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more
pion boosted

跟咨询师讲了我的人生缩影:

昨天下午看见人家吃意大利面的视频,突然嘴里就涌起了一股吃bolognese肉酱面的味道,心想好的要吃它,5点拿出了那本超级厚的food lab翻到bolognese那一章节开始研读,然后发现我靠要2小时,然后发现需要搅拌机,然后开始犹豫要不要在5点之前买一台搅拌机(竟然还不放弃),发现家附近的厨房用品店开到6点要买的可以赶紧,但又突然不确定要不要去,另外一家店也可以买而且开到晚上9点,总之到了这里就陷入到了选择时优先级大混乱的状态,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掉进虚无黑洞,然后重新振作开始做笔记应该买什么样的工具,掉入完美主义黑洞。最后我面对现实我要饿死了,我不可能在今天做出bolognese酱,包括我已经饿到没有力气骑车出去吃的地步。于是我打开冰箱做了一份三文鱼圆白菜炊饭,就也很好吃,做的很成功。但现在我的bolognese酱笔记还没做完,belnder也还没有买,因为变成了一个大工程,相应的我已经启动了“拖延”这个项目。

我的人生里充满了这样的未完成的“大工程”,许多研究了一半的笔记。而完成的那些,都是逼到绝路,临时改主意做完的。

为自己哭泣。

pion boosted
pion boosted

昨晚给 @mavis 说到在公司混的好的人都是有点软实力的,今天就听了一个投行黑人大姐Carla Harris 讲怎么混corporate的播客。讲的挺好的,我要有大姐一半的水平早就senior director了 hhh
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

她讲到几个点我觉得都很到位,一个是她说要记得your career is decided in a room where you're not present, so it's important someone's holding your paper for you. 就是要在公司架构里找可以帮你说话的senior exec,找到了之后就想尽办法多接触,一回生二回熟。

还有一个是她讲了mentor和sponsor的区别,mentor是你可以交流各种工作上的困境烦恼好和不好的都可以说然后拿到feedback的人。sponsor是你尽量展示positive的一面让他帮你在一些关键决策上投支持票的人。

还有很多干货,interview不长但是大姐说话简洁有力,太有一套了!

pion boosted

Target真的是政治正确的典范。一个春节的装饰上同时放了中国兔、韩国兔和越南猫

pion boosted

0 以下这段经历,曾想过只是自己知道就好,不要说简中网站,连父母导师都不想对他们透露。但一来经历也算难得,二来确实有些警醒意义,对其他人也许有用,故记下来以供参考。近年来的形势心照不宣,不仅飞碟就在你身边,可以说反间谍也确实就在你身边,还是小心为上,遇事不慌,违法或违法边缘的事情不要做,保护好自己为上。

pion boosted

我觉得老中人最大的苦点就是什么都要懂。否则就会“踩雷”就会“被骗”。

在我短暂的三年发达国家的生活的生涯里,我观察到的就是外国人属于术业有专攻。不需要什么都懂,遇到你不懂的领域做不到的事情,可以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老中不行,举个最常见的例子,装修对吧。必须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有多少坑有多少雷,有多少“专业的人”专门坑不懂的人。

本来已经到毛象了,不想写防杠的话,但是介于近期毛象真的涌进来很多奇奇怪怪的生物,我还是写一下吧:

【难道外国就没诈骗?】

【有,当然有,哪里都有好人坏人,但是你要不要看看比例?你要不要看看受害者报警之后哪里的警察会作为?要不要看看法律对这些骗子的制裁情况?】

pion boosted

美国心理学会期刊《心理学评论》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结论是过好一生(good life)并不意味着 1. 富足、舒适和活跃的社交,也并非 2. 寻找人生使命与实现价值,而是做到精神丰富(psychologically rich)。精神丰富的人生要有精彩的体验,在或新奇或曲折的经历中人的观念也会发生深刻的改变(interesting experiences in which novelty and/or complexity are accompanied by profound changes in perspective)。

这些体验包括出国留学、选择一条更难的职业道路、体验前卫的艺术(论文所举的例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更重要的一个发现是,这种体验不一定要是愉快体验。战乱、自然灾害、膝下无孩、慢性病痛、失业(or出生在洼地)……即使备受煎熬,也可从中收获价值,重塑自己对于自我和世界的理解。

