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个研二的学生聊了一下(图不是重点,点击看全文➡️)
大约四十分钟。感受是对于研究生来说是锻炼完基本操作技能以后,有几个需要提高的地方:对项目的全局观、把控力、多任务并行处理能力和沟通能力。
研究生在项目研究中往往会遇到的问题:
我们最终要通过这一项目回答一个什么科学问题?(全局)
这个项目中包括几大块?各自需要什么知识储备和技能点?(全局)
这些所需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点,哪些是已经有的,哪些是需要学习的?(把控)
项目的几大块,各自有哪些问题和因素?(全局)
这些问题和影响因素,哪些是好解决的?哪些是不好解决的?(把控)
不好解决的部分,哪些是通过补充知识储备和技能点就有可能解决的?哪些是需要外援(组外力量)的?(把控)
确实有一些项目对技能的需要是比较单一的,比如传统学科的一些问题。但是交叉学科的项目,往往需要掌握几部分差别比较大的技能。提高全局观和把控力,有助于合理安排时间,在恰当的时机开展自己较为陌生的几大块的工作。
一旦开始同时做几大块的工作,就涉及到多任务并行处理能力了。人总是喜欢做自己熟悉的部分,而对陌生的部分有畏难情绪,导致一个项目的几大块,各自的完成度差别很大。但是一个项目的总体完成度,往往是由几大块中的短板决定的。所以要合理分配时间,去推进最短的那一块的完成度。
沟通能力也很重要。自己对项目的全景认识是否合理?需要学习的技能有哪些(刚开始的时候很常见的问题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但是不知道如何让自己知道)?对问题的认识是否准确?诸如此类,都是需要和导师、有经验的同学、自己学院或者其他学院甚至校外的专家等等沟通和讨论的。而且往往二年级的师兄师姐也要开始带一年级的师弟师妹,如何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一起工作?在教会他们基本技能的同时,如何有效地利用他们的时间和能力,给自己的项目做出贡献,从而实现双赢?
ps: 办公室还是需要一块白板。这样一起做全景分析或者单一问题分析的时候特别好用。这是关于卡住他的表征的某个问题的因素分析。我让他先尽可能地列出所有因素,他列了4个。我补上了8个(第8个是不可掌控的运气!),然后一起把各个因素的分析以及相应需要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点过了一遍。研究生培养,不是为了把他培养成流水线上的熟练工(没有歧视工人的意思),而是希望他能够提高全局观、把控力、多任务并行处理能力和沟通能力,最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看了那个亲人去世还要写检讨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老师的说辞,大意是我们大可以把你报到学校去,现在写检讨已经是法外开恩了。这个老师在自己的逻辑里待久了,觉得这样处理无懈可击:第一你没有实质性的损失,不过是写个检讨;第二万一上面日后调查了,检讨信可以作为自己有作为的证据。第二点说白了就是推卸责任甩锅自保。这个处理方案在国内其实特别常见,之所以这个事情里面听着特别刺耳和荒诞,是因为从而可以看到无限“甩锅和对上负责”以后会变得多荒诞可笑。
我想起我出国第一周去政府办社保号码(SIN)的一件旧事。办理了SIN,学校才能给留学生发助教或者助研的钱。我是带着offer letter去办的,去了以后才发现缺少必要材料一份合同。offer letter只是单方面的一个邀约,并不是合同。那个办理的中年妇女大可以让我回学校再开一份真正的合同,然后下次再来。但她没有,她打了几个电话说明情况,寻求帮助。过了十分钟以后,她在我的offer letter下面写上一句话“我接受这份offer”,并请我签名。这样offer letter就变成了一个双方的协议,从而可以让我直接办完SIN,不用多跑一趟。
我觉得文明社会就是这样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权责范围内,让别人过得好一些。但这不仅仅需要个人去努力做一个decent的人,更需要一个合理的制度不在秋后算账,把锅扣在他的合理裁度上。
经常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大意是“当你停止创造,你的能力将不再重要,只剩下品味。而品味只会限制视野,排斥他人。所以,继续创造。”
今天想起这句话是因为需要自我激励。最近一直提不起来兴趣写论文,数据倒是积累了很多,但是总有种“写出来也不过就是另一篇论文,solid but not stellar, incremental rather than innovative”的既视感。
扯远了,回到这句话本身。感觉它不像是普通的一句鸡汤,更让人有一定经历的人的自我总结和感受,就去稍微查了查。发现作者确实是一个迷一样的人(字面意义上的)。在Ruby这门编程语言上做过大量工作,保持匿名,但又在某一天突然从网上消失(https://douc.cc/173KAJ )。
果然是这样的家伙写出了这样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