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真正統治整個台灣的時間不超過10年
【喪失一寸領土都算「國恥」的想法是我們現代人才有的觀念,對於「大清皇帝」來說,觀念是反過來的,大清皇帝的想法是:「我看得起你,才把你納入管轄」
….
我舉一段真實的歷史讓大家感受一下,大清皇帝對於「增加在台灣的領土範圍」的真實感受。
那是大清嘉慶11年的事情。當時有一則《明發上諭》(聖旨)「朕聞滬尾以北,山內有膏腴之地一處」「向來為逆犯所窺伺,近來屢次在該地出沒,意圖搶占」「命人詢察此處係何地名,派令官兵前往,籌備見機辦理」。
這裡說的「滬尾」,就是當時清朝統治台灣最「北」的行政區相當於今天的「淡水」,再過去的台北盆地東部,就不屬於大清版圖了。所以皇帝才會不知道當地地名….
然後,三年後的嘉慶14年,後續來了:「蛤仔難北境居民,現已聚至六萬餘人」「且於逆犯窺伺之時,協力備禦,幫同殺賊」「實為深明大義,自應收入版圖,豈可置之化外」。
這裡說的「蛤仔難」,就是今天的宜蘭,這則《明發上諭》,就是清朝把原本不屬於版圖的「宜蘭」,納入版圖的過程。這是宜蘭,那麼花蓮與台東呢?很抱歉,那些地方皇上沒留意就繼續當「化外之地」了。】
女主角在劇中幫弟弟買戶口耗費五十番銀的番銀是西班牙銀幣喔!
“16 世紀 70 年代,西班牙在呂宋島馬尼拉建立據點後,西班牙人鑄造里爾銀幣作為在東亞使用的通貨。當時從西班牙的殖民地,至南亞各地的西班牙、葡萄牙人的通商地域,都流通這種貨幣,成為當時東亞主要的國際貨幣。臺灣自然也有流通,到清代也一直延續使用。⋯
外國來的「番銀」,普遍在臺灣民間流通。官方所鑄稱的「紋銀」,反而不受百姓愛用,通常只在文武官衙內使用。⋯
⋯ 漢人使用銀幣時,習慣以重量計算幣值,所以漢人使用外國銀幣交易時,也是透過秤重決定其價值。一個 8 里爾銀元大約重 27 餘克,一兩約重 37 餘克,折算下來大概是 8 里爾銀元折 7 錢 2 分(紋銀一兩),這就是 8 里爾被當時人稱「七二銀」的原因。”
https://www.matataiwan.com/2017/07/08/monetary-in-taiwan-history/
還沒看劇前可以先認識斯卡羅的歷史現場喔~
斯卡羅時代的差點變成美國殖民地:
“根據美國國會1856年出版的「美國艦隊之中國海域、日本遠航記」,培里在其中明確主張在台灣建立殖民地,「美國若在基隆建立殖民地,我有把握推斷,中國人樂觀其成,因為有了較能打仗的美國人移入,合力防守基隆港及周邊地區,不受襲擾全台和沿海的眾多亂民、海盜劫掠,中國人可得到保護的好處。」
「在這樣情況下,或許很快就能建立一個興旺的美國人殖民地,大大提升我們在這些海域經商的便利和優勢。」
然而,不論是將下台的第13位總統費爾摩(Millard Fillmore),或1854年3月上任的第14位總統皮爾斯,當時重心都放在擴大美國本土,還忙於處理1848年美墨戰爭後的加州土地爭議,因此未重視培里呼籲。”
《斯卡羅》的戲服一貫是公視出品式的考究:
「清代甲胄的結構非常複雜,主要為上衣下裳,頭盔頂有盔槍,以下有護耳、護項(後頸)、護頸,身甲為布面棉甲,以護肩、護腋、前後片組成,甲身佈滿鉚釘,布甲鉚釘的功能是在遭受攻擊時,能有效減緩兵器對身體造成的傷害。」
「除了甲胄以外,清朝官員的服裝同樣也讓造型團隊傷透腦筋,姚君表示,清代官員的服裝結構和裝飾的刺繡圖案都非常複雜,不僅要區分文官、武官,還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之分,不同品級、官職的官員在朝珠、頂戴、頂珠、花翎的使用上,都有明確的規範。」
見證瑯嶠不在大清國治下又打退美國的奏摺錄副(頁41-44
"二位大人開頭便說,鳳山縣海岸─尤其是瑯嶠─非常險峻,船一碰到礁石就會被擊碎;而當地居民─尤其是傀儡山原住民─極為凶狠,見人就殺。這樣偏遠的地方,自古以來人跡罕至,也不在大清國的領土範圍,而且還設有「土牛」嚴禁止出入。"
"事實上,美國輪船早在12號就抵達傀儡山了,而且有178名洋兵「被生番詐誘上山」,造成帶兵的隊長身亡,還有好幾位官兵受傷。美國部隊已在13日返回上海,並揚言要回增加兵力,待秋冬再來…"
https://rbk-doc.npm.edu.tw/npmtpc/npmtpall?ID=218&SECU=561915094&ACTION=UI,C04B81A5600318C0CC810660031CC04CD906600318CC0C8106608318C4CE0B6CC4163A9D5B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