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真正統治整個台灣的時間不超過10年
【喪失一寸領土都算「國恥」的想法是我們現代人才有的觀念,對於「大清皇帝」來說,觀念是反過來的,大清皇帝的想法是:「我看得起你,才把你納入管轄」
….
我舉一段真實的歷史讓大家感受一下,大清皇帝對於「增加在台灣的領土範圍」的真實感受。
那是大清嘉慶11年的事情。當時有一則《明發上諭》(聖旨)「朕聞滬尾以北,山內有膏腴之地一處」「向來為逆犯所窺伺,近來屢次在該地出沒,意圖搶占」「命人詢察此處係何地名,派令官兵前往,籌備見機辦理」。
這裡說的「滬尾」,就是當時清朝統治台灣最「北」的行政區相當於今天的「淡水」,再過去的台北盆地東部,就不屬於大清版圖了。所以皇帝才會不知道當地地名….
然後,三年後的嘉慶14年,後續來了:「蛤仔難北境居民,現已聚至六萬餘人」「且於逆犯窺伺之時,協力備禦,幫同殺賊」「實為深明大義,自應收入版圖,豈可置之化外」。
這裡說的「蛤仔難」,就是今天的宜蘭,這則《明發上諭》,就是清朝把原本不屬於版圖的「宜蘭」,納入版圖的過程。這是宜蘭,那麼花蓮與台東呢?很抱歉,那些地方皇上沒留意就繼續當「化外之地」了。】
女主角在劇中幫弟弟買戶口耗費五十番銀的番銀是西班牙銀幣喔!
“16 世紀 70 年代,西班牙在呂宋島馬尼拉建立據點後,西班牙人鑄造里爾銀幣作為在東亞使用的通貨。當時從西班牙的殖民地,至南亞各地的西班牙、葡萄牙人的通商地域,都流通這種貨幣,成為當時東亞主要的國際貨幣。臺灣自然也有流通,到清代也一直延續使用。⋯
外國來的「番銀」,普遍在臺灣民間流通。官方所鑄稱的「紋銀」,反而不受百姓愛用,通常只在文武官衙內使用。⋯
⋯ 漢人使用銀幣時,習慣以重量計算幣值,所以漢人使用外國銀幣交易時,也是透過秤重決定其價值。一個 8 里爾銀元大約重 27 餘克,一兩約重 37 餘克,折算下來大概是 8 里爾銀元折 7 錢 2 分(紋銀一兩),這就是 8 里爾被當時人稱「七二銀」的原因。”
https://www.matataiwan.com/2017/07/08/monetary-in-taiwan-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