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给 @mavis 说到在公司混的好的人都是有点软实力的,今天就听了一个投行黑人大姐Carla Harris 讲怎么混corporate的播客。讲的挺好的,我要有大姐一半的水平早就senior director了 hhh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taken-for-granted/id1554567118?i=1000593261747
她讲到几个点我觉得都很到位,一个是她说要记得your career is decided in a room where you're not present, so it's important someone's holding your paper for you. 就是要在公司架构里找可以帮你说话的senior exec,找到了之后就想尽办法多接触,一回生二回熟。
还有一个是她讲了mentor和sponsor的区别,mentor是你可以交流各种工作上的困境烦恼好和不好的都可以说然后拿到feedback的人。sponsor是你尽量展示positive的一面让他帮你在一些关键决策上投支持票的人。
还有很多干货,interview不长但是大姐说话简洁有力,太有一套了!
美国心理学会期刊《心理学评论》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结论是过好一生(good life)并不意味着 1. 富足、舒适和活跃的社交,也并非 2. 寻找人生使命与实现价值,而是做到精神丰富(psychologically rich)。精神丰富的人生要有精彩的体验,在或新奇或曲折的经历中人的观念也会发生深刻的改变(interesting experiences in which novelty and/or complexity are accompanied by profound changes in perspective)。
这些体验包括出国留学、选择一条更难的职业道路、体验前卫的艺术(论文所举的例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更重要的一个发现是,这种体验不一定要是愉快体验。战乱、自然灾害、膝下无孩、慢性病痛、失业(or出生在洼地)……即使备受煎熬,也可从中收获价值,重塑自己对于自我和世界的理解。
把精神丰富纳入对美好生活的构想,挑战和困难也就有了意义。一帆风顺并非生活本义,山重水复疑无路也有它的价值。(Adding psychological richness to our conceptions of what a good life can look like, Westgate says,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makes room for challenge and difficulty. It’s not just about ‘everything going well and smoothly.’ Stretching and going through uncomfortable experiences, there is value in that.”)
@nuanwen 豆瓣就是矿工带下煤矿的金丝雀。现在的煤矿大概瓦斯浓度不低了。
本科的时候就呆呆地看着身边的人提前三年甚至四年开始准备申请国外的学校、刷实习经历、准备考研保研,自己却仿佛完全慢动作一般反应不过来,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可以无师自通就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
我可以自己学会成年生活中每一项具体的技能,比如怎么报税、怎么找工作,甚至怎么系鞋带和煮面条,但我似乎从未学会“成年生活”本身。我对如何当一个“成年人”知之甚少,甚至怀疑是否也有其他人和我一样,只是我们都把这份恐惧和焦虑埋在心里,努力不被他人知道,因为似乎也没有解决方案。于是,感到自己仿佛真的患上了彼得潘综合征,在现代社会虚张声势,作一个kidult。
讲几句认真的(也是之前多少都讲过的)——
1 任何地方,不论医疗多发达、民众多自觉、疫苗多有力,开放初期,起码是头3-9个月,一定是大规模感染,应打疫苗尽打疫苗,轻症无症状自己熬,重症去医院,高危人群应挂尽挂,加上之前封在家里无法就医的急性慢性病人蜂拥而出,之前没法认真照料的老人也开始需要密集照顾、身体问题浮现,再叠加流感季节,真正的医疗挤兑反而容易发生在这段时间。而红兴应拖尽拖,两三年不走这过程,加上前期大量恐吓式宣传,与外部关系恶化,导致现在全民免疫力低下,生活中毫无应对经验,心理上惊惶未定,医疗资源和人员也大量虚耗无法补充,所谓本地疫苗和特效药是什么水货大家心照不宣,刚好又是叠加流感季。所以这时候反而要越加小心保护自己,口罩消毒液手套不要放松,公共聚集保持距离,外出回家马上洗澡清洁,勤洗衣服,适度锻炼改善身体素质,没事没要求就不要随便去群聚做核酸,老人小孩自愿打疫苗就打、不愿打就加倍保护,囤好抗原自测、温度计、血氧计、退烧药、常用药,中成药愿意备就备、不愿意备就加倍囤西药,食品饮水生活物资依然按封控规矩准备,观察2-3个月状况再说。
