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宣彦电影《北京的西瓜》 

电影本身讲了一个简单热闹的故事,80年代留日的中国学生十分贫苦,揭不开锅,和蔬果店老板抬杠“你们这里的蔬菜太贵,在中国便宜多了”磨着老板打折,老板拗不过就半价卖蔬菜给他。随着认识了解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想帮忙的决心越来越坚定,最后闹到生意做不下去、家庭面临破裂,仍然倾囊相助,被留日中国人尊称为“父亲”。善举持续几年后,归国的留学生们邀请老板夫妇去北京参加大聚会。

这个故事存在真实的原型,一位乐善好施的蔬果店老板从1981年开始资助中国学生,并于1987年到访北京。然而电影每一幕的时间戳和剧组的实际拍摄的时间是一致的:两方最初相遇于1989年5月,最终的北京大团聚发生在1989年7月;剧情中提到“父亲”已经资助留学生6年之久,并不符合电影的时间线,这是导演在天安门事件导致拍摄中断后的考虑和选择。1989年5月,在日本完成拍摄的剧组在车站送走中方工作人员,约定两周后北京再见,拍摄余下的部分,但没想到一周之后,六四事件发生。

电影怎么办?还能拍下去吗?虽然中方表示可以按原计划在北京进行安全拍摄,但导演认为一方面北京的气氛并不适合拍摄欢乐的场景,另一方面在这样的北京拍摄那样的镜头,并不能诚实地尊重事实,于是谢绝了提议。他也没有选择插入纪录片的画外音和屠杀影像来清楚解释没有下半段的原因,因为还是想拍摄成一部剧情片,并不想把观众带离这个美好的故事;取代残酷消息的是37秒长、“因为没有影像而并不能称之为电影”的空白,37=1+9+8+9+6+4,作为纪念。其后的部分以一种奇妙催泪、亦真亦幻、又赤诚得无懈可击的方式呈现出来,为了不破坏大家的观影体验我就不拙劣地具体描述了……前1小时50分钟的我:笑做爸爸梦的中年人,笑样板戏念白,笑北京ness,后25分钟的我:涕泗横流。

影片里很多中国留学生都由真正的中国留学生扮演,导演:学生们真的很穷,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拼命学习,而他们竟然把自己的宝贵时间用来参与这部电影,也是出于想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给中日关系出一份力的心情。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1989年的7月,这些学生们在千叶的海边重聚,对整部电影看下来在现实和虚幻里反复跳跃的观众来说,最毋庸置疑真切的就是这些年轻人边流泪边唱的歌。

此外不得不说这是我看过最热闹的日本电影,许多其乐融融的嘈杂聚会场景,所有人同时喜气洋洋地开口,讲不同的语言,连说带唱,调度和收音都很讲究:就是要塞满镜头,就是要叽叽喳喳。导演想传达的、主角夫妇最后反复提及的幸福快乐,可以说是完全传递出来了。不仅是在今天的世界,回望几十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像这部电影中这样单纯无私、天真烂漫的情绪能够存在的时代和角落恐怕也没有多少。人类宝贵的梦。

这部片的资源似乎很稀缺,我并没有找到在线的中字版本,附上我观看的英字在线资源地址:archive.org/details/beijing.-w
大林宣彦导演谈《北京的西瓜》:
youtube.com/watch?v=tAqilig-2h

Follow

Bonus:
最近这部电影的修复版似乎在很多(中国境外的)城市上映,有机会的朋友可以去现场观看。比如多伦多7.11日就有一场放映在Paradise Theatre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Qoto Mastodon

QOTO: Question Others to Teach Ourselves
An inclusive, Academic Freedom, instance
All cultures welcome.
Hate speech and harassment strictly forb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