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s a dog supposed to get a nap in before bedtime with the humans making so much noise? 💤
#dogsofmastodon
如何打断“抑郁-思维反刍”的恶性循环
3 Questions to Help Clients Interrupt the Depression-Rumination Loop -
NICABM
1. 问问自己:“现在是思考这件事的好时候吗?”
即使我们的反思对于解决问题是有帮助的,在半夜沉浸在这样的思考里也往往是不好的。如果答案是“不是”,那就去做点别的事,听听音乐,看看书等等。
2. 问问自己:“我是在回避什么吗?”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逃避做某事时开始沉思其他事情,特别是抑郁和焦虑发作时。我们常误以为我们沉思时是在做有效的、有意义的事,而实际上我们并没有采取任何真正的措施。如果我们发现了其实是在逃避某件事,我们更应该把精力投入到我所回避的事情上,比如写论文。
3. 问问自己:“我思考这个问题已经多久了?”
可以给自己一个时间限制,两分钟还是三分钟的时间去思考这件事。如果时间到了时我们还没有积极地解决问题,想出有效的下一步,那不如停止思考,去做些别的事。
4. 做别的事:走出自己的思维世界,进入周围真实的世界中,是停止反刍最好的方法。可以是很寻常而切实地事,比如洗碗或散步,要点是投入到这件事并真正地关注它。
为了防止我们一边散步一边继续思考,可以尝试正念感官练习,在散步时玩“五感游戏”:注意到一个你非常喜欢的视觉景象,然后专注地欣赏它一两分钟,再去感受下一种感官,如气味,触觉(脸颊被阳光温暖的感觉,脚踩在树叶上的感觉),味觉(可以去冰淇凌店体会不同的味道),听觉。专注于我们的感官体验上10分钟就足以让我们停止反刍,投入到其他事物中去。
- Christine Padesky, PhD., Co-Founder of the Center for Cognitive Therapy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6hreW2uQ
中字:【【中英双语】教你打断思维反刍的三个问题-哔哩哔哩】 https://b23.tv/sClX4M2
Amazing views of nuclear pore complexes/nuclear baskets in this preprint.
#cellbiology #structuralbiology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4.03.27.587068v1
Ever wondered about the science behind the seasoning of cast-iron pans and how it makes them non-stick? The latest edition of Periodic Graphics in C&EN takes a look: https://cen.acs.org/food/food-science/Periodic-Graphics-chemistry-cast-iron/102/i9
之前说要攒人品,于是开楼写【社恐特供】职场coffee chat技巧,请社牛忽略 #假装人类
大部分来自《2-Hour Job Search》,神书,强推。
职场社交的第一步,其实是改变思维方式
本社恐曾经一听Networking很容易觉得好恐怖啊,我晕了。但笨人有三条经验:
1⃣️ 降低期待值
撑死只有20%的人是小天使,第一次见面就倾囊相授甚至内推,剩下的都是高岭之花(被你烦得实在受不了了于是同意聊聊)和懒虫(根本不看消息)。所以Networking盲盒开到小天使是意外之喜,但开到高岭之花和懒虫才是常态。而且,能开到高岭之花,不也是一种本事嘛!
2⃣️ Networking = 学习
当然你想求人给你工作,但陌生人一上来就讨饭,任谁见了都想抽吧?所以,Networking还是为了学知识。想想你交了那么多学费去大学,学到大部分的东西有个卵用,但Networking呢,你不仅能获取到外面听不到的行业内幕,而且还不用花钱。考虑到对面大佬时薪可能七八十刀,你还净赚人钱!这样想想是不是变爽了!
3⃣️ 做主持人,别做嘉宾
本社恐以前超怕networking,因为以为我必须推销自己。但不是的!你卖太多反而容易让对面觉得,呵呵,小样,你那点履历根本不够我塞牙缝的……
Networking有点像做节目主持人,意思是剧场的主角不是你,而是对面的重磅嘉宾。你要给大佬一个爹你,呃不,分享自己经历的机会,而不是自卖自夸。大佬能谈论自己已经很爽了,如果TA发现这还能帮助到你,那心情是好上加好啊!
➡️ 社恐在喝咖啡前必于自我催眠这三点,以平息生理上的恐惧……
❓Coffee chat要给钱吗?
