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Z紀錄串:今天首次貼海飛行的共機擾台。
「即使共機高度只有30公尺,仍遭我空軍發現,並執行廣播驅離。西南空域說,這展現我空軍雷達幾乎無死角,但相對地也有可能是共機用無人機侵擾,試圖找出我空軍雷達死角。」
https://tw.appledaily.com/politics/20210426/YC5LVBHZBFD5JPGSNV7DHGFT6Q/
軍機騷擾航空識別區的壓迫意圖。
「從2012-2013對於黃岩島與2012之後對釣魚台的作為,可以發現中國往往是以較低強度的軍事威脅,透過中國龐大的物資力量將對手累垮,迫使其逐步退讓,起碼使對手無法掌控全局(如對日本在釣魚台議題),或到最後全盤皆輸而黯然退出(例如對菲律賓在黃岩島)。
中國從2016年以機、艦繞台/擾台逐步拉高對台灣的軍事壓力,在台灣必須承受第一擊以握有道德制高點的考量下,只要中國不先開火,台灣反而要承受更多壓力。分隔台灣本島與東沙的西南空域,現在已經變成中國常態的軍機訓練區。如果中國採取類似黃岩島作為,以對內侵蝕與對外擴充的方式逐步拉大訓練空域,中方優勢就會更為凸顯。
屆時台灣面對的可能是中方以低於軍事戰爭動員的方式步步進逼,以大象走路的方式壓縮台灣的迴旋空間,直到無路可退為止。這個過程中每一步都低於戰爭狀態,每一步都賭台灣不敢有激烈反應(因怕導致擦槍走火),但是依然達到效果,或是為之後的戰爭塑造更簡易的環境與更大優勢。」
這套戰機搭配遠干與反潛機的戰術組合看來是熟練常規化了~
"「殲轟-7」型軍機不是第一次侵擾台海,在今年2月19日9架共機擾台事件中,就有4架「殲轟-7」型軍機在內,昨天的共機侵擾台海,2架「殲轟-7」進入我西南空域時,一度「切」到台灣海峽中線最南端,並循類似路徑返航。"
“根據國防部「即時軍事動態」專區呈現資訊,這是中國軍機繼今年6月4日以來,相隔9天後再度接近我外圍空域。”
"根據廣播記錄,中共軍機從上午5時48分起共15次進入我ADIZ(西南空域),我空軍在空警戒並廣播驅離。但9時20分時,內容除了樣板的「中華民國空軍廣播,位於台灣西南空域高度5900公尺的中共軍機注意!你已進入我空域,影響我飛航安全,立即迴轉脫離!」還加上一段「如肇生任何事端,一切後果自負!」"
美日在沖繩海域聯合演習可能也是PLA特別嗡嗡嗡的原因之一。
“美軍兩棲戰備群先是在6月12日與「下北號」一同進行跨甲板飛機起降行動,並在6月13日進行分區協調作戰演練。在演練期間,來自「紐澳良號」的一艘氣墊登陸艇轉移至「下北號」塢艙後再行返回,而「下北號」也派出一艘氣墊登陸艇停留在「日耳曼城號」的塢艙中。「日耳曼城號」指揮官格林菲爾德(Cullen Greenfield)表示,和「下北號」及日方氣墊船合作是此次聯合演習的完美展現。
依照日本離島防衛作戰規畫,「下北號」計畫在離島防衛作戰中運送陸上自衛隊的「水陸機動團」隊員,以及兩棲裝甲車「AAV-7」。針對此次演練的活動海域,美國第七艦隊新聞稿中載明為菲律賓海,日本海上自衛隊新聞稿則進一步縮小範圍,表示兩國訓練海域位於沖繩縣東方海域。”
下北號與美利堅號在北邊演習,雷根號在南邊演習,被夾在中間的PLA也只能找台灣出氣了(笑
“美國海軍15日聲明,「雷根號」(USS Ronald Reagan)航空母艦打擊群已進入南海,執行海上安全任務,包括定翼和旋翼機飛行任務、海上打擊演習,以及地面和空中單位之間的協同戰術訓練,並強調雷根號在南海的操練活動,屬於美國海軍在印太地區常態活動的一部分。此舉勢必再次激怒中國。隨同雷根號參加演練的艦艇,還包括「提康德羅加級」(Ticonderoga-class)飛彈巡洋艦「希羅號」(USS Shiloh),和「伯克級」(Arleigh Burke-class)飛彈驅逐艦「海爾賽號」(USS Halsey)。”