和一个研二的学生聊了一下(图不是重点,点击看全文➡️)
大约四十分钟。感受是对于研究生来说是锻炼完基本操作技能以后,有几个需要提高的地方:对项目的全局观、把控力、多任务并行处理能力和沟通能力。
研究生在项目研究中往往会遇到的问题:
我们最终要通过这一项目回答一个什么科学问题?(全局)
这个项目中包括几大块?各自需要什么知识储备和技能点?(全局)
这些所需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点,哪些是已经有的,哪些是需要学习的?(把控)
项目的几大块,各自有哪些问题和因素?(全局)
这些问题和影响因素,哪些是好解决的?哪些是不好解决的?(把控)
不好解决的部分,哪些是通过补充知识储备和技能点就有可能解决的?哪些是需要外援(组外力量)的?(把控)
确实有一些项目对技能的需要是比较单一的,比如传统学科的一些问题。但是交叉学科的项目,往往需要掌握几部分差别比较大的技能。提高全局观和把控力,有助于合理安排时间,在恰当的时机开展自己较为陌生的几大块的工作。
一旦开始同时做几大块的工作,就涉及到多任务并行处理能力了。人总是喜欢做自己熟悉的部分,而对陌生的部分有畏难情绪,导致一个项目的几大块,各自的完成度差别很大。但是一个项目的总体完成度,往往是由几大块中的短板决定的。所以要合理分配时间,去推进最短的那一块的完成度。
沟通能力也很重要。自己对项目的全景认识是否合理?需要学习的技能有哪些(刚开始的时候很常见的问题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但是不知道如何让自己知道)?对问题的认识是否准确?诸如此类,都是需要和导师、有经验的同学、自己学院或者其他学院甚至校外的专家等等沟通和讨论的。而且往往二年级的师兄师姐也要开始带一年级的师弟师妹,如何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一起工作?在教会他们基本技能的同时,如何有效地利用他们的时间和能力,给自己的项目做出贡献,从而实现双赢?
ps: 办公室还是需要一块白板。这样一起做全景分析或者单一问题分析的时候特别好用。这是关于卡住他的表征的某个问题的因素分析。我让他先尽可能地列出所有因素,他列了4个。我补上了8个(第8个是不可掌控的运气!),然后一起把各个因素的分析以及相应需要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点过了一遍。研究生培养,不是为了把他培养成流水线上的熟练工(没有歧视工人的意思),而是希望他能够提高全局观、把控力、多任务并行处理能力和沟通能力,最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tonytian 祝康复!
这个学期我又调整了组里的文献阅读组会。
一年级学生依旧是每次分享一篇论文。然后其他同学提问。必要时我再把问题引导到更基础更深层次的问题上。或者问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这个实验一定要做?它揭示了哪些其他实验无法揭示的规律,或者证伪了哪些假说?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来替换它?”
我觉得好论文和普通论文常常有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普通文章做机理解释时常常只能勉强做到自圆其说,而没有探讨别的可能的机制,所以做不到滴水不漏,只能用“可能”“或许”之类的词掩饰自己的薄弱。而好论文通过多种角度来证明它提出的机理是“正确且唯一正确”的。
所以对于新生而言,学习新知识是一方面,学会如何做这样的逻辑推理也非常重要。很多学生面对问题的第一反应是“我不知道”,就此卡住。我会引导他:“如果这个问题你不知道答案,想一想怎么把它拆解成几个小问题,再一个一个的处理?”
除了逻辑推理,还有学术交流。“如果提问者问了一个你不大明白的问题,你把问题重新表述一遍。看看双方在哪个地方出现了误会?”“你把刚刚分析的机理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一遍,看看是哪个点上出现了卡壳?”这种复盘对于讨论双方都很有价值。表述的一方可以通过它了解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丢失了听众,改善表述能力。听众也可以看看自己听到的、理解的和再次表达出来的是不是同一个东西。
但是实际操作下来,阻力非常大。很有一批学生沉浸不到这种思考的状态里面,早早地表现出了放弃,开始放空,或者用手机打字聊天。但也有一些学生很容易就进入到这种状态,比如这位(https://douc.cc/2wLyVt 10 points to xmu, btw)。下面会继续推行一段时间,看看每个人会不会在自己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毕竟“研究生要逼着自己去想问题,最大的浪费是聪明人不思考”(https://douc.cc/1dkTN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