个人不建议……线下请咖啡除外,但即使如此,如果对方想AA也请尊重。我见过用100刀换咖啡的,但如果你没报价,你付出的“价格”是不可量化的、因而无可指摘无从比较的“善意”。但如果你报价了,对方就会开始比较了:这和我的时薪相称吗?和我的良心相称吗?
然后……嗯……
刚在听很喜欢的心理咨询师严艺家的播客。她说,亲子关系中,只有足够亲密,才可以实现(精神层面的)分离;所以,想让孩子成为独立自主的人,前提是孩子在父母那里感受到足够亲密和安全,知道有个大后方,才敢大胆向前走。
我一个恍然大悟。
我知道跳出拖延和提升行动力是我的人生一大课题,而近来我在探索的却是如何把拖延作为方法、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可是我不觉得违和,反而越探索越确信可行。原来是这个道理:
我得知道回到「拖延」是安全的,我才敢放下它往新的方向走。我得跟它变得亲密,摸索到「拖延」也能舒适的mindset。我得让「拖延」变成能放进我的toolkit的样子,而不是一个笨重的包袱。
这个道理解释了为什么身心探索把「接纳」看作改变的起点。很多人生课题都可以用上这个思路。
蔡霞不明白为什么她不能称维族人“同胞”【太长折叠】
事情是这样的。蔡霞发推说中国正在新疆化,并接着说“新疆同胞更惨”,这话引起了一位维族推友不满。推友说维族人与汉人文化、语言都不相同,长相也区别巨大,绝不可称同胞。蔡霞因此破防,称推友不讲道理。这个冲突发生在昨天,可直到21分钟前,蔡还在破防,认为自己“自然地”将那块土地上受极权压迫的人都称为同胞。
象友们年龄普遍小,属于未来的大家应该能清楚看见汉族人称维族人为“同胞”背后的殖民性,不需要多解释。我倒想借此谈一谈施与受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讲个故事:大学生阿强经常在同学们面前说自己很欣赏同班的阿珍,并称阿珍为“女神”。阿珍感觉很不舒服,并告诉阿强以后不能再称她“女神”。阿强的说法并无恶意,他也对阿珍没有暧昧的意思,纯粹是表达对她的赞赏。在这一情况下,阿强有“权利”继续他的行为,还是有“义务”停止呢?我认为是后者。
在这个故事中,阿强是施者,阿珍是受者。不管阿强的动机好或坏,阿珍都因此受了伤害。阿强完全没有觉得委屈的立场——哪有你伤了人,你还委屈的,对不对?你应该对受者感到抱歉,并且立刻停止伤人的行为。中国人很难看清这一点,隔了一天还在不停口称“同胞”的蔡霞,也没能跳出这个井。
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可是维族推友只是一个人,伊代表不了全部维族人啊。说不定很多维族人愿意被蔡霞称为“同胞”呢?我再讲一个故事,这一次“施者”的角色交给阿珍:
阿珍擅长弹吉他,经常在课间休息时弹曲子给同学们听。大家很容易理解,如果全班大部分同学不想听,阿珍是有义务停止,不再弹吉他的。如果全班同学都喜欢听,只有阿强一人不想听,那么阿珍是有“义务”停止,还是有“权利”继续弹呢?答案还是一样,阿珍必须停止。
当阿强被迫听到音乐时,他是痛苦的。其他同学虽然得到了快乐,但他们的快乐建立在阿强的痛苦上。就算有99人快乐,但当这99份快乐都建立在1份痛苦之上,这些快乐也成了99份的不公义。同样的,中国人看不明白这一点,因为长期被集体主义洗脑,“一个人的牺牲如果能成就大多数人的快乐,那么伊的牺牲就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大多数人能够理解我讲的这两点,世界应该会温柔得多:第一、行为的受者天然有制止施者的权利,而施者有停止行为的义务;第二、群体受者中的少数人有一票制止施者的权利,而施者有停止行为的义务。#Mapmymind
> “Loneliness is to do with the depth and richness of connection, not how many people one is surrounded by,” says Lonely City author Olivia Laing. “The cure isn’t connection or meeting someone; it’s intimacy. Intimacy requires real sharing of the self, including its less desirable aspects, and I think technology has so far struggled with that.”
Be inclusive as a person.
Be quantitative as a learner.
a graduate student in biological sciences
「生活方式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