宮古海峽佈防戒備越來越明顯~
「《Forbes》分析,若日本參與台海戰事,宮古海峽將成為全世界最危險的水域之一,日本已經在宮古海峽附近的島嶼部署了新雷達與反艦飛彈,也正在添購F-35B戰鬥機,規劃從這些島嶼起飛,日本海軍也將除了加強捍衛該水域外,潛水艇也可能在此等候中國戰艦,巡邏的日本戰鬥部隊群也將在日本新航艦的保護下,加入反艦與地對空飛彈協防。」
順手補出雲級改裝耐熱甲板變身小航母用:
"日本將F-35B優先部署在九州,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保護西南諸島,從防衛省所宣布的消息,未來最少會有20架進駐到新田原基地。同時,可提供飛行員進行機場航艦降落訓練(FCLP)的場地,計畫設在九州南方的馬毛島上,而等同於海軍陸戰隊的陸上自衛隊水陸機動團,駐地也在九州的長崎縣。
短期來看,九州已成為自衛隊的前進基地,使其能就近掌握西南諸島與東海周邊海域的情況。長期來說,九州將是日本介入台海戰事或南海爭端,甚至進入印度洋,維持日本海上生命線的踏腳石。日本的防衛重心已經因為中國的威脅,逐漸從北方轉移到南方。"
"美國海軍研究學會(USNI)報導,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柏格(David Berger)透露,F-35B戰鬥機將於今年11月登上「出雲號」,他表示:「我們不會進行部署,但實際上我們會讓美國海軍陸戰隊的F-35B戰鬥機從日本戰艦上起飛。」這種方式可能與目前美軍F-35B戰鬥機在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上的部署類似。"
配置F-35C的卡爾文森號加上配置F-35B的出雲號,美日讓西太平洋成為F-35系列實戰陣地。
"太平洋艦隊指出,「卡爾文森號」是美國海軍首艘部署F-35C艦載戰鬥機和CMV-22B「魚鷹」艦載運輸機的航空母艦,「卡爾文森號」航艦打擊群此次與日本護衛艦「加賀號」在南海進行聯合演訓,演訓項目包括艦載機、水面艦艇之間的協調戰術演練、海上加油及海上打擊演練,此次也是「卡爾文森號」航艦打擊群今年第二次在南海部署。"
F-35敏感性所衍生的案外案:
"據報導,美方要求IAF停止指派持外國護照者駕駛F-35I,是基於維護自身及盟國利益,而IAF已表示同意。以色列已經向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購買五十架「威武式」(ADIR,希伯來文意指「全能者」)F-35I,為以色列的專屬型號,機體原型則是F-35A,每架造價在八千五百萬美元至一億美元之間,未來可能還會加購廿五架,預計十年內會組成三個F-35I作戰中隊。
「歐亞時報」(Eurasian Times)八日進一步報導,美方要求IAF禁止雙重國籍者駕駛F-35戰機,一來與中國去年被踢爆延攬西方國家退役戰機飛行員訓練人民解放軍有關,二來是該款戰機本身具有高度敏感機密,是一旦美國未來被捲入軍事衝突時,最可能被賦予作戰任務的戰機,而以色列又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之一,也是最早透過美國政府「海外軍售」(FMS)管道選擇購入F-35的國家。"
F-35這造價漲幅都快跟它平均每小時5600公升的油耗媲美了...