把精神丰富纳入对美好生活的构想,挑战和困难也就有了意义。一帆风顺并非生活本义,山重水复疑无路也有它的价值。(Adding psychological richness to our conceptions of what a good life can look like, Westgate says,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makes room for challenge and difficulty. It’s not just about ‘everything going well and smoothly.’ Stretching and going through uncomfortable experiences, there is value in that.”)

qz.com/2049935/what-does-a-goo

@nuanwen@mastodon.online 豆瓣就是矿工带下煤矿的金丝雀。现在的煤矿大概瓦斯浓度不低了。

pion boosted

对普通大众来说放开管控不是为了感染病毒,是为了维持生活和生存。
动辄“你们要放开的看吧感染了活该”的,令人怀疑立场何在。
或者还是和这类人一贯的作风那样,强权在哪就站哪边,即使那边是病毒

pion boosted

法语多邻国:我有小猫咪 我的亲爱小猫咪 你有小猫咪吗 小猫咪我爱你
韩语多邻国: 我要考公务员 公务员比公司职员好 他是公务员 前辈考上公务员了

pion boosted
pion boosted

讲几句认真的(也是之前多少都讲过的)——
1 任何地方,不论医疗多发达、民众多自觉、疫苗多有力,开放初期,起码是头3-9个月,一定是大规模感染,应打疫苗尽打疫苗,轻症无症状自己熬,重症去医院,高危人群应挂尽挂,加上之前封在家里无法就医的急性慢性病人蜂拥而出,之前没法认真照料的老人也开始需要密集照顾、身体问题浮现,再叠加流感季节,真正的医疗挤兑反而容易发生在这段时间。而红兴应拖尽拖,两三年不走这过程,加上前期大量恐吓式宣传,与外部关系恶化,导致现在全民免疫力低下,生活中毫无应对经验,心理上惊惶未定,医疗资源和人员也大量虚耗无法补充,所谓本地疫苗和特效药是什么水货大家心照不宣,刚好又是叠加流感季。所以这时候反而要越加小心保护自己,口罩消毒液手套不要放松,公共聚集保持距离,外出回家马上洗澡清洁,勤洗衣服,适度锻炼改善身体素质,没事没要求就不要随便去群聚做核酸,老人小孩自愿打疫苗就打、不愿打就加倍保护,囤好抗原自测、温度计、血氧计、退烧药、常用药,中成药愿意备就备、不愿意备就加倍囤西药,食品饮水生活物资依然按封控规矩准备,观察2-3个月状况再说。

pion boosted

今年感恩节是我和熊在一起五年的纪念日。他说还记得我们第一次一起旅行去日本,我们走小黑巷他头撞到一块放得很低的金属板上。嗡一下子痛到不能自已。我眼泪就下来了,抱住他,摸摸头亲亲他。他当时也不好意思流眼泪,于是我们俩就蹲在地上抱着彼此。他觉得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人这么关心我这么爱我。他爸妈说这世上除了父母没有别人会那么爱你关心你。
五年后的感恩节,我告诉他,我会一直一直爱你关心你。他眼圈红了好久。

和一个研二的学生聊了一下(图不是重点,点击看全文➡️) 

大约四十分钟。感受是对于研究生来说是锻炼完基本操作技能以后,有几个需要提高的地方:对项目的全局观、把控力、多任务并行处理能力和沟通能力。

研究生在项目研究中往往会遇到的问题:
我们最终要通过这一项目回答一个什么科学问题?(全局)
这个项目中包括几大块?各自需要什么知识储备和技能点?(全局)
这些所需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点,哪些是已经有的,哪些是需要学习的?(把控)
项目的几大块,各自有哪些问题和因素?(全局)
这些问题和影响因素,哪些是好解决的?哪些是不好解决的?(把控)
不好解决的部分,哪些是通过补充知识储备和技能点就有可能解决的?哪些是需要外援(组外力量)的?(把控)

确实有一些项目对技能的需要是比较单一的,比如传统学科的一些问题。但是交叉学科的项目,往往需要掌握几部分差别比较大的技能。提高全局观和把控力,有助于合理安排时间,在恰当的时机开展自己较为陌生的几大块的工作。

一旦开始同时做几大块的工作,就涉及到多任务并行处理能力了。人总是喜欢做自己熟悉的部分,而对陌生的部分有畏难情绪,导致一个项目的几大块,各自的完成度差别很大。但是一个项目的总体完成度,往往是由几大块中的短板决定的。所以要合理分配时间,去推进最短的那一块的完成度。

沟通能力也很重要。自己对项目的全景认识是否合理?需要学习的技能有哪些(刚开始的时候很常见的问题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但是不知道如何让自己知道)?对问题的认识是否准确?诸如此类,都是需要和导师、有经验的同学、自己学院或者其他学院甚至校外的专家等等沟通和讨论的。而且往往二年级的师兄师姐也要开始带一年级的师弟师妹,如何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一起工作?在教会他们基本技能的同时,如何有效地利用他们的时间和能力,给自己的项目做出贡献,从而实现双赢?

ps: 办公室还是需要一块白板。这样一起做全景分析或者单一问题分析的时候特别好用。这是关于卡住他的表征的某个问题的因素分析。我让他先尽可能地列出所有因素,他列了4个。我补上了8个(第8个是不可掌控的运气!),然后一起把各个因素的分析以及相应需要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点过了一遍。研究生培养,不是为了把他培养成流水线上的熟练工(没有歧视工人的意思),而是希望他能够提高全局观、把控力、多任务并行处理能力和沟通能力,最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pion boosted

今日份嘲笑美国人没文化:有人可能知道众议院chamber四面墙壁上历史上有23个立法者的雕像,1950年放上的,其中自然有汉谟拉比。昨天查东西时候看到了浮雕(图一),于是惊讶地发现(也许不应该惊讶)这根本不是汉谟拉比。这个雕像应该是仿照汉谟拉比法典上的浮雕(图二)刻的,但问题是,法典上的浮雕左边站立者才是汉谟拉比,右边坐着的是太阳神Shamash. 众议院刻像的人肯定是不知道巴比伦神和人应该分别戴什么帽子,以为坐在椅子上的是国王...所以几十年来高贵的国会议员们,比如MTG啊 Lauren Boebert啊 Paul Gosar啊,都是每天对着远古异教的古神立法。

这个学期我又调整了组里的文献阅读组会。 

一年级学生依旧是每次分享一篇论文。然后其他同学提问。必要时我再把问题引导到更基础更深层次的问题上。或者问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这个实验一定要做?它揭示了哪些其他实验无法揭示的规律,或者证伪了哪些假说?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来替换它?”
我觉得好论文和普通论文常常有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普通文章做机理解释时常常只能勉强做到自圆其说,而没有探讨别的可能的机制,所以做不到滴水不漏,只能用“可能”“或许”之类的词掩饰自己的薄弱。而好论文通过多种角度来证明它提出的机理是“正确且唯一正确”的。
所以对于新生而言,学习新知识是一方面,学会如何做这样的逻辑推理也非常重要。很多学生面对问题的第一反应是“我不知道”,就此卡住。我会引导他:“如果这个问题你不知道答案,想一想怎么把它拆解成几个小问题,再一个一个的处理?”
除了逻辑推理,还有学术交流。“如果提问者问了一个你不大明白的问题,你把问题重新表述一遍。看看双方在哪个地方出现了误会?”“你把刚刚分析的机理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一遍,看看是哪个点上出现了卡壳?”这种复盘对于讨论双方都很有价值。表述的一方可以通过它了解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丢失了听众,改善表述能力。听众也可以看看自己听到的、理解的和再次表达出来的是不是同一个东西。
但是实际操作下来,阻力非常大。很有一批学生沉浸不到这种思考的状态里面,早早地表现出了放弃,开始放空,或者用手机打字聊天。但也有一些学生很容易就进入到这种状态,比如这位(douc.cc/2wLyVt 10 points to xmu, btw)。下面会继续推行一段时间,看看每个人会不会在自己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毕竟“研究生要逼着自己去想问题,最大的浪费是聪明人不思考”(douc.cc/1dkTNx )。

Show more
Qoto Mastodon

QOTO: Question Others to Teach Ourselves
An inclusive, Academic Freedom, instance
All cultures welcome.
Hate speech and harassment strictly forbidden.