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真正統治整個台灣的時間不超過10年

【喪失一寸領土都算「國恥」的想法是我們現代人才有的觀念,對於「大清皇帝」來說,觀念是反過來的,大清皇帝的想法是:「我看得起你,才把你納入管轄」
….
我舉一段真實的歷史讓大家感受一下,大清皇帝對於「增加在台灣的領土範圍」的真實感受。

那是大清嘉慶11年的事情。當時有一則《明發上諭》(聖旨)「朕聞滬尾以北,山內有膏腴之地一處」「向來為逆犯所窺伺,近來屢次在該地出沒,意圖搶占」「命人詢察此處係何地名,派令官兵前往,籌備見機辦理」。

這裡說的「滬尾」,就是當時清朝統治台灣最「北」的行政區相當於今天的「淡水」,再過去的台北盆地東部,就不屬於大清版圖了。所以皇帝才會不知道當地地名….

然後,三年後的嘉慶14年,後續來了:「蛤仔難北境居民,現已聚至六萬餘人」「且於逆犯窺伺之時,協力備禦,幫同殺賊」「實為深明大義,自應收入版圖,豈可置之化外」。

這裡說的「蛤仔難」,就是今天的宜蘭,這則《明發上諭》,就是清朝把原本不屬於版圖的「宜蘭」,納入版圖的過程。這是宜蘭,那麼花蓮與台東呢?很抱歉,那些地方皇上沒留意就繼續當「化外之地」了。】

facebook.com/leecehao/posts/42

推薦象圈網友收看公視大戲《斯卡羅》,共同認識由排灣話、河洛話、客家話、英語、北京話交織而成的南•福爾摩沙十九世紀風雲。



女主角在劇中幫弟弟買戶口耗費五十番銀的番銀是西班牙銀幣喔!

“16 世紀 70 年代,西班牙在呂宋島馬尼拉建立據點後,西班牙人鑄造里爾銀幣作為在東亞使用的通貨。當時從西班牙的殖民地,至南亞各地的西班牙、葡萄牙人的通商地域,都流通這種貨幣,成為當時東亞主要的國際貨幣。臺灣自然也有流通,到清代也一直延續使用。⋯

外國來的「番銀」,普遍在臺灣民間流通。官方所鑄稱的「紋銀」,反而不受百姓愛用,通常只在文武官衙內使用。⋯

⋯ 漢人使用銀幣時,習慣以重量計算幣值,所以漢人使用外國銀幣交易時,也是透過秤重決定其價值。一個 8 里爾銀元大約重 27 餘克,一兩約重 37 餘克,折算下來大概是 8 里爾銀元折 7 錢 2 分(紋銀一兩),這就是 8 里爾被當時人稱「七二銀」的原因。”

matataiwan.com/2017/07/08/mone

Follow

「郭素秋解釋, 來義、恆春半島等排灣舊社皆位居深山,但從考古挖掘的出土文物,十三至十五世紀(宋元時期),部落已經出現福建的青瓷、白瓷;十七至十九世紀(明清時期),排灣族家屋的出土文物,幾乎看不見部落傳統的手製軟陶,中國閩、粵陶瓷器取而代之成為日常用品;來義舊社甚至挖出日本江戶時代的銅錢。

上述種種的考古發掘意味著:

三、四百年前,深山部落與外界已有活絡的交流往來,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度很高,也是海外陶瓷器的消費者。」

is.gd/KVcIUZ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Qoto Mastodon

QOTO: Question Others to Teach Ourselves
An inclusive, Academic Freedom, instance
All cultures welcome.
Hate speech and harassment strictly forb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