"五角大廈另宣布,F-35上月已通過一項關鍵性的模擬測試。模擬測試包含要判定F-35是否足以對抗俄羅斯、中國最佳的防空系統與戰機,這占評估所需通過分數的42%,比重不低。F-35進入全速量產前依法須達成的各項指標中,就包含須通過這道模擬測試。"
F-35的站隊意義:
"消息人士透露,服役於美國空軍和海軍的「RQ-4全球鷹」(Global Hawk)無人偵察機,三月間已在新加坡展開部署。全球鷹對美軍在南海的監視、情報、指揮、導引等勤務,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二月間,新加坡宣布再添購八架F-35戰機,將訂單增加到十二架。
一名曾駐新加坡的外交官表示,在南海的後院部署RQ-4全球鷹,以及增購F-35戰機,都說明新加坡打算和美國建立牢固關係。新加坡去年還與日本、澳洲首度參加美國與印尼間的「神鷹之盾」(Garuda Shield)年度聯合軍演;今年六月,新加坡將舉辦香格里拉對話,這是亞洲重要防務峰會,美國擬派出最大規模的代表團赴會。
目前中國尚未挑戰新加坡微妙的平衡行為,上週還與新加坡舉行兩國自二○二一年以來的首次軍事演習。但決策官員稱,北京也在尋求加強與新加坡和東南亞的安全關係,包括加強軍事接觸,這增加局勢進一步緊張的可能性。"
新加坡總理是否誤食誠實豆沙包?
[ Referring to a brutal World War II battle between the US and Japan over another Pacific island, Lee said that “Attacking Taiwan is not like doing Iwo Jima, and Iwo Jima was bloody enough.”]
https://news.yahoo.com/biden-xi-meeting-help-ease-122523613.html
有林肯號當對比, 卡爾文森顯得很巨大:
"美國太平洋艦隊也在臉書公佈編隊照片,隊伍正中間是「日向號」,左右則為「卡爾文森號」、「林肯號」、兩棲突擊艦「美利堅號」、「艾塞克斯」,打擊群眾船艦則在隊伍最後方。
在艦隊上空,則有美國海軍第9艦載機聯隊(CVW-9)與第2艦載機聯隊(CVW-2)的F/A-18E「超級大黃蜂」戰機、F-35C以及E-2「鷹眼」空中預警機飛越。"
不過再大還是有戰機起降風險:
"美國海軍表示,一架隸屬於第2艦載機聯隊的F-35C戰機24日在進行例行飛行任務時,在卡爾文森號發生「著陸事故」,7名水手因此受傷。受傷水手中有3人被送往馬尼拉一家醫院治療,另外4人則在卡爾文森號上接受治療,"
台海可能出現的準/意外風險:
"以美國上次的戰機迫降為例,故障戰機的僚機當時也一併降落在台灣,如果中國的軍機在請求緊急降落時,伴行的軍機也堅持要進入我方領空,那應該如何處理?特別是伴行的軍機,如果是掛載大量武器的戰機或攜帶巡弋飛彈的轟炸機,數量還不只一架,在台灣的上空飛行,可能會造成民眾恐慌。不只有侵害我方主權的疑慮,也可能成為發動斬首戰的奇兵。即使這不是陰謀,迫降以後的中國軍機也需要檢修,才能飛返中國,上次台灣曾允許美軍的地勤人員前來協助,這次也要同意解放軍的地勤人員入境嗎?這將造成解放軍踏上台灣的既定事實,可能會是個非常棘手的難題。
至於最糟的情況,是美中兩國的軍機或船艦,並不是因為意外而求援,而是在彼此監控與對峙下,爆發衝突而受損,要求在台灣緊急迫降或停靠。這並非不可能發生的情況。
在俄烏戰爭爆發前,英國剛好派出航空母艦艦隊,前往印太地區巡弋,在途經地中海時,由衛士號驅逐艦(HMS Defender)率領一個分遣艦隊進入黑海,執行自由航行任務,宣示北約不承認俄羅斯在併吞克里米亞半島後所劃設的領海範圍。已在積極備戰的俄羅斯採取非常激烈的行動,驅離衛士號,雙方艦艇差點互相衝撞,俄羅斯戰機更在衛士號的航線上投彈,逼使衛士號改變航向。而這很有可能在菲律賓海重演,台灣要如何處理,才不會捲入其中,考驗政府的智慧。"
補一下這次大選的美軍武力護衛:
"The USS Carl Vinson was reported by the Beijing-based South China Sea Strategic Situation Probing Initiative to be east of Taiwan after departing the Philippines, where it had been carrying out drills with the Philippine navy."
https://news.yahoo.com/us-aircraft-carrier-deployed-close-145412917.html
美國行政系統也來坐鎮:
"事實上,美國政府的態度已經在北京的緊盯之下,美國在台協會(AIT)14日發新聞稿表示,美國政府遵循先例,在台灣總統選舉後邀請前資深官員以私人身分造訪台灣,前副國務卿史坦伯格(James Steinberg)、前國家安全顧問哈德利(Stephen J. Hadley)在14日已經抵達台北,AIT主席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隨行。據悉他們15日將會見台灣現任總統蔡英文時,也會見到賴清德。北京肯定會密切檢視這一進程,台美雙方肯定也會對外低調行事。"
航母上的戰機維修出乎意料的普通:
"要在航空母艦上維修戰機,並沒有外界所想的容易,相比在陸地上,車輛、工具、水電能源都十分充足,但是在海上並沒有各式機具,也沒有電源插頭可以讓你隨意使用,因此在各項拆卸與搬運上,還是以人力為主,或要到有特定機具的地方,頂多只有一些簡易推車可以方便移動。"
這位艦隊司令講得好直白:
"帕帕羅指出,美國海軍目前擁有約三百艘各式艦艇,其中三分之一始終處於戰備與部署狀態,當下就有一百艘艦艇在全球各地執行任務。而太平洋艦隊擁有兩百艘艦艇及十五萬名官兵和文職人員,佔整體海軍六成。
帕帕羅表示,美國海軍威力最強的武器是航空母艦,艦載機聯隊一天可進行一五○次對地及對海打擊或空中攻擊任務,共計可投送九百枚精準導引彈藥,這是中國海軍還不具備、但正在努力邁進的方向。此外,潛艦也是美軍至今仍保持優勢的武器,技術上領先中國一個世代、約十幾廿年,光是當下在太平洋航行的美軍核潛艦,推估就有十二艘。"
新加坡這種玩法
看起來很恐怖
@coco119 現在看來是鐵了心要繼續這種恐怖玩法 😆
"越南外交部新聞稿表示,在會見中李顯龍指出,越南是新加坡在區域裡的重要戰略夥伴,他並對越新關係的發展表示滿意。雙方談及新加坡在今年前8個月對越南的投資排名第1,新註冊資本超過36億美元。"
"雙方強調海上自由與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全面、有效落實南海共同行為宣言(DOC),並根據國際法制定務實、有效的南海行為準則(COC)。"
F-35系列密布西太平洋的戰略意義:
[ “If the new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walks away from the 2018 NDS’s useful concept of deterrence by denial in favor of integrated deterrence …. I think it will reduce our ability to deny a fait accompli over Taiwan and therefore make one more likely, either through preemptive surrender or battlefield defeat,” Rep. Mike Gallagher (R-Wis.), a former Marine, said last week at the Surface Navy Association’s annual symposium.
“The goods new is that we can prevent this from happening. It’s within our power to actually get our act together by abandoning vacuous buzzwords and just doing the hard work of building a battle force that is ready by 2025, not 2045.” ]
https://news.usni.org/2022/01/19/more-than-two-dozen-naval-f-35s-now-underway-in-the-western-pacif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