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清末,北平老館子泰半是魯系掌杓,約莫亦屬故齊遺緒?
"齊國與燕國系出同源,都是上古環渤海文化圈的繼承者。周滅商之後,周王室將姜太公封於齊國,以姜太公為首的周室貴族與齊國土著萊人合作,建立起「齊-萊聯合國家」(齊-萊二元性)。憑藉萊人卓越的軍事、冶鐵和造船技術,齊國成為雄霸一方的半島之國;齊桓公得以崛起,就與萊人的支持密切有關。然而,齊桓公的稱霸卻也讓齊國捲入東亞諸夏/中原的外交體系,使齊國逐漸脫離東北亞文化圈,墜入東亞/中國窪地的深淵。
漢帝國征服以後,齊國仍因掌控鹽、鐵的生產而富裕,是帝國最重要的經濟命脈。漢初的「七國之亂」(帝國視角的說法),正是由齊國各地諸侯所發起的反抗,足見齊國的強盛。亂平以後,在官方刻意打壓下,齊國地方豪族與菁英階級才逐漸衰弱,直到永嘉之亂以後,在內亞、東北亞勢力捲土重來之際,齊國才得以再次崛起(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後燕等政權陸續建立)。"
"這些統治者絲毫沒有「本土化」,而是「主權化」或「帝國化」──納入所有可利用的權威,來建立並維繫對他們龐大帝國/王國的控制。因此,儘管漢將南越的隸屬視為南越最終順服於漢廷及漢禮的標誌,但南越不斷顯示出對此類禮儀的蔑視,前兩位趙氏統治者的行為舉止也都以獨立的最高領導人自居,可見這種隸屬關係在南越國內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意涵。對趙氏統治者而言,重要之處在於既能讓外國認可自己的儀式正當性,亦能強化自己身為南越國王與皇帝對南越人民的控制。"
越南的農產品出口比十年前更仰賴中國市場:
"China buys around 90% of durian exports from Vietnam, which also sells much of its dragon fruit, bananas, mangoes and jackfruit to its giant neighbor. In recent months around 60% of Vietnam’s fruit and vegetable exports have gone to China, up from one-third a decade ago, according to official figures compiled by data provider CEIC."
@Perfume
找屎!
"序章〈歐亞大陸東方史及游牧王朝〉是全書最重要的理論部分。作者在此處先定義了他研究所指的「內亞地區」是什麼,接著指出該地區的焦點,便是「農耕、游牧交界地帶」(農牧接壤帶)及這個地帶的重要性,他認為,過去內亞史研究的區域劃分,或以東亞史概念來看中國史、內亞世界各民族的互動都是有所缺失的。為此,作者提出了「歐亞大陸東方史」這個空間概念來關注從蒙古高原到滿洲平原的狩獵游牧民族,在四至十四世紀這時期進入中國的趨勢及為東亞世界帶來甚麼影響。"
"表面來看,作者是以一種承順式結構,從序章中帶出匈奴時代及秦帝國先後在在公元前三世紀統一了其身處地域的其他政治體,而形成農耕及游牧政權南北對立的局面。往後各章的描述指出,即使隨時間的推移,直到宋亡以前的十三世紀,一千年以來東亞世界基本上不出這個對立軌跡。但是,作者花了很大篇幅,仔細描述了歷代內亞政權的發展,最終欲指出,不論是哪個政權的發展,都不是單純的游牧力量帶動,而是興起於上文所指的「農牧接壤帶」,南北不同方式的生活文化融合,所產生的力量,才是推動這些民族(包括中原王朝)在歐亞大陸東方發展的動力。"
"學界現時基本認同「拓拔國家」理論,認為隋唐帝國源出北魏鮮卑,是拓拔帝國的傳承者。不過,一般而言,對於趙宋的定位,仍是以漢人政權視之。但作者在書中則提出,在後唐以後的後晉、後漢、後周及宋各朝,其體系實際上是源自唐末李克用的沙陀軍事集團。作者特別在書中舉出了北宋初期的野戰方式是與沙陀軍如出一轍為例,以及不少異族將領,在宋初仍供職於朝廷作論據,點明後周及趙宋這兩個漢人政權,實際上是沙陀系政權。"
https://www.linking.vision/?p=7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