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关于心理咨询。随便补充一些零碎的想法和经验,都是非常个人的体验,不一定具有代表性。
1.不管墙内墙外,找咨询师都是非常麻烦的事情。以我个人在墙外的经验,有多名咨询师的心理咨询中心会根据你填的量表和个人偏好分配时间合适的咨询师。一开始至少会有一位负责评估的人士全面和你谈一次你的心理问题,这个阶段ta们只会做记录,而不会对你的问题做出任何的反馈。在你被分配了咨询师之后,咨询师又会再重新问一次你的问题。一次次揭开伤疤却如同对棉花打拳,无法得到及时的回应,对现在的我来说都是非常痛苦的回忆。对于墙外大学里的学生,虽然心理咨询资源多数免费,但这个审核与等待的过程会更加冗长,有时也会被分配到心理咨询专业的学生;更别说如果想“转诊”换咨询师可能又要折腾一次。墙内的朋友面临的问题就更多了,咨询师的资质,昂贵的价格,许多话不敢展开了说,看到有朋友经历这样的过程我也非常揪心难受。
但是,但是…如果能找到正规背景的咨询师并且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我觉得还是应当勇敢试一试。我的实际体验与自己最好和最坏的预期都不同,收获超出想象(中性意味。迈出这一步之后你一定会看到你的咨询师有ta的局限,(我的咨询师是幸福美满的白男,很多东方家庭文化的创伤他不能理解,)但一个专业的咨询师多数情况下可以在交流中给你一些新的启示。
当然如果感觉非常不好就立刻中止或者换人,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更加了解自己习惯什么样的交流方式:我和台湾裔咨询师用中文聊下来觉得被trigger得更严重,只想躲着完全不想再开口,和温柔的女咨询师聊天她只会递纸巾和附和,使我甚至更加困惑;而换成会挑战我的咨询师之后对话变得有来有回,也开始在新的方向进行思考。
2.对心理咨询“内容”的评价。我家人是极端的“心理咨询就是说好听的”那一派,我觉得多数没做过咨询的朋友内心预设可能也是“比较高深的心灵鸡汤”。确实虽然一名合格的咨询师应该受过完整的心理学教育并且有过足够长的临床实习期,但当他们向咨询者提到心理学理论或者临床数据的时候,多数还是为了让咨询者justify自己的想法,调整自己的思路,这些话表达出来都是非常白的大白话,而且跟你此时此刻的想法紧密相关,可能原样写在纸上再过两天你就觉得这些话对你毫无意义。我个人是从没见过/听过哪个心理咨询师真像美剧里时不时从厚厚文件夹中抬起眼,从眼镜上方睿智而深邃地注视着你,然后抛出深思熟虑后的简短金句的。
所以在(尤其是长期)的心理咨询中比较重要的take home信息我觉得是你的“日课”,如果觉得这次咨询对你的情绪有所舒缓,不妨立刻向咨询师反馈,归纳这个流程,一起分析这个流程为什么会有用。然后在没有咨询的每一天抓住一切机会练习,记录自己每一次细小的进步。如果你的咨询师资质过关并且负责任的话,这种日课会非常有效,甚至在停止咨询之后也会持续发挥作用,因为那就是你自己的“运行方式”。
3.强健与否其实是有点会伤害到某些人群的说法。当tough guy没包袱,不甩别人效率高,又很酷,但现在所有人都在鼓吹做tough guy,许多注定当不成tough guy的人会忍不住埋怨自己到死。我个人觉得还是先别急着衡量自己是否符合tough的标准,就事论事,肯定自己的性格,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意识到这是舆论环境带来的不必要的毒素,正视自己的需要,寻找一些有建设性的想法。“我现在觉得自己没有xx人强健”->“我的性格比较敏感,重视别人的看法,因此遇到了比别人多的困扰,但我也坚持下来了。”->“我作为我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感觉更好呢”。
现在这种措辞已经不太会伤害到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在别人问到的时候承认自己“天性如此就是不强健”。当然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好”的,但至少算是基本“毕业了”的。无论是否强健都不影响你是否快乐,甚至不影响你是否productive。至少对我自己来说,一切的出路都来自于和自己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