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來篇 #中國地理
"秦始皇發動的滅六國之戰爭,最後一個打敗的,才是齊國。而齊國為了戰爭開支而採取的「絕對主義君主制度」,包括政府的貿易壟斷,都被秦始皇和漢武帝繼承下來。秦和西漢時代,齊國故地(膠東半島)是帝國的經濟命脈,大部分工商相關的官職,比如鹽官、鐵官之類的都設置在這裡。
這就像1949年的新中國,大部分計劃經濟工廠和礦山、各種高級裝備製造工業,都設置在遼寧為主的東北是一樣的情況。...
...渤海國的首領大武藝(他弟弟叫大門藝,是渤海國的親中國派)派人率領水軍,跨渤海灣進攻唐登州(山東蓬萊),殺害登州刺史。我們也很容易想起『海上之盟』,就是宋人背叛了和遼國的契約,跑去和女真人結盟,他們走的路線也是這條渤海灣路線,所以叫海上之盟。
到了近代,威海這塊英國租界的設置(1898年7月),完全是針對俄羅斯人在旅順的租界地(1898年3月)而來的。很明顯,你可想像這是『俄羅斯人主導的遼寧艦』和『英國人主導的山東艦』之間的對峙。而日本人打敗俄國(1905年)、控制了遼東半島,英國人就放心的派威海的殖民官去當溥儀的老師了。"
直到清末,北平老館子泰半是魯系掌杓,約莫亦屬故齊遺緒?
"齊國與燕國系出同源,都是上古環渤海文化圈的繼承者。周滅商之後,周王室將姜太公封於齊國,以姜太公為首的周室貴族與齊國土著萊人合作,建立起「齊-萊聯合國家」(齊-萊二元性)。憑藉萊人卓越的軍事、冶鐵和造船技術,齊國成為雄霸一方的半島之國;齊桓公得以崛起,就與萊人的支持密切有關。然而,齊桓公的稱霸卻也讓齊國捲入東亞諸夏/中原的外交體系,使齊國逐漸脫離東北亞文化圈,墜入東亞/中國窪地的深淵。
漢帝國征服以後,齊國仍因掌控鹽、鐵的生產而富裕,是帝國最重要的經濟命脈。漢初的「七國之亂」(帝國視角的說法),正是由齊國各地諸侯所發起的反抗,足見齊國的強盛。亂平以後,在官方刻意打壓下,齊國地方豪族與菁英階級才逐漸衰弱,直到永嘉之亂以後,在內亞、東北亞勢力捲土重來之際,齊國才得以再次崛起(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後燕等政權陸續建立)。"
"這些統治者絲毫沒有「本土化」,而是「主權化」或「帝國化」──納入所有可利用的權威,來建立並維繫對他們龐大帝國/王國的控制。因此,儘管漢將南越的隸屬視為南越最終順服於漢廷及漢禮的標誌,但南越不斷顯示出對此類禮儀的蔑視,前兩位趙氏統治者的行為舉止也都以獨立的最高領導人自居,可見這種隸屬關係在南越國內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意涵。對趙氏統治者而言,重要之處在於既能讓外國認可自己的儀式正當性,亦能強化自己身為南越國王與皇帝對南越人民的控制。"
@Perfume
找屎!
越南的農產品出口比十年前更仰賴中國市場:
"China buys around 90% of durian exports from Vietnam, which also sells much of its dragon fruit, bananas, mangoes and jackfruit to its giant neighbor. In recent months around 60% of Vietnam’s fruit and vegetable exports have gone to China, up from one-third a decade ago, according to official figures compiled by data provider CEIC."
https://www.wsj.com/world/asia/as-chinese-tastes-change-farmers-everywhere-rip-up-and-replant-d258d6ea?mod=asia_news_article_po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