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baixiongxiongxiong 我也觉得漫画的字,无论语种都太难读了,后来我就放弃看漫画了……

之前见人说起,中文里翻译外国女名的时候总喜欢选用一些花草、珠玉之类的精致字眼。
于是有时就会出现一些神奇的状况……
比如我们的罗老师,全名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百度上的词条给翻译成了“马克西米连·弗朗索瓦·马里·伊西多·德·罗伯斯庇尔”,这个Marie明明就是个在一大堆西方国家都极其常见的女名,大家都喜欢翻译成“玛丽”,罗老师的妹子全名就叫Marie Marguerite Charlotte de Robespierre,但鉴于罗老师是男的,这个Marie到了他的名字里就变成“马里”了。
其实法国男性的名字里嵌着女名的情况特别常见,德穆兰全名叫Lucie-Simplice-Camille-Benoît Desmoulins,前面两截都是女名,第三部分——大家最熟悉的Camille男女通用,只有第四部分才是个纯粹的男名。
这种情况的常见成因是他们在给小男孩取名的时候,用他教母的名字做了中名。雨果的全名是Victor-Marie Hugo,印象中这位Marie就是他的教母。
人家明明就是用了个女名,翻译成中文的时候还非要按照性别区分一下用字,实在是太多此一举了哈。

#Lazarus
宝爷的音乐剧,分了悉尼、洛杉矶、伦敦、巴黎的放映时间,挺友好的
播出时间在1月8-10号,比较坑爹的是好像先要下载APP,就算用电脑看,也要去APP查code……无语
dice.fm/artist/david-bowie-y8x

@rosetta 我也是!经常要比划一会才能分左右,写文章 left hand side 和right hand side会写反🤦🏻‍♀️每次我都想,因为这个不学医是正确的,不然会把肾搞错的()

俄罗斯的人名,是男是女往往一看便知,比如Александр(亚历山大)是男名,Александра(亚历山德拉)是女名。不过如果是爱称,就未必这么男女分明了,上面两个名字的昵称都是Шура——这个爱称老一辈人肯定很熟悉,就是《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里的“舒拉”。因为这书是姐弟俩的妈妈写的,所以用了亲昵的爱称,其实舒拉的全名叫Александр Анатольевич Космодемьянский,亚历山大·阿纳托利耶维奇·科斯莫杰米扬斯基。
然而,同样是这一个Шура,当它是男名亚历山大的爱称,就会被翻译成“舒拉”,如果是女名亚历山德拉,就时常会变成“淑拉”,这也是件多此一举的事。

@Yukino @snowflakes @crystal53451 @witw 不,我并不认为不会翻墙是“活该”,因为这本来就不是普通网民需要掌握的技能,而且需要教育、技术和金钱门槛。
难道你会觉得没能成功翻越柏林墙的东德人或者韩朝边境的外逃者活该吗?
请不要因为自己拥有天生优势就把矛头针对普通人。该针对的永远是墙和制造墙的人。

清淡版的宫爆辣酱茄子。粗笨的圆茄子切条用蒸,蒜瓣和辣酱一点点油炒香,用味啉和淡酱油腌的肉糜不放油炒熟(自己有油),宫爆酱调成芡汁加热起稠(量多而不要太稠,刚好挂起就好),前面的东西都倒进去裹上酱汁拌匀,剪葱花,上盘。

#过日子

对我来说……天鹅只是一种象征,并不是说王子真的需要/想要成为动物,更多的是让他摆脱一种人文主义视角,离开他自身的盲点,从观看他者到意识到自己和他者其实没有太大不同。

社交网络用户生命周期内的语言变化 @mature 

#论文导读 #老奶奶都能懂的论文导读

每个社交网络里面都会演化出特定的语言习惯(linguistic norm),也就是站内的“黑话”。本论文研究了用户在不同生命周期里是如何使用这些黑话的。

论文研究对象是两个啤酒评论社区BeerAdvocate 和 RateBeer 长达十年的数据。十年里,这两个线上社区经历了多轮的用户更迭,论坛的黑话也翻新了好多次。

依靠语言模型,研究人员发现了用户在不同生命周期里面对黑话的反应是不同的:早期加入的时候会积极学习黑话,使自己的语言接近社区的语言。等相似度达到顶峰之后,用户就会变得保守,不再积极接受新的黑话。随着社区黑话不断更新,老用户依然会坚持使用以前的黑话,直到发现自己的黑话已经跟社区新演化出来的黑话对不上了(见左图),这时候就是老用户离开社区的时刻了。令人惊讶的是,这个规律是非常稳定的,虽然用户生命周期有长有短,经过标准化之后,也会呈现出早期对社区黑话开放后期逐渐保守的特征 (见下图Figure 8,右图)。说明使用社区黑话体现了对社区的热爱程度。

根据这些发现,研究人员尝试预测用户的生命周期。只要对比用户的前20条帖子的语言和当前社交网络的总体语言习惯,就能够一定程度上预测该用户是否很快就会离开社交网络。

论文传送门:web.stanford.edu/~jurafsky/pub
DOI:没有,ACM的数据库暂时down掉了

今天参加了一个戏剧活动,看到了昆曲《千里江山图》的片段。
有一个情节打动我了:

小生对摘掉面纱的、害羞的、侧着脸的旦角,说,姐姐为何只将半边脸对着小生,哦哦哦,明白了,想是那边脸更有妙处,待我看来。然后走到另一边看。

(这时候我还想,真是狂生,轻浮但是嘴甜,了。是调情还是骚扰,其实是看女生愿意不愿意,明显这里的女孩也爱男孩,因为她取下了面纱,所以应该是甜甜的调情吧。)

然后女孩仓皇地躲开了。男孩还是看到了她的脸。
有两行金印。
这个女孩是曾经刺配过的犯人。

男孩惊讶和歉意,还有女孩其实愿意去掉面纱让他看到这个和向他讲述身世的那份信赖,突然击中了我。

以及这个情节安排我很喜欢。是编剧比观众先算了一步。让你误以为是老套的情节,其实是在推进更紧要的故事,有点狡猾的高明。

@elquassee 我在宿舍的时候会从华莱士买烤鸡吃()(虽然好像也不是圣诞食物啊哈哈哈哈反正吃起来差不多

拿朗姆酒味奶油混椰子酸奶加木瓜块冻起来做了冰激凌,好吃!

Show older
Qoto Mastodon

QOTO: Question Others to Teach Ourselves
An inclusive, Academic Freedom, instance
All cultures welcome.
Hate speech and harassment strictly forb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