,使用了不少古代音译佛经梵语的常用字,进一步达到古雅的效果。

他尤其喜欢使用单音节词,将日式名词中译作「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天文学」的「复合音节+学」格式的词,一律译成诸如「生学」「计学」「群学」「天学」等。

然而,严式名词始终是传播乏力,从未达到过抵制日本词的既定目标。

它最大的劣势,就是出现太晚了。

等一些中国人意识到要抵制它们时,日本词汇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建立起先入为主的印象。

当时,不少抵制日本词的传统派都难免误用日本词,比如张之洞就曾批评他人使用「日本名词」,后来才意识到「名词」一词也是日本舶来,只好自创术语「日本土话」。

一般传统派「旧党」在攻击「新党」的文章中使用的诸如「保存国粹」「妨碍治安」等词语,其实也都是从日语来的新名词。

而作为后来者的严式名词,也没有追求传播力的自觉。

严复刻意追求的「古雅」,与清末大众用语习惯背道而驰,读来佶屈聱牙。他对单音节词和音译词的热爱,也增加了一般人的理解难度。

相比之下,日本名词反倒用字简单,中国人也一看就懂。

另一方面,严式名词与日本名词的传播媒介也不可同日而语。严式名词首先出现在严复翻译的西方著作中,之后也主要在专业书籍里使用,它的影响范围始终走不出少部分知识分子。

反观严复的「对手」梁启超等人,不但热衷于引介充斥着日式新名词的东西洋书籍,更热衷办报,在报纸上大肆使用日本名词。这使得所有识字的人,都有机会大量接触日本名词,并养成固定的使用习惯。

因此,纵使清朝在 1909 年于学部之下设立了「编订名词馆」并聘任严复为总纂,「古雅」的严式名词也无法战胜从日本传入的新名词。

1911 年底,出版于上海的《普通百科新大辞典》刊载了大量日本新名词,如「神经」「星云」「单位」「权利」「社会学」「进化论」「有机体」等。

该书一万多个词条中,仅有四个词条使用了严复翻译的词汇。在某些词条下面,这部大辞典甚至注出了当时早已不用的早期传教士版本的翻译,反而不注明严复版本的译名。

如在「神经」下,这本书就附注了早期译名「脑气筋」,而严复翻译的「涅伏」却并没有注出。

民国以后,日式新名词逐渐被社会接受,变成了现代汉语的一部分。

上海商务印书馆在 20 世纪 30 年代出版的严复译西方名著的附录中,曾收录了 482 个严复式西方名词。据学者统计,这其中只有不到 12% 的名词留存到了 20 世纪末。

除了「乌托邦」「适者生存」等少数词汇,严复翻译出的诸如「么匿」「拓都」「涅伏」等词语,最终被人们彻底遗忘。

内容参考:

黄克武,「新名词之战:清末严复译语与和制汉语的竞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62 期,2008 年 12 月

t.me/private_channel_c14370a/4

刚刚发现一个历史巧合大Bug事件:

刘邦是魏国人
魏国人建立了汉朝;

曹操建立了魏国
这里魏取代了汉朝:

韩信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汉朝是成也魏国,败也魏国。

春秋是​三家分晋
晋朝前面是三国;
西晋前面是东汉
后晋之后是后汉。

晋是上有三国下有三国
晋是前有汉朝后有汉朝。
———————
以上:
逢晋必乱,逢魏方合。
魏是统一的行文伏笔,
晋是乱世的承上启下。

哈哈哈由果推因,牵强附会。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人发现这个巧合,我真的是太爱总结规律了!

发现了一个毫无用处的知识点啊~
ifttt.com/images/no_image_card

t.me/private_channel_c14370a/4

辰宇落雁體,两位台湾中学生创作的手写字体

欸,你要不要做手寫字體?

去年的八月,那陣子我開始關注字型相關議題,在一次偶然看到韋辰的手寫字後,萌生出要是自己也能做一套手寫字體,真是太酷了!…於是,手寫字體的鑽研之路就這樣開始了⋯

下载字体,观看完整故事
github.com/Chenyu-otf/chenyulu twitter.com/nishuang/status/15 twitter.com/nishuang/status/15

t.me/private_channel_c14370a/4

Show more
Qoto Mastodon

QOTO: Question Others to Teach Ourselves
An inclusive, Academic Freedom, instance
All cultures welcome.
Hate speech and harassment strictly